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從《大智度論》看佛教的語言智慧——楊航

 

一、

禪宗以般若智慧為宗綱,它對于語言和思維的態度,在佛教內部顯得非常獨特。從傳說中的有關佛陀的第一個禪宗公案開始,這一點就已經彰顯。對于禪宗的意象,沒有比“拈花微笑”更重要的了。

拈花微笑的故事在宗門內盡人皆知。“拈花”的精神內涵,可以理解為《金剛經》的 “無法可說”。《金剛經》為禪宗的中土五祖弘忍所積極提倡,《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禪宗第一公案的“只拈花、不說法”,更是證明了自身的主張。而《維摩詰經》中“入不二法門品”的故事,同樣為“無言之教”的典范。文殊菩薩用語言總結了不立文字的宗旨,而維摩詰更是絕對,竟然對提問默不作答,最大限度地表明自己的宗旨。“拈花”公案,如同佛教的“蓮花座”一樣,早已成為中國佛教文化的圖騰。

那么,對于佛弟子來說,終極真理是否可以用語言文字來理解?這是佛教的一個有趣的話題。

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說:“諸佛斷法愛,不立經書,亦不莊嚴言語,但為拯濟眾生,隨應度者說。”意思是說,諸佛不親自寫作經書,不莊嚴言辭語句,因為他們已斷去法愛、法執。只是為了拯救濟度眾生,所以才隨應度眾生的根器來說法啟發,使之覺悟。

原始佛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文字佛教”——通過聆聽佛陀的說法開示而覺悟,這些經典往往為佛陀主動講述;而大乘經典往往由請法者的發問開始,這種方式的背后有著深刻的暗示——沒有問題,就沒有解答存在的意義。

所以僧睿說《大智度論》的般若觀是“理超文表,趣絕思境;以言求之,則乖其深”,即“大智”般若是超越文字語言及思維之外的深妙境界。

二、

《大智度論》說,佛陀的一切說法,可以分類為四種,這就是“四悉檀”(四種意趣):“一者,世界悉檀;二者,各各為人悉檀;三者,對治悉檀;四者,第一義悉檀。”這四悉檀總攝一切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藏,而且都屬“實”不虛,不相違背。只是佛法中的“實”,會根據學人的根機,分別開示,從而使之受益。

所謂世界悉檀,是佛陀隨順眾生,用“假名”所說的佛法。如果從對治邪見與執著的角度來說,世界悉檀的緣起觀是最基本的:站在萬法皆幻的立場,指出萬有之法都是因緣和合而存在,沒有離開因緣的“別性”(即別立獨存的性質),并不存在“真實的”事物。相反,“如(真如)”、“法性”、“實際”這些佛法的真理,世界悉檀認為沒有,而第一義悉檀中卻是存在的。

所謂各各為人悉檀,是佛陀針對不同心性的人,有似乎自相矛盾的教導,這是針對對象的不同心行而為之說法。比如,佛陀對不信罪福果報、墮斷滅見的人就說“雜生世間,得雜觸,得雜受”;對執著我見、墮常見中的人就說“無人得觸,無人得受”。

所謂對治悉檀,指對于有一些“法”,對治則說其有,其實沒有實性,不是第一義悉檀。比如,不凈觀對于貪欲,是“善對治法”;但是對于恚,就“非對治法”。總之,不凈觀這種“法”沒有實性。

《大智度論》說,真正的第一義悉檀是:“一切語言道斷,心行處滅,遍無所依,不示諸法,無初、無中、無后,不盡、不壞。”而《般若經》則處處說明第一義悉檀。一切“法性”,一切論議的語言,都可以分別攻破散滅;除了第一義悉檀,任何其他的論議,任何其他境界的悉檀,都可以抨破。

三、

第一義悉檀和語言的關系非常微妙,龍樹既是通過語言來表述的,又似乎否定了語言在第一義悉檀中的必要性,那么大乘菩薩對第一義實相到底應該怎樣把握呢?

《大智度論》中解釋四無礙智時,說明了“義”、“法”、“辭(語)”等的微妙關系。若離開名字(法),義就不可得,知曉“義”必由于名(法),所以在“義”之后有“法”。那么“義”與“名(法)”的關系是亦不合、亦不離——前人假借“名”來命名諸“法”,后人因為名字認識此事(法),這樣諸法就各各有了名字。為了眾生理解這些名字及“義”,理當用言語辭匯分別進行“莊嚴”,使人們理解通達而無滯。

“義”為諸法的實相,不可言說。同時“義、名字、語言”并不是別異的三事,并非離開名字、語言,另外還有一個“義”,三事相等所以叫“義”。 義無礙智即對一切諸法之義都了了知曉而通達無滯。

“法”為一切“義”的名字,起名是為了知義。入法無礙智之中,信法而不信人,依法而不依非法。知曉一切諸名字及語言自相皆“離”。用法無礙智分別三乘佛法,雖然分別三乘但卻不壞法性。法性皆是一相,就是所謂的無相。用這種語言和思想來說法,語言其實就是“空如響相”——像山谷回音一樣。

以語言來說明名字之義,用種種方便法門來莊嚴語言,隨眾生之所需,使大眾理解。使用不同的語言,令眾生各各理解,其實對自語和他語都無所毀譽。因為一切諸法不在語言之中,語言不是真實的——如果語言是真實的,就不會有人用善語來表達不善之心。只是為了使眾生解悟,不能反而去執著語言。作為大乘義理究竟的修行者,從初發心菩薩直到成佛,對于語言文字是毫不執著的,無所說明,無所聽聞。因為諸法都只有名字的假名存在。這樣相應才能進入真正的涅槃。

第一義的般若智慧,和虛空一樣屬于無作之法,而語言只是作法。但是對于佛弟子來說,般若的妙義還得用語言、文字來會得其義。語言能持顯本義,如果完全沒有語言,則本義不可領會。而在果地佛一切種智的功德之中,不是戲論的語言可以撼動的,不會因名相之假法而有礙。

當然,對于一般初機的學人來說,第一義顯得抽象難思,只有先獲得了語言文字的教理知識,才有可能參悟到實相的境界。而菩薩自己證得無生法忍,言語道斷,才能更好地用語言開示眾生,甚至能知曉一切眾生的種種語言,隨其語言習慣,觀機說法度化。

語言只是一種工具,不可錯會執著。必須警惕對任何經典的文字簡單地執著。第一義終究和解說無關,只是需要解說來介紹引導,而且需要最好的引導。

僧睿贊美《大智度論》掃除了妄見以辨明 “實相”。他認為《大智度論》的行論方式為,先標明各種不同觀點(此為“盡美”),最后說明不能執著于其中任何一個(此為“盡善”),做到了“盡善盡美”。

實際上,龍樹于《大智度論》中所表達的語言觀,正是“盡善” 和“盡美”的。他在表達語言功能有限性的同時,又強調其文以載道的偉大意義;在說明語言的傳義功能時,又表述其最終有效性的限度。(作者單位為西北大學中東研究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佛家十三經概覽
牢記《金剛經》中四大名句,功德無量!
五百金身羅漢圖【帶注釋】【500P】(181-200)
于曉非解讀《金剛經》(三)
《菩提樹下的微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游世界中的“無字真經”,在現實佛教中存在嗎?它也是好的嗎?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杭县| 三原县| 奈曼旗| 呼和浩特市| 徐州市| 齐河县| 汽车| 颍上县| 沾益县| 苏尼特左旗| 犍为县| 叙永县| 河津市| 临邑县| 宜黄县| 师宗县| 临高县| 天台县| 江油市| 喀喇沁旗| 卓资县| 吉林市| 蓬安县| 旌德县| 凭祥市| 平江县| 大冶市| 郴州市| 东安县| 林口县| 砚山县| 仁布县| 同德县| 正镶白旗| 武隆县| 东兴市| 益阳市| 平远县| 江永县| 海伦市| 兰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