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麻杏甘石湯)。(《傷寒論》.第162條)。
作者:蔣遠東
下后的下是下藥的下,下藥是走里的里藥,桂枝湯是主太陽中風的表藥,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是說:病入里了、成了里證了就不能在用發(fā)表的藥發(fā)表了,而不是說病在表的時候,表證還沒有解除就不可以用發(fā)表的藥了,不用桂枝湯了。第45條講:太陽病,先發(fā)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則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知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第45條講的就是這個道理:表證未解的時候,還可以用桂枝湯解表。
本條文也是一個倒裝句,如果把本條文重新排列后,本條文的意思一目了然,本條文是說:若(發(fā)汗),汗出而喘,(或)下后,無大熱者,不可更行桂枝湯,可與麻杏甘石湯。這本來是一個太陽病,理當發(fā)汗解表,確實也是在用桂枝湯發(fā)汗解表,這個沒有錯。錯在過汗出,這個汗出而喘就是過汗出、表證未解引起的喘,宜桂枝加厚樸杏仁湯,本篇第43條講: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樸杏仁湯主之,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樸杏仁佳。
這個時候的醫(yī)生,用了類似于五苓散中的豬苓、茯苓,葛根芩連湯中的黃芩、黃連這一類瀉下或入里的藥了,這些瀉下或入里的藥都屬于下藥類。本篇沒有說是什么下藥,象《陽明病篇》中、承氣湯中的枳實、厚樸是下氣的藥,大黃、芒硝是瀉下的藥,這些藥都屬于下藥類;下藥能引表邪入里,表證入里了,就感覺不到身熱了,所以本條文就講了一個無大熱也。
(身)無大熱、汗出而喘是太陰病的一個特點,是肺上有熱。本篇用了兩個條文在講這個特點,凡遇到身無大熱,汗出而喘就可以用麻杏甘石湯主之。如果肺熱過重,還可以在麻杏甘石湯中加羚羊角,羚羊角能清乎肺肝;如果寒重減石膏或加麻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