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苦痛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濃于熱情的一個時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走進這個歷史空間,我們不禁驚詫:這一時代游人之多、游蹤之廣、游績之豐,皆可謂前無古人,后啟來者。這里既是中國旅游史上的一個高峰,也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高峰。
魏晉南北朝時期, 要么政治動蕩, 要么國運頹廢, 帝王旅游已失去了浩大氣派的排場和巡游千里的豪情與條件, 但游樂之心卻沒有稍廢。只是如同其政權一樣, 顯得有點萎靡而小家子氣而已。帝王們在皇宮及皇城周圍的園林里尋歡作樂, 醉生夢死。相反, 以士大夫為主體, 僧侶、道士和廣大群眾參與的隨心所欲的自我游賞活動勃然上升。他們在名山勝水中得山水情趣, 而作四時優游。如建安時期以王粲為主的“ 建安七子”,曹魏后期的“竹林七賢”,西晉時的謝琨、王衍永嘉南渡后孫綽、王羲之、陶淵明、謝靈運等人要么喜游山玩水, 要么喜隱逸山林。另由于佛教在中國傳播的深入和道教思想的發展, 僧侶和道士也參與云游和仙游的行列?;蛟谝恍┟酱蟠ńY廬修煉或長途跋涉, 去西方求取真經,如慧遠、道安、陶弘景、葛洪等人。形成了“ 天下名山僧多占” 的局面。
魏晉時期的旅游形式豐富多樣, 游風獨特、濃烈。旅游形式主要有一般文人參與的旨在參悟玄機, 印證玄理和陶冶人的自然之情、自然之性的游山玩水熱潮, 即為“ 玄游” 有佛教徒為傳經、取經開展的中外旅游和為居靜修禪, 清談佛理開展的山水旅游,即為“ 釋游” 有道教為錘煉仙風道骨而進行的“ 仙游” 另外還有蓬勃的群眾性旅游休閑娛樂活動。
歷史上有名的“ 竹林七賢”都是玄學家,其中以阮籍和嵇康的影響為最著。嵇康詩《贈秀才入軍· 十四》就表現了他的玄游風格“息徒蘭圃, 株馬華山。流礙平皋, 垂綸長川。目送歸鴻, 揮手五弦。俯仰自得, 游心太玄。嘉彼釣史, 得魚忘荃。郢人逝矣, 誰與盡言” 這正是他追求的平心靜氣、沖和淡遠的玄游意境。
東晉永嘉南渡后, 士大夫心中的河山破碎之痛, 被江南的青山綠水所撫慰。“ 以更流放的名士派頭, 在如詩如畫的南國山水中參玄悟妙, 朗吟長嘯?!?東晉的名相謝安曾和友人泛海游覽, 結果遇風浪, 謝安神情恬適自若, 鎮定人心, 結果“ 一船乃安” ??芍^游如其人。書圣王羲之也是熱心的山水游客。經常與孫綽、謝尚、支遁等人盤桓于如詩如畫的江南山水, 竟日長游。尤欣賞蘭亭周圍的景致, 認為“ 此地有崇山峻嶺, 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急湍, 映帶左右” 。他和友人、文人在此聚會, 曲水流筋, 飲酒和賦詩, 留下了《蘭亭集序》這樣的不朽名篇。而陶淵明卻成為當時隱逸的代表?!?少無適俗韻, 性本愛丘山” ,“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蘊涵著那種超然的風范。
到了南朝時期, 士大夫更追求對自然山水景物的審美快感。謝靈運、謝肌、鮑照等是當時最大的漫游家?!赌鲜贰?謝靈運傳》說他在軍中任文職官員時, 遍覽了江蘇、安徽、江西、湖北等地的名勝古跡。被貶永嘉今浙江溫州任太守期間, 仍是終日不問政事, 而游蕩于郡中各地的山水中。后來干脆稱疾去職, 回到會稽鄉間經營的山莊別墅, 與隱士們縱情游樂。〕由于喜登山, 他還根據多年登山的經驗, 發明了一種登山鞋, 被后人稱為“ 謝公屐” 。和謝靈運同族的謝朓, 也喜愛山水, 善詩文, 世稱“ 二謝” 。謝朓在調職的行旅中或任職的閑暇時, 穿林出谷, 優哉游哉, 寫下了許多精致的山水詩、山水文。
總之, 其時的士人對山水達到了癡迷的程度。竹林七賢“ 登山臨水, 竟日不歸” 。羊枯“ 樂山水, 每風景必造觀山, 置酒言詠, 終日不倦 。” 孔淳之云“ 性好山水, 每有所游, 必窮其幽峻, 或旬日忘歸。”袁山松欣賞“ 山水之美也,連往宿, 不覺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