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與辛棄疾,都是兩宋詞人中,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蘇軾豪放中盡顯豁達樂觀,辛棄疾豪放中則多是慷慨壯烈。
這大概就是大家對于這兩位大文豪詩詞的一概印象了。
蘇軾與辛棄疾,雖然在年齡上相差近百歲,但是兩人卻與李清照共同扛起了宋朝詞壇的一片天。
身邊總有人說,蘇軾比之辛棄疾更勝一籌。我想大概是因為蘇軾詩詞中表現的豁達樂觀,更讓人喜愛,更能給人力量,再加上辛棄疾是位武將,大家就難免會質疑他的文學功底。
除此之外,蘇軾存世的詩詞有三千多首,而辛棄疾可考的詞作遠遠不及蘇軾,所以,大家就會產生“辛棄疾遠不如蘇軾”的觀點。
但這些,就真的能證明辛棄疾完全比不上蘇軾嗎?不一定。不信你看下面這兩首詞。
《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
北宋.蘇軾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
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南宋.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這兩首詞的詞牌名都是《西江月》,而且兩首詞都分別寫于兩位詞人抑郁不得志之時,因此放在一起比較很合適。
蘇軾的這首詞寫于因“烏臺詩案”被貶后。
而多年后,辛棄疾也是被罷官閑居村里時,睡不著寫下了這首同名詞。同樣的人生境地寫的詞作,是很能比出二人的心境格局的。
蘇軾的這首《西江月》應該寫于中秋佳節之際,通過對新涼風葉、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寫,將吟詠節序與感慨身世、抒發悲情緊密結合起來,由秋思及人生,觸景生情,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無窮。
雖然蘇軾詞已經很有水平了,但相比之下,辛棄疾的詞作卻明顯更勝一籌:
首先,從遣詞上,辛棄疾的作品更接地氣,將看似土里土氣的一些事物,寫出了美感,這一點是蘇軾詞中沒有的。
尤其是“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詞句從嗅覺和聽覺兩方面進行描寫,并以蛙聲說豐年,構想奇妙,給讀者以最為鮮明而深刻的印象,并將讀者引進了一片美妙的境界之中,是頗有創造性的。
辛棄疾這么一試,稻花香就成了后世文人爭相模仿的對象,那一曲蛙聲直到現代朱自清還在《荷塘月色》中用了。
其次,從意境上來看,辛棄疾這首詞也美得很!清風起,明月爬上枝頭,驚飛枝上的鵲鳥,僅開篇這14個字,就是大手筆。
此情此景下,睡不著的辛棄疾行走在田間地頭,伴著清風、聽著鳴蟬,他來了一次說走就走的田間夜行。
全詞從視覺、聽覺、和嗅覺多個方面給我們帶來一場絕美的山村風光之旅。這首《西江月》如同一幕電影長鏡頭一般,一氣呵成,令人嘆為觀止。
再次,從詞的格局來看,這次辛棄疾也是完勝的。同樣是不得志,同樣是對月詠詩,辛棄疾詞中無一句抒情,卻一句一轉折,其內心的閑適躍然紙上,最后一句頗有陸游“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相反,蘇軾這首詞卻略顯愁苦了。
這樣一分析,就可以看出,就這兩首詞而論,辛棄疾的《西江月》是更勝一籌的。
當然了,高手過招,不可能一兩首詩詞就可以看出來,總的來看蘇軾的詩詞,還是豁達比愁苦更多,一句“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就讓他人望塵莫及了。
“蘇辛”雖然都已逝世,但他們的事業與名聲卻永遠光照人間。正如他們的那些詞一樣,千年之后,仍能讓人感受它的散發哲思的光輝。
這本《蘇軾詞傳》中不但收集了蘇軾的詩,還讓我真正了解他的一生,看到了他的豁達。
當我走近這位“性情中人”,再讀“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樣的詩句,便有了一種“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的感懷、豁然與洞明。
難得的是,這本書還以蘇軾的詞為主題,從當時的社會觀念與時代背景出發,對蘇軾的生平際遇、詩詞藝術、社會活動等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再現了蘇軾以文傳世、以官入世的典型宋代文官形象。
這一套書中還有一本《辛棄疾詞傳》。
東坡仙才,史無二例;稼軒雄才,如鯨吞海。
辛棄疾是亂世中的抗金英雄,他以武起身,卻終成文業,與蘇軾并稱為"蘇辛",被譽為"詞中之龍"。正所謂“劍有殺氣,詞有柔情”。
這本書也以同樣的手筆,在參考大量史料的基礎上,再現了辛棄疾“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的傳奇一生。
除此之外,還有《李清照詞傳》《李煜詞傳》《納蘭容若詞傳》《倉央嘉措詩傳》。
千年宋詞,他們是最耀眼的光輝。一位是胸藏才氣的詞宗大家,一位是滿身俠膽的詞中之龍。
蘇軾和辛棄疾用豪情撐起了宋詞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