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乘坐地鐵2號線來到前門,準備到前門大街逛逛。出了地鐵站,迎面是兩座高大雄偉的古城樓,這兩座城樓是老北京城的正陽門城樓和箭樓。正陽門前身為麗正門,是元大都的正南門,現在俗稱為前門。
正陽門是明、清兩代都城的正南門,位于天安門廣場南端,前門大街北端,處在北京城南北中軸線上。正陽門建于元世祖時期,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后,將元大都南城垣向南移建,北京城墻的麗正門遷建到現在的位置,仍舊稱為麗正門,后來才改稱正陽門。
正陽門城樓建在磚砌城臺之上,城臺正中辟有券門,門內設有千斤閘。城樓高兩層,為灰筒瓦綠琉璃剪邊,重檐歇山式三滴水結構。城樓的樓上、樓下均四面有門。面寬七間,進深三間。上下均有回廊,是在北京所有城門中最高大的一座。
明朝政府為了加強京城的防御,在各城門添建箭樓,正陽門也增修了月城、箭樓、東西閘樓。正陽門城樓和箭樓之間原來有城墻連接組成一座甕城,民國以后,北洋政府為改善交通,拆毀了甕城城墻和東西閘樓,如今正陽門與天安門廣場南端的箭樓隔街相望。
正陽門的箭樓為磚砌堡壘式重檐歇山頂、灰筒瓦綠琉璃剪邊建筑,城門洞為五伏五券拱券式,是北京內城九門中唯一箭樓開門洞的城門,門洞內有吊落式千斤閘和對開式鐵葉大門。在明清時期箭樓門洞只有在皇帝出巡或郊祀時才開啟,專走龍車鳳輦。
正陽門箭樓上下共有四層,南邊為樓,北邊為抱廈,是北京所有箭樓中最高大的一座。箭樓設四層箭孔,每層13個,東西各設4層箭孔,每層4孔。東、西、南共開箭窗94個。正陽門箭樓因形式比較獨特,一直被看成是老北京的象征。
正陽門箭樓南面便是北京著名的前門大街,它位于京城的中軸線上,當年這里是皇帝出城去天壇、先農壇的御路。在明代,由于正陽門是北京的正門,故前門大街比其他城門的路要寬些。明、清至民國時皆稱正陽門大街,1965年正式定名為前門大街。
“五牌樓”是前門大街上華麗的跨街牌坊,因牌坊四柱面闊五間而得名,牌坊中間額題“正陽橋”三字。這座牌坊在明清時期為正陽橋牌坊,正陽橋是建在正陽門外護城河上的一座石拱橋,牌坊就建在橋的南端,如今護城河和石拱橋已沒了蹤影。
五牌樓在明清時期是國門禮儀組群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中軸線上重要的景觀標志。1955年因城市建設而被拆除,2008年又因前門大街歷史風貌修復工程,這座牌坊又按原狀在原址上重建。
走過了正陽橋牌坊,才算正式進入了前門大街。因來的較早,街上的許多商店還沒開門營業,我沿著大街向南一路慢慢散步。整條大街古色古香,各個商鋪都是依照明、清時代建筑風格的原樣裝修的,門口都貼有原樣的照片。
前門大街無處不彰顯古都本色,細微之處亦暗藏京味底蘊。路旁除了醒目的鳥籠路燈,還有活靈活現的撥浪鼓樣式路燈,酷似拴馬石的垃圾桶、條幾形、連鼓形的石砌凳子,以及仿故宮水缸銅器文物的花盆。
前門大街是京城著名的商業街,前門商業街發源于明代,明代京城突破了元代“前朝后市”的定制,在前門大街兩側陸續形成了許多專業集市,如鮮魚市、肉市、果子市、布市、草市、豬市、糧食市、珠寶市、瓜子市等。
后來隨著商業的發展,這里也隨之出現許多工匠作坊、貨棧、車馬店、旅店、會館、戲園。大街上的席棚房逐漸改建成磚木結構的正式房,南至鮮魚口、廊房胡同一帶形成大商業區。并以前門大街為界,大街東側屬正東坊,大街西側為正西坊。
由于北京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在明清時期全國各地的官吏來京辦事、各省舉子來京科考、商賈來京經商,大多暫住在正陽門外。從而造成了這一區域曾有一百多處各地會館,諸多的客棧、商鋪、飯莊、青樓、劇院,形成了幾百年的繁華,這里是老北京的商業文化中心。
在清朝前期,這里出現大量工匠作坊、茶樓和戲園,形成專門街市。直到清朝末期,大量洋貨涌入京城,再加上京奉鐵路、京漢鐵路的開通,在前門箭樓東、西兩側設立了前門火車站東站西站,前門大街成為了北京與外省聯系的交通樞紐,促進了前門地區的商業紅極一時。
在前門大街西側廊房四條胡同路口,豎立著鑲嵌“大柵欄”三個大字的巨大鋼鐵網架。大柵欄是前門商業區的中心,泛指大柵欄街廊房頭條、糧食店街和煤市街。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后,鑒于當時的都城不夠繁華,在正陽門外修建了帶外廊的鋪房,用作商業經營。
至明世宗嘉靖帝時,前門大街已逐漸發展成為有名的繁華鬧市。清乾隆時期,為了京師重地的安全需要,又在街道兩端入口處安置了鐵制柵欄,入夜后實行宵禁,晝開夜閉,大柵欄因此得名。
前門地區商業繁榮除了明成祖朱棣修建廊房胡同招商引資外,乾隆皇帝也做了不小的貢獻。在清乾隆年間,清政府以“城內開設店座,霄小匪徒易于藏匿”為由,下令將城內所有店鋪遷移城外,還明文規定不許內城開設戲院、妓院、和會館。
因此前門地區就成為北京最繁華的地區,這里店鋪林立,商賈輻湊,居民稠密,百工叢集,酒肆茶坊、戲樓、飯莊、旅店、妓院應有盡有。有人曾描繪前門大街的熱鬧時這樣寫道:“珠市當正陽門之沖,前后左右計二三里,皆殷商巨賈,前門大街設市開鏖。凡金銀珠寶以及食貨如山積,酒榭歌樓,歡呼酣飲,恒日暮不休。”
大柵欄是京城最古老、最著名且又別具一格的古老街市和繁華的商業鬧市區,該街東起前門大街,西抵煤市街,全長近300米,街道狹窄,兩側店鋪、商號麟次櫛比,終日人流于此,熱鬧非凡。舊時曾有“京師之精華盡在于此,熱鬧繁華,亦莫過于此”?!胺比A市井何處有,大柵欄內去轉游”的美譽。
經過近百年的發展,前門大柵欄集中了綢布店、藥店、鞋店、餐館等數百家店鋪和戲院?,F在很多人把前門大街邊上的大柵欄叫做前門,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說,前門也就是一個區域的概念,它的范圍包括了正陽門、珠市口和大柵欄等區域。
明成祖朱棣修建的廊房胡同都是以前門大街為起點向西延伸,廊房胡同由北向南平行排列一共四條,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胡同成了各具特色的商業街,其中廊房四條成為了著名的大柵欄街。
廊房頭條、廊房二條曾是珠寶玉器市場;廊房三條因銀號較多稱為銀號街;珠寶市街集中了數十家官爐房熔鑄銀元寶;錢市胡同、施家胡同、西沿河一帶開設了許多錢市銀號;而王廣福斜街、陜西巷等八條胡同則是妓院集中的地方,俗稱“八大胡同”。
據說,北京著名的老字號就發源于大柵欄,比如全聚德烤鴨店、瑞蚨祥綢布店、同仁堂藥鋪、六必居醬菜園等,直到今天仍然長盛不衰。大柵欄在最興旺時曾有過80多家全國頂級名店,當時老北京曾有“頭頂馬聚源,身穿瑞蚨祥,腳蹬內聯陞,腰纏四大恒”之說。
在大柵欄,有錢人吃穿玩樂不出街都能得到高級享受。我一邊走一邊觀賞著兩邊的店鋪,內聯陞、祥美號、步贏齋、狗不理、天福茶莊、張一元茶莊等著名字號,修飾一新的門臉古香古色,燦燦發光。
在大柵欄轉了一圈,又回到了前門大街,此時街上已有不少店鋪開張迎客了。歷史悠久的前門大街,匯集了眾多的中華老字號,如:六必居醬園、同仁堂藥店、瑞蚨祥綢布店、長春堂藥店、內聯升鞋店、張一元茶莊、月盛齋醬肉店、都一處的燒賣店、全聚德烤鴨店、大北照相館、慶林春茶葉店。
全聚德烤鴨店創建于1864年,其創始人楊全仁最初在前門外販賣雞鴨,他用多年的積蓄買下了一間名叫“德聚全”的店鋪,并改名“全聚德”。精明能干的楊全仁得知專為宮廷做御膳掛爐烤鴨的金華館內,有一位孫師傅烤鴨技術十分高超,他就用重金禮聘孫師傅來到全聚德。從此,烤鴨成為了全聚德的代表系列美食精品。
都一處燒麥館創業于乾隆三年,起初是一位叫王瑞福的人開的“王記酒鋪”。據說,乾隆十七年農歷大年三十,乾隆帝私訪回京來到前門一帶,當時天色已很晚,街上只有王記酒鋪還在開門營業。乾隆一行三人便走進了酒鋪,王瑞福在一旁親自為他們斟酒伺候。乾隆想到家家戶戶已在歡度新春,生出感慨說:“這個時候還開門營業,京都只有你這一處了,就叫'都一處’吧”。王瑞福當時并沒太在意,沒過幾天宮里送來了一塊“都一處”的牌匾。
天福號醬肉鋪創始于清乾隆三年,許多達官貴人都喜歡吃天福號的醬肘子。據說,慈禧嘗過天福號醬肘子后,便賜給天福號一塊腰牌,傳旨每天定量送進宮中,從此天福號醬肘子就成為清宮御膳的一道必備名吃,在京城享有“乾隆醬汁傳百年,慈禧腰牌通天下”之美譽。
在清乾隆年間,一位韓姓山東人在東四牌樓南開了間羊肉館,因店鋪在東四牌樓南面,又希望生意興隆,就取店名為南恒順。后他將店鋪遷到了前門大街,生意也越做越好。相傳,光緒皇帝也專門到南恒順羊肉館吃飯,后來人們都叫這家店鋪為“一條龍”。
眾多的老字號在形成發展過程中,也創造出了獨特的經營之道,成為一種知名品牌,這種老字號品牌是一種無形資產,它的含金量是難以估算的。老北京百年來流傳著一個購物口訣:“買鞋內聯升,買帽馬聚源,買布瑞蚨祥,買表亨得利,買茶張一元,買咸菜要去六必居,買點心還得正明齋,立體電影只有大觀樓,針頭線腦最好長和厚?!?/span>
在北京流傳著一些民間歇后語,如:“東來順的涮羊肉真叫嫩”、“六必居的抹布酸甜苦辣都嘗過”、“同仁堂的藥貨真價實”、“砂鍋居的買賣過午不候”等,生動地表述了北京老字號的品牌特色,可見這就是老字號品牌的獨特魅力。
一路走來看到的是前門大街凝聚的北京城幾百年的文化積淀,前門大街無愧于北京地標性街道。這里的一切,給古都留下了深刻的歷史與文化烙印,成為展示中華建筑文化、商賈文化、會館文化、市井文化的薈萃之地,是現代人探尋老北京遺存的必到之處。
青白石鋪就的步行街上,老北京有軌電車的鈴鐺聲再次回響,灰色磚石制門面夾雜著雕梁畫棟的五彩顏色,糖葫蘆、撥浪鼓化身成三米高的路燈。透過正陽橋牌坊向縱深望去,前門大街的店鋪鱗次櫛比地排列在兩旁。前門大街,這條不長的街道是老北京的象征,它蘊含著豐富的中華文明的精髓,千年古都的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