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報》專版報道
2007年5月,由中國文聯、中國書協主辦的“當代篆刻藝術大展”在中國美術館隆重舉行。在這次當代規格最高、名家薈萃的篆刻展覽上,揚州祝竹先生的作品引起了許多參觀者的關注。祝竹是展覽組委會特邀的全國25位成就卓著的篆刻家之一。但許多書法篆刻界的專業人士對于他卻并不熟悉,可見祝竹先生是藝術界的一位“隱者”。近期我們尋訪了這位“山中高士”。
鐵筆見高情
——記篆刻家祝竹
《書法報》記者尚洪濤 通訊員顧工
祝竹先生長期優游于篆刻、學術之間,雖然其作品早已得到同輩篆刻家的推崇,但極少投稿參加篆刻展覽,使得全國許多篆刻作者對他了解甚少。“當代篆刻藝術大展”不僅展出印蛻、邊款,還有原石陳列,這為篆刻作者欣賞祝竹作品提供了絕好的機會。而一些年輕的篆刻作者多未聽說過祝竹其人,他們在祝竹印章展柜前仔細端詳,對這位名氣不顯的“特邀”篆刻家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從記者到印人
祝竹先生原名庭順,號竹齋,1942年出生于揚州。早年就讀于江蘇新聞專科學校,1961年起課馀從丁吉甫、羅叔子先生學習刻印。
當時丁吉甫住在南京傅厚崗8號的一座小樓里,他住在一樓,二樓住的是陳之佛,鄰樓住的是傅抱石。幾乎每個星期六的晚上或星期天,祝竹就到丁先生家去請教。丁先生正在編輯《現代印章選》,全國各地的印人都將自己的印稿寄來。祝竹參與整理這些印作,從而對全國印人的情況有全面的了解。丁先生發現他的習性與喜好更近于黃牧甫一路,就介紹他去向羅叔子先生求教。在這段時間里,羅叔子將手頭所存及近期所刻印章拓了一冊印譜贈給祝竹,并且用極為精彩的小行書寫了弁言。羅叔子印章意趣得之于漢代金文,與黃牧甫印風略近而神采不同。這本印譜對祝竹影響很大,可惜后來在“事件”中滅失了。
祝竹篆刻作品從1961年起,連續參加了參加江蘇省第一、二、三屆書法印章展覽。1963年,南京著名畫店“十竹齋”為他掛出潤格。
回揚州工作后,祝竹任職于《揚州日報》社,在新聞崗位多年,是揚州名記者。后來調入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工作。在采訪、編輯、讀書的同時,他仍舊對篆刻保持濃厚的興趣。在揚州印壇前輩蔡易庵、孫龍父先生的指導下,祝竹對篆刻傳統進行廣泛而深入的學習,曾臨摹秦漢印數百方,對明清流派印作也多有涉獵。
上世紀80年代,祝竹作品已經在全國篆刻界有所流傳,并得到高度評價。1985年9月,正在編輯《印參》的陜西傅嘉儀寫信給祝竹,稱“兄之印技可謂鶴立雞群”。石開評價祝竹的印“味道醇、氣息好”。黃惇與祝竹結交數十年,相知相得,對其推崇備至,云“印得耐看不易,得久看更不易。先生之印,可謂耐看之作,所謂雋永是也。”
光景清新絕塵俗
祝竹先生是個外柔內剛的人,不趨時亦不乖時,與人相處,溫而有禮。先生自稱徘徊于學術與藝術之間,讀書、作畫皆從個人興趣出發,不注重功利。在先生看來,把篆刻作為業余玩好是最理想的狀態,也合乎明清以來文人治印的傳統。與其說先生是一位印人,還不如稱其為古代所說的士人。
他認為,所謂風格,是在長期藝術實踐中形成的個人氣質、學養、習慣、技巧的綜合體,重在精神,次及形貌。當下許多印人以形式為風格,追求“有特征的形式”,是舍本而逐末。祝先生把“靜氣”作為自己的藝術理想,他不止一次地說,靜氣應是印章最高貴、最美好的氣質。從其作品中,我們可領略到蕭然散淡的隱逸心境,以及平和溫厚下的智慧和才華。先生之作植根漢印,結字大方自然,取甲骨文、金文及秦漢金石文字入印,皆能融以己意,法度謹嚴而跌宕多姿,顯悠長清峻之美;用刀迅疾,剛健中含婀娜之態,外表古雅平和,不炫奇斗狠,而有所馀于心手之外。
南京常國武教授評論祝竹篆刻時說:“貴在不求與古人同而不得不同,不求與古人異而不得不異。”祝竹對這段話深以為然。對于古人,祝竹認為一定要心存敬畏。每個從事于文藝創作的人,總是在想著要超越前人。與其說這是一種時代責任感,不如說這是人的一種本能。我們這個時代優越就在于讓人們充分認識了這種本能,并且上升為一種理性的自覺,從而產生了超越古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潮流。我們這個時代的弱點,則在于人們讓這種本能過分地膨脹了,由自負而迷戀,以至亂了分寸,反而損害了自己的創新能力。
祝竹說,簡單意義上的創新,其實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大多數有好奇心的青年人,都會有強烈的創新沖動和大膽的創新嘗試。但他的創新最終有沒有意義,則取決于他為這種創新所作的鋪墊是否有足夠的支撐力。注重這種支撐力的積蓄,應該是成功的先決條件。而最終能不能成功地超越前賢,開創新面,還要取決于各人的天賦,這又不是人力所能強求的。
偶然一曲驚四座
祝竹先生長期潛心讀書和藝術創作,把它作為生活的內容。在他生于斯長于斯的揚州,他的名氣并不顯赫,也不擔任書協的任何頭銜,很多學習書法篆刻的年輕人甚至不知道他。他在一則印跋中說:“火壯煙微,火不壯則漫天塵煙矣。”顯然,他不希望自己“漫天塵煙”,而是致力于如何生好這一堆“火”。
祝竹曾參與點校《嘉定錢大昕全集》,但直到2006年年屆65歲時,才首次出版個人著作。讓大家吃驚的是,祝竹這一年同時出版了三本書:《中國篆刻史》(與趙昌智合著)、《漢印技法解析》、《祝竹印譜》。它們分別從篆刻史研究、篆刻技法研究、篆刻創作三個角度闡釋了他對篆刻藝術幾十年的心血所得,受到史學界、篆刻界專家的高度贊揚。
2007年1月12日,《中國篆刻史》首發式在揚州舉行,86歲高齡的著名歷史學家祁龍威教授稱此書解決了篆刻史上許多糾纏不清的問題,當為“不朽之作”。1月18日,《祝竹印譜》首發式在上海華東師范大學藝術學院舉行,著名書畫篆刻家王孟奇、徐正濂、沈培方、陸家衡、周斌對祝竹篆刻推重有加。1月22日,“金石緣——祝竹、顧工、朱天曙師生作品展”在揚州開幕。書法篆刻名家馬士達、蘇金海、李嘯、管峻等從南京趕來,表達他們對這位低調而認真的篆刻家的敬意。
10天之內連續3項個人重大活動,昭示了祝竹先生在學術、藝術上的巨大成就,也使其突然走到了聚光燈下。祝竹身邊的許多人這才發現,平日里普普通通的“老祝”原來是個了不起的藝術家!面對這些,祝竹還是那樣溫和與平淡。正如上海沈培方所說,祝竹先生好比一條沉在水底的大魚,偶爾的露面即會引起世人的驚嘆;但更多時候,他依舊靜靜地潛在水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