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們要了解《易經?系辭傳》,必先對《易經》有所認識。
據《儒學詞典》所解釋,《易經》『本周人占卜之書,故又稱「周易」。』。它的基本組成符號是陽爻(─)與陰爻(--),取三爻形成一卦,遂得八卦,命名為干、坎、艮、震、巽、離、坤、兌。再以八卦重迭,得六十四重卦。每一重卦為一單位,含有六爻。每爻又有動靜之分;每卦有卦辭,每爻另有爻辭,各成吉兇之象。[1][1]由此可見,《易經》本是周人占卜的書籍,記錄了周代的卜筮之辭。
而《易經?系辭傳》就是用來解釋《易經》。《易經?系辭傳》乃是《易傳》[2][2]之一,亦名《大傳》,為《易經》之整體概論,用以闡析《易經》的哲學意義,使之不僅止于占卜,進而成為一套哲學理論。由此可見,《易經?系辭傳》和《易經》并不是相同的東西。至于《易經?系辭傳》的成書問題,現代普遍認為是由孔門傳易的學者著手所成,非孔子一人所作,亦非成于一時,如方東美指:「十翼之說出于孔子及其門下,周易的傳不是個人創作,而是學派的結晶。」[3][3]
(二)
《易經?系辭傳》的內容可以分為四個部份。第一是《易經》產生的情況及來源,《易經?系辭傳上?二》指「圣人設卦」,源自圣人﹔第二是《易經》與天地宇宙的關系﹔第三是談及《易經》的具體不同卦象如何構成﹔第四是談及《易經》的功能,指事事皆可。由此可見,蔡教授是以一個宏觀的角度,分析《易經?系辭傳》的內容,以配合中國哲學史的發展趨勢。
而筆者從另外一個角度,微觀分析《系辭傳》的內容,集中它在宇宙觀的論述,并輔以政治及人生觀。它的宇宙觀主要是由「陰」「陽」的概念所建立的,強調「天尊地卑」,陰陽相對,并提出「易簡」、「變易」和「原始反終」的觀念,構成一個龐大完整的理論體系,成為原始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份。
不過,關于《易經?系辭傳》是儒家還是道家思想的問題,歷來有不少爭論。例如臺灣華梵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杜保瑞認為它是儒家經典:「《易傳》各篇皆是一個針對儒學的義理建構,在一個儒家形上學義理拓展的進程上各自闡述,所有的闡述皆參與至論孟中庸之作而共同構成一個較為完整的早期儒家形上學。」[4][4],但學者陳鼓應卻說:?《易傳》非儒家典籍,乃道家系統的著作。?[5][5]那么,它是儒家經典,還是道家經典呢?
筆者認為這種分析和論述的方法是有問題的,因為他們將儒和道置于兩個對立面上,并把《易經?系辭傳》描述成一本獨立的哲學經典。但是,中國哲學的發展根本不是線性發展的,而是整體合一地發展。在當時的環境下,儒和道根本不可以清晣地被區分出來,因為中國的哲學思想主要是由原始的儒家和道家思想所構成,而《易經?系辭傳》正代表原始的儒家思想,所以牟宗三先生認為易傳是儒家的玄思,根道家玄思并不相同[6][6]。而筆者亦發現《易經?系辭傳》和老莊的思想有矛盾,例如莊子主張「齊物」和「萬物與我為一」的思想,但《易經?系辭傳上?一》卻表明:?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有明顯的儒家政治等級觀念,與老莊不同,可見《易經?系辭傳》是儒家的經典,它所盛載的是儒家思想。
(三)
在影響文學方面,《易經?系辭傳》的不同概念被后世挪用在文學理論和觀念上發揮,成為文學理論和觀念的重要源頭和基礎。
首先,「意」和「象」的概念成為后代文學觀念中「意象」的重要理論根據。《易經?系辭傳下?三》:「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易經?系辭傳上?十二》子曰﹕「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由此可見,「象」是「意」的載體,「意」是無狀之狀,不可以言辭來解釋,故此要靠有形的「象」來表達「意」,可見「意」和「象」互相結合,這種概念影響后代文學的發展。
其次,《易經?系辭傳》中「陰」和「陽」的概念,亦被后世文學理論家所吸收,加以發揮。「陰」和「陽」的概念在《系辭傳》中是非常重要的,《易經?系辭傳上?一》:「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又《易經?系辭傳上?五》:「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世間的事物皆由此而產生。到六朝時,劉勰吸收它,并將之融入《文心雕龍》的寫作上,在《文心雕龍?體性》寫:「才有庸俊,氣有剛柔,學有淺深」,謂人們的剛柔性格會影響文章風格。
至清代,桐城派受「陰陽」文論影響,姚鼐總成其「陰陽剛柔」散文理論,他在《復魯絜非書》指:「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陰陽剛柔之發也。」,又在《海愚詩鈔序》指:「文章之原,本乎天地。天地之道,陰陽剛柔而已。」他認為文章可以分為「陰」「陽」的風格,并指世人文章會偏于陰或偏于陽。又「且夫陰陽剛柔,其本二端,造物者糅,而氣有多寡進絀,則品次億萬,以至于不可窮,萬物生焉。故曰:『一 陰一陽之謂道。』」,他更直接引《易經?系辭傳》,解釋他的理論,至曾國藩更進一步推衍姚鼐的陰陽剛柔的理論。由此可見,「陰」和「陽」的概念在桐城派理論的位置中十分重要。
(四)
其實,《易經?系辭傳》的思想是十分復雜的,內涵極深,故此歷來有不少人去注釋和研究它。但千多二千年后,到了現代,很多人對它一知半解,但卻把它胡亂套用在其它地方上,尤其是套用在占卜術數和商業管理上,曲解了《易經》的本來意義,使很多人對它產生誤解。所以,筆者認為大眾要對它有正確的認識,才不致這個充滿代表原始的儒家思想的典籍沒落在二十一世紀的世界。
[1][1] 資料依據為《儒學詞典》,http://humanum.arts.cuhk.edu.hk/ConfLex/
[2][2] 《易傳》由《彖》上下、《大象》、《小象》、《文言》、《系辭》上下、《說卦》、《雜卦》、《序卦》
[3][3]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頁129。
[3][4] 引自http://www.hfu.edu.tw/~bauruei/3book/basic/bas001.htm
[5][5] 陳鼓應《老莊新論》(上海:上海古籍,1992年),頁255。
[6][6] 牟宗三主講 ; 盧雪昆錄音整理《周易哲學演講錄》(臺北市: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