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網上有一個詞火了起來:斷、舍、離。
其實"斷、舍、離"這個詞一開始是出自《老子》。后來卻被一個叫山下英子的女人活用了其中的奧義。
她說:"《斷舍離》所有的思想根源都來源于《老子》的48章,這是中國人的智慧,用日本文化加以闡釋又得出了新的禪意。即通過"斷"和"舍"的外在行動帶來心靈上"離"的狀態。"
那么什么是斷舍離?它主要講述了日本雜物管理咨詢師山下英子推出的概念:
斷=不買、不收取不需要的東西。
舍=處理掉堆放在家里沒用的東西。
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讓自己處于寬敞舒適,自由自在的空間。
我曾經過這樣一部電影《一個購物狂的自白》,影片講述女主人公麗貝卡從一個沖動消費,債務累累的人,到最終學會理性消費的勵志故事。
影片女主人公麗貝卡因為購物成癮的緣故,雖然大學畢業后已經工作了一段時間,卻一分錢沒攢下,反而因為瘋狂購物而債臺高筑。
這樣的事情,現實中其實并不少。
比如汪涵的妻子楊樂樂產后崩潰,工作和生活的壓力太大,她只能通過買東西來宣泄,但是買了很多都沒用,家里反而越來越亂。她每次看到就很愧疚,情緒又變得很糟,于是......
她知道自己狀態不對,便開始尋找名師,最終終于讓她找到了,山下英子。
山下英子用自己的斷舍離"拯救了"楊樂樂。大明星陳數也變成了山下英子的小迷妹。
"舍"的意思是要學會規劃,狠心扔掉你不會用到的東西。從未用過的嶄新的東西,送人也不會浪費。還有就是你要學會整理你自己的房間,學會整理收納。
居住環境是憑藉一己之力可以改變的環境,要打造出能夠款待自己的空間。想一想因為不扔東西而造成的損失,你的感覺就會好很多。物品是一面能映照出真實的自己的鏡子,直面物品就是直面真實的自己。
只集中于一點做到完美,就能不知不覺地打開收拾的突破口。
不管東西有多貴,有多稀有,能夠按照自己是否需要來判斷的人才夠強大。
人有的時候不要太去在意那些身外之物,還是向上面說的,沒用的東西該扔就要扔。
作者主要是教我們物盡其用,追求更小的物質欲望,避免成為消費主義者。只有是自己真正需要的產品才會購買,更注重品質而非數量,這三點是真的實用。
山下英子不僅提出了這個觀點,還把它編寫成了一本書——《斷舍離》
身心靈作家張德芬說:每次當你注意到自己在負面思考的時候,要能夠"斷"。斷的能力在于"觀",如果你可以觀察到自己的負面思考,你就已經成功一半了。
如果能不理會自己的負面思考,還是樂觀、正面地去處理事情,這樣的人就能成功地斷去讓他不幸福的思考模式。
本書通過對日常家庭環境的收拾整理,改變人們的意識,讓人脫離物欲和執念,過上自由舒適的生活。
斷舍離非常簡單,只需要以自己而不是物品為主角,去思考什么東西最適合現在的自己。只要是不符合這兩個標準的東西,就立即淘汰或是送人。
通過學習和實踐斷舍離,人們將重新審視自己與物品的關系, 從關注物品轉換為關注自我——我需不需要,一旦開始思考,并致力于將身邊所有"不需要、不適合、不舒服"的東西替換為"需要、適合、舒服"的東西,就能讓環境變得清爽,也會由此改善心靈環境,從外在到內在,徹底煥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