互聯網領域,人們都知道BAT的格局,不過隨著移動互聯和人工智能的發展,如今又產生了新的格局JMD;即京東、美團、滴滴,這幾家科技公司成立時間都不長,但發展規模卻十分迅速,市值和估值也十分夸張。
京東雖然成立于1998年,但真正進入電商領域是在2004年,隨后在2014年上市,不到二十年的時間市值已經達到了1196億美元,人民幣7767億;
王興在2010年的時候創辦美團,僅用了十一年的時間,美團的市值就達到了15066億人民幣;
滴滴在2014年公測,目前雖然還沒有上市,但是憑借著4億的用戶和不斷增長的月活數據,目前滴滴的估值已經達到了1000億人民幣。
拼多多是在2015年上線,僅用一年成交額就突破1000萬,用戶數突破一億,僅用3年時間就成功上市,截止目前拼多多的市值已經達到了11000億。
這樣的成績在傳統行業是無法想象的。
在移動互聯網的風口上許多人一夜暴富,其中最為讓人熟知的就是摩拜創始人胡瑋煒,用三年的時間登上《福布斯》新銳女性榜,在單車行情下滑的時候套現15億離場,在40歲之前實現了高度的財富自由。
許多人都羨慕這些趕上風口的創始人,在短時間里迅速地積累了大量的財富,但很少有人知道,創始人之后還有真正的大老板,他們賺的錢要比創始人還要多。
就拿美團和京東來說,雖然王興和劉強東是創始人,但是在發展期間接受了許多公司的投資,他們自己的股權被稀釋,真正的大股東早就換做他人了。有意思的是美團、京東、拼多多目前的第一大股東是同一個人:騰訊,也就是說美團和京東背后的真正老板是馬化騰。
這里要說明一下,現在的很多企業實行的是AB股,大股東享受最多的收益,但投票權卻沒有創始人多。也就是說,王興和劉強東他們在公司占有主導地位,但是收益方面,還是馬化騰占比更大。
根據調查騰訊持有京東17.9%的股份,比劉強東多2.8%,按照京東的市值來計算,騰訊持股的市值超過了1300億。
在另一家電商公司拼多多股權中,騰訊的持股比例也達到了16.5%,持股市值達到了1800多億。
美團方面,騰訊持股比例為18.1%,持股市值達到2700多億。
在還沒有上市的滴滴,騰訊也是主要的投資人。
可以說互聯網的新興格局JMD都在馬化騰的掌控之下,據統計,騰訊這些年投資的企業達到了800多家,其中上市的公司就有上百家。僅僅去年一年上市公司的股權,騰訊就凈賺了120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700億元。
根據最新的數據顯示,50歲的馬化騰重新成為了中國首富,其身家已經達到了4500億,而馬云已經掉到了第四名,身價為3600億。馬化騰不僅在身家方面超過了馬云900億,在京東和拼多多快速崛起之下,馬化騰在電商領域也可以與馬云叫板了。
在騰訊的財報中可以看出騰訊的營收主要來源是增值業務,其中網絡游戲占比最大,1561億是騰訊利潤的巨大保障。作為一個游戲玩家,我想說,馬化騰這么高的身家,有我的一份功勞。
互聯網巨頭企業在增長到一定程度之后都會選擇去投資,這也是馬化騰和馬云能輪流做首富的一個原因,不過他們兩家公司的收購策略卻大不相同。
戰略投資通俗的理解分為兩種:一種認為戰略投資是“你為我服務”,一種認為戰略投資是“我為你服務”,阿里屬于前者,騰訊屬于后者。
騰訊入股后,都會加強與上市公司的業務合作力度,相關公司利用騰訊的互聯網渠道以及大數據等行業資源,助力線上流量的快速增長。從京東、美團點評到拼多多,除了游戲市場,到目前為止很少見騰訊的控股收購。為數不多的閱文集團,最后也是分拆獨立上市。
但阿里巴巴的方式更像是吞并,尤其是阿里視為未來的業務。比如通過投資并購餓了么進軍餐飲服務市場,收購高德地圖進軍出行市場,阿里通過投資收購,財務并表,提升了自身的營收能力。
這也就不奇怪,為什么互聯網圈,大家更喜歡選擇騰訊投資,而不是阿里巴巴。另一個角度來看,未來騰訊依然可以憑借IPO退出輕松賺錢。依托實業的阿里則會在數據方面將越來越強。
可以說各有優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