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西安前就聽到:“南方才子北方將,陜西黃土埋皇上”。由于關中氣候溫潤,民風淳樸,沃野千里,加之陜西處于不同文化交錯溝通的樞紐,絲綢之路的起點。因此許多帝王都將關中做為建功立業之地,周秦漢唐等十三個王朝定都于此,72位帝王埋在這八百里秦川。
從法門寺出來,我便驅車前往乾陵,乾陵是唐高宗李治與女皇武則天的合葬陵,乾陵以乾縣境內的梁山為陵,它在唐朝18座帝王陵中氣勢最宏偉、保存最完整,堪稱唐代帝王陵墓的代表之作。
來到乾陵,首先看到的是一對高約8米的華表,方形的基座和八棱形的柱身上,以陰線雕刻著蔓草紋飾和獸類圖案。圓球形的柱頭代表蒼天,方形基座代表大地,八棱柱身表示方位,展現出了唐人“天圓地方”的思想。
神道入口有一對墨玉青石琢成的翼馬,翼馬又稱天馬,是傳說中的靈獸。乾陵的翼馬體態結構清晰,姿態雄偉駿逸,昂首挺胸渾圓雄壯,表情生動剛烈,四蹄蹬地堅實而有力。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雙翅,圖案精美和諧,雕刻技巧純熟,給人絢麗挺秀和輕捷舒適的美感。
這對翼馬有著傳奇的色彩,它與女皇武則天的思想有一定的聯系。“天馬行空”古已有之,用矯健的翼馬象征天馬,并置于陵前是為了顯示陵園的神秘和磅礴,也比喻墓主的圣德。在唐陵中帶有飛翼的神馬神獸始于乾陵,自乾陵以后,所有唐帝王陵都有了翼馬或翼獸。
青石鋪就的寬闊神道依著山勢緩緩抬升,筆直地向北延伸與梁山翠綠的山峰融為一體。近百件精美絕倫的大型石雕,有序齊整地列于神道兩側。石雕中排在首位的是一對鴕鳥,這對鴕鳥神情生動,羽毛豐滿,作行進狀。由于年代的久遠,兩只鴕鳥的腿已有損壞。
鴕鳥北側佇立著五對身披鞍韉的石馬及牽馬人,除了一對石馬較為完整外,其余的皆殘缺不全。尤其是牽馬人,僅存了8尊,其中僅有2尊較為完好,其余6尊牽馬石人皆缺失了頭部,此狀可謂是慘不忍睹。
自南向北依次而列著10對保存完好的翁仲石像,石像個個身材魁梧,雙手拄劍恭立,雙目注視前方,氣宇森然,威武肅穆地守衛著陵墓。據說,翁仲是秦朝一員驍勇異常的大將,秦始皇為了紀念他,在咸陽宮門外鑄銅為像。后歷代效仿,在陵前置翁仲石像。
當仔細地審視時就會發現他們具有各不相同的臉型,特別是面部表情皆各具神貌。石像整齊地排列著,如等候上朝一般,造成嚴肅的氣氛,與陵墓環境渾然成為一體。石雕的刀鋒、洗練、線條飽滿,形體完美,雕刻技巧達到爐火純青之境界。
細看神道旁的這些石雕,可以看出這些造像顯得特別富有生氣。在武則天當政時期,大唐帝國空前強大,乾陵就是大唐極盛時代的產物,其石刻都帶有泱泱大國的特色。乾陵前的石像雖然在衣冠服飾方面缺少動態變化,看似千篇一律,但也堪稱是唐陵石刻中的杰作。
經歷了一千多年風雨的乾陵,地面上的宏偉建筑已經蕩然無存,神道兩側的石人、石馬、石器物雖已殘破,但仍然是那么的堅實,這些石刻無論是雍容華麗的人物,還是張揚霸氣的動物,都涌動著一股神秘的力量,可以說乾陵的石刻就是大唐盛世社會風貌的實物佐證。
“述圣紀碑”由五塊巨石疊壓組成,加上碑頂和碑座,被稱為七節碑,取意為日、月、金、木、水、火、土“七曜”。碑文為武則天親自撰寫,記述了唐高宗李治的生平史略和文治武功。碑上文字是唐中宗李顯所書,筆法遒健,初刻時填以金屑,雖是年代久遠風雨剝蝕,但貼近細看仍依稀可見金屑痕跡。
千年之謎的“無字碑”是用一塊完整的青石雕琢而成,堪稱歷代群碑之冠。碑首刻有八條相互纏繞的螭龍,碑身兩側各有一條身軀矯健,騰云駕霧的巨龍。碑體厚重、氣勢如虹,將一代帝王的霸氣雄才體現得淋漓盡致。環顧碩大的石碑,竟無只言片語的墓志銘。
關于無字碑有三種說法:一曰武則天立無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達。二曰武則天臨終前立此碑以歌功頌德,但撰寫文字時,愧于李唐,因而留下了無字碑。三曰無字碑是唐中宗李顯為武則天立的,但在武則天的稱謂上舉棋不定,不知究竟稱為皇帝還是稱為母后,故而形成無字碑。
比較流行的說法是:武則天雖然延續了唐朝的強盛,,但畢竟逼死了親生的李賢太子,害死了皇太孫懿德、皇孫女永泰公主夫婦,故而遺言“己之功過,留待后人評價”。一座無字碑留下了一個千古之迷,同時也承載了一個曾經的太平盛世。
乾陵除了無字碑外,還有三個歷史懸案。一是乾陵本是唐高宗李治的陵寢,卻因則天女皇而受后世推崇備至,人們誤以為乾陵是武則天的陵寢,卻把大唐中興之主李治淡出記憶。實際上李治對大唐貞觀之治的延續有著重要作用,可惜他因疾患而不能主事,無意間成就了女皇武則天。
二是代唐為周的武則天葬入乾陵,前提條件是去帝號、稱則天大圣皇后。郭沫若論證后,提出乾陵為二帝合葬的論斷,這導致一些學者妄加猜測。其實郭沫若提出乾陵為合葬墓,更多的是尊重歷史事實,武則天當政期間,雖然使用了酷吏,但朝中能臣勇將也層出不窮,大唐的繁榮得以持續。
三是朱雀門內東西兩側的61尊無頭石人,這些石人頭去了何處?是何人所為?至今爭論不休。與真人身高相仿的石像全部雙足并立,兩手前拱,整齊恭敬地排列于陵前。其衣著打扮各有不同,有袍服束腰,有翻領緊袖,有披著左衽,通過裝束可以確定屬于少數民族。
這61尊石人像雙手都抱著上朝時的笏板,還有許多人佩戴唐代五品以上官員,以及都督、刺史隨身攜帶的裝官印的玉袋,就是說這些人是身居要職的官員。這證明了唐朝不單純是漢民族的政權,它是多民族共治的政權,唐王朝吸收了少數民族來參與政權的管理。
至于石人像頭去了何處?也有幾種說法:其一是外國使者來朝,發現他們的君主在為大唐天子守陵,自尊心受到了傷害,便想把這些石像毀了,但又怕惹出事來,于是就晚上到乾陵附近踐踏農田,并造謠說是石像變鬼糟蹋莊稼,所以當地農民就打掉了石像的頭。
其二是由地震所致,據說在1555年陜西地區發生了大地震,因石像的頸部是最脆弱的地方,所以就把頭給震掉了。但仔細想來,就算有地震也不可能將所有石像的頭震掉,可以說至今石像頭仍是一個謎。
拾階而上,兩只巨型石獅昂首挺胸蹲踞于平臺兩側。中國傳統的石獅雕刻中,雄獅左蹄踩球,雌獅右蹄撫幼。而乾陵的石獅雌雄難辨,蹄下無物,縱觀中國帝陵的獅子,獨有乾陵與眾不同。似乎映證了魯迅的一句話:“武則天做皇帝,誰敢說男尊女婢”。
凡到過乾陵的人,無不被乾陵的地勢所折服。站在梁山向南眺望,整個乾陵猶如一位體態豐滿的女子,梁山猶如她的頭顱高高在上,神道前一對高聳的小山丘組成乳峰挺立兩側,再往前是八百里秦川。
也許這是則天女皇以睡美人的姿態,俯視這八百里秦川。神道兩側的華表、翼馬、石馬、翁仲和石獅雕像,從睡美人的乳峰丹谷間依次向北對稱排列。頗顯威儀恢宏,森嚴神圣,仿佛在淋漓盡致地昭示出盛唐帝王的雄才與霸氣。
再回望梁山北峰,樹木交錯掩眏,滿目翠綠,有蜿蜒曲折的山間小道通向峰頂。比起兵馬俑,比起驪山,比起大雁塔,這里真是冷清了許多,而這種冷清正適合我,可以安安靜靜站在和煦的陽光下,細細地品味著千年的風雨滄桑。
翁仲像、無字碑、以及那從未開啟過的墓穴,無不讓人靜立思索良久。來到乾陵,我被一代女皇的雄才膽略所折服,真正感悟到了大唐的雄風。
小貼士:到乾陵旅游若乘坐公共交通有三條路線。
1、可在西安火車站東廣場乘坐游3路公交車直達乾陵,游3路每天一趟8:00發車,15:00由乾陵返回,車程約2小時,單程票價為18元。黃金周會加車,淡季1月-3月停運。
2、也可參加西安西線一日游,參觀游覽乾陵---法門寺。
3、從西安城西客運站或咸陽汽車站乘坐開往乾縣的長途車,抵達乾縣后轉乘公交車前往乾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