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是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交通樞紐,長江自西向東,橫貫全省1062公里,水網縱橫,湖泊密布,潤澤楚天。上世紀50年代,湖北省擁有百畝以上湖泊1066個,因此被稱為“千湖之省”。
湖北所轄黃梅縣濯港以下,在古代歷史上原是九派江流之域,煙波浩淼。經歷代沖積變遷,形成今日下半縣湖泊縱橫的湖區平原,那些近百處星羅棋布的大小湖泊,像散落的珍珠,被交錯的河港,編織成黃梅縣引人入勝的水鄉澤國風光。
這就是滄海桑田變化的結果。為了考證黃梅湖泊變遷史,現根據史書記載和有關資料,編寫本文以供有興趣者參考。
一、黃梅縣是名副其實的“百湖之縣”。
黃梅平原區位于縣境中南部,南臨長江,北接丘陵區,地勢低平,海拔一般在9.6-18米之間,范圍包括孔垅、蔡山、新開、分路、小池、張湖原種場和龍感湖農場的全部及濯港、下新的一部分。
由于長期山洪挾帶的泥沙和長江沖積物的沉積,逐漸形成濱湖沉積平原和沿江沖積平原。平原區面積為490平方公里,折合73.5萬畝,占全縣總面積30%。湖區地處縣境中南部東西兩側,其面積330平方公里,折合49.5萬畝,占全縣總面積20%。
百湖之縣那煙波浩淼的自然景觀,源遠流長的人文歷史,那霧里水鄉會給人一種亦真亦幻的感覺,仿佛真有仙女飄然湖上,水闊天漸低,風輕云將起。回顧湖上村,如墜煙波里。
“百湖之縣”是虛數,還是實數?扳起手指一數,黃梅縣已知名稱的湖泊有一百零三個,如:
太白湖、長安湖、桃樹湖、楊柳湖、稻場湖、白水湖、大堰湖、王家湖、七里湖、感湖、大源湖、小源湖、柯思湖、涉湖、桂賽湖、駝湖、烏石湖,瓜湖、石湖、蘆柴湖、葉落湖、楊泗湖、江溪湖、大壩湖、沙湖、夏家湖、大士灣湖、斑鳩湖、萄葡湖、李家湖、豆渣湖、張天湖、余楊湖、三角湖、上石湖、
烏池湖、六角湖、李甫楊湖、楊成湖、象爾湖、豬婆湖、蝦勞湖、潮范氏湖、車兒湖、陳子湖、張家湖、出耳湖、三角湖、塞湖、黃牛湖、羊駝湖、范氏湖、牛奶湖、褲腳湖、下桂湖,涼源、內有南邊湖、北邊湖、高樂湖、李樂湖、牛李塔湖、東塔湖、西塔湖、批頭湖、羊池湖、長輪湖、六角湖、喜鵲墩湖、鴨兒湖等。
涉湖,又名攝湖、塞湖、麻湖、牌湖、周泊湖、鱷湖、柴子湖、公州湖、褲腳湖、石湖、胡家湖、白陳湖,蓮湖,關湖,又叫官湖、灘湖、赤國湖、應湖、沙池湖、面湖、大堰湖、張湖、泥池湖、杜家湖,又名渡家湖、豆糊湖。北汊湖,豬皮湖、印當湖、腳力湖。羊汊湖,又名楊泗湖,米汊湖,毫湖。
根據1951年黃岡地區水產測量資料統計,黃梅縣主要湖泊70個(不包括水面少于一百畝以下的小湖),合計281,958畝。其中感湖包括大源湖、小源湖、涉湖。總面積209977畝。
太白湖46,810畝,長安湖7,791畝,桃樹湖1,419畝,楊柳湖2,034畝。關湖面積1.35萬畝,稻場湖總面積2,348畝,七里湖4482畝。柴子湖2,329畝,公州湖面積1,256畝,石湖面積1501畝。胡家湖195畝。北漢湖總面積2,221畝。
二、百里平川和百湖之縣的形成與演變。
黃梅下鄉百里平川和諸多湖泊的形成,與古長江在九江盆地的變遷有密切關系。更新世中期,長江出武穴之后,主泓經太白湖、龍感湖、下倉鋪至望江匯合從武穴南流入九江盆地的長江汊道。長江遺棄河段隨之擴展成湖,并和九江盆地南緣的寬闊的長江水面合并,江湖合一,形成一個空前規模的大湖泊,這就是中國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貢》所載的“彭蠡澤”。
長江出武穴之后,擺脫兩岸山地的約束,形成一個以武穴為頂點, 北至黃梅城關,南至九江市的巨大沖積扇。沖積扇上汊道眾多,概謂之“九江”,相傳“禹疏九江”即此。
在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江南的鄱陽湖和江北的大雷水,原是連成一片的汪洋大澤。《漢書·武帝本紀》載,元封五年(公元前114)冬,漢武帝經“江北故道”南行巡狩,自尋陽浮江,即從黃梅縣西上船,在靠近樅陽縣的地方上岸,說明今之長江當時不存在。
更新世后期,長江主泓南移到目前長江河道上,在江北遺留下的古長江河段,受揚子江地槽新構造掀斜下的影響,隨之擴展成湖。這個彭蠡澤,由于九江主泓在今九江市折向東北注入其間時,受贛江水流的頂托,所挾帶的泥沙就在這主泓北側沉積下來,逐步形成自然堤岸。其后,每年汛期長江泛濫,在自然堤外繼續沉積河漫灘的物質,從而促使彭蠡澤進一步萎縮,以至湮沒。
西晉后,由于泥沙沉積長江改道,長江以北的叫大雷池,這大雷池恰恰就在尋陽(今黃梅)的東面。唐宋后,長江主泓道和東注雷池的汊道不斷南移,今之江北留下一條由廣濟武山湖,經連城港入黃梅太白湖,下接張湖、源湖、龍湖,至華陽河入江。隨著湖面的縮小和分割,“大雷池”之名逐漸被各區域性湖名代替。
令人感慨的是“江北故道”時的長江和古彭蠡澤,與今日的情形大大不同。茫茫九派已不見蹤影,古彭蠡澤也只留下龍感湖、太白湖等遺跡。最早的潯陽縣城在現今長江江北的黃梅,潯陽的縣名、潯陽城的城名、該段長江潯陽江的江名,都得自于匯入長江的江北故道時的潯水。
西晉永嘉三年(309年),潯陽縣治南遷至今九江所在地,江北故地北部劃歸蘄春,南部仍屬潯陽縣。從此“江南之尋陽著,江北之尋陽益晦,后遂廢漢尋陽縣入柴桑縣,自是以后皆以尋陽郡城為尋陽城矣”。
王安石曾有詩曰:“江北秋陰一半開,晚云含雨卻低徊。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九派”雖已不在,好在潯陽之名猶存,可以隨時提醒人們不可靜態看待事物,要意識到我們眼前的一切,只是滄桑巨變中的一個瞬間。
今之黃梅下半個縣,就是在江湖水面縮小,江灘淤塞的過程中,居民先后在一片荒湖沼澤地帶,開始墾荒和圍垸。黃梅境內歷史上舊有的四十八圩,主要是江道南移、淤塞后興建的。出生于黃梅湖區的清朝進士梅雨田有詩三首:
三、圍湖墾建千百年。
圍湖造田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統治者就開始提倡圍湖造田,與水爭地。兩宋和明清是歷史上圍湖造田的急劇發展時期。“乾隆之后,昔日之曰江、曰湖、曰草蕩者,今皆田也”。
乾隆九年,湖北荊宜施道員描述洞庭湖“湖濱之地,盡皆筑垸為田,湖面已非昔比”。黃梅縣襟江帶湖,明朝初年人們就筑堤圍墾。至乾隆初年,浜江臨湖共有民圩108座。耕地面積增加了,可水災也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嚴重。(未完待續)
作者簡介
黃仲華,黃岡市黃梅縣黃橋村人,律師,高級會計師,愛好農學、醫學、文學,現居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