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前啟后,明德親民
傳遞最純粹的國學精華,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講 | 渙樸老師
內(nèi)容簡要:
這一段的故事背景發(fā)生在齊國討伐燕國之后,引起了燕國反叛的時期。
燕人畔。王曰:“吾甚慚于孟子。”
齊國討伐燕國,對于孟子的仕途來講,其實是一個轉(zhuǎn)折點;也可以說是他終結(jié)自己為君王服務的一個導火線。在這之后,孟子就對齊宣王徹底失去了信心,準備回到故鄉(xiāng)鄒縣去著書立說。
因為孟子曾經(jīng)勸過齊宣王:如果要去討伐燕國,那么一定不要侵略。后來齊宣王沒有聽取意見。搶掠事情發(fā)生之后,孟子又勸他這樣下去會引火燒身,還是趕緊把兵撤出來,為燕國尋找一個好的國君;齊宣王又沒聽,最后被幾個國家一起圍攻,他才不得已退兵。
于此,齊宣王開始覺得對孟子有點慚愧,沒有聽他的建議。這個慚愧是好的,慚愧說明有羞恥之心。
陳賈曰:“王無患焉。王自以為與周公,孰仁且智?”
齊宣王有一個與他同宗的大臣叫陳賈。兩人比較親近。齊宣王雖然姓田,但祖上是從陳國分支出來的,后改姓為田。所以他找陳賈說了自己愧對孟子的感概。陳賈跟他講:“大王,你何必覺得慚愧。不就是燕國反叛的小事情嘛。我且問你,你覺得自己德行、仁愛、智慧跟周公比起來。誰更好一點?”
王曰:“惡!是何言也?”
齊宣文還是一個比較謙虛的人,起碼在跟周公比的這個事情上,他是比較謙虛的。他說:“你這是說的什么話,我哪里能和周公相比。”
曰:“周公使管叔監(jiān)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盡也,而況于王乎?
陳賈就說了:“既然你不能和他比,你就沒有必要去慚愧了。當年周公,他讓自己的哥哥管叔管理殷商后裔,結(jié)果他和商紂王的兒子共同策劃謀反。周公如果知道管叔會謀反,就是有心要害管叔,那就是不仁;如果周公不知道管叔會謀反,說明他智慧不夠,沒有預判性。既然連周公都有不仁不智的地方,更何況大王您呢?”
陳賈這么一說,齊宣王一琢磨還挺有道理。都是反叛的事情,周公也犯過這樣的過錯。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我干嘛把自己搞得很慚愧。
由此可以看出身邊人的思想的重要性。
本來齊宣王借著羞恥心是可以改過的,但是有陳賈幫他護了短,還扯上周公這么大的一個人物幫他去護短;他的羞恥心立馬就沒了,覺得理所應當。
這就和我們身邊有些人很像,犯了錯本來還知道臉紅一紅,結(jié)果自己找一個歪七歪八的理自圓其說一下,臉就不紅了,覺得這么做好像也沒什么錯的。這叫做巧言令色。
好比說前段時間有一個朋友,拿了一本滿是權(quán)謀的書和大家討論這個書能不能學習?有人說這個書不適合看,里面的東西講得過于陰暗。
這個時候另外一個人就說了:我覺得你這話不對。老子說了一陰一陽之謂道,陰暗的背面是陽光,陽光的背面是陰暗,所以陰暗面我們也要看,被他這么一說,大家都覺得有幾分道理,可以看看。
這個到底該看還是不該看?真的能夠從陽光的那一面去看黑暗面嗎?我相信一般人是做不到的。所以“一陰一陽之謂道”雖然是老子的話,卻成了他自圓其說的一種說辭。人很多時候就是這樣,自己犯了錯不愿意承認,還要拉上一大堆道理自圓其說,這些統(tǒng)統(tǒng)稱之為作繭自縛。此時的齊宣王和陳賈正是如此,作繭自縛。
他們還準備接下來就這么跟孟子講。你孟子視周公為圣賢,周公是你們?nèi)寮业念I(lǐng)頭人物,他都犯這個錯了,你拿什么來指責我們?陳賈和齊宣王想到這兒信心十足,覺得接下來不用對孟子慚愧了。他殊不知這么一個不慚愧,就把自己上進的路給堵死了。
賈請見而解之。”見孟子問曰:“周公何人也?”
曰:“古圣人也。”
曰:“使管叔監(jiān)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諸?”
曰:“然。”
然后孟子來了,齊宣王躲在一邊不好意思說話。陳賈沖上來說道:“夫子,我有點事想跟你請教一下。請問周公是什么樣的人?”
孟子說:“周公是古圣人。”
陳賈繼續(xù)道:“周公是不是曾經(jīng)把管叔封在殷地管理殷商后裔,最終管叔和商紂王的兒子勾結(jié)起來造反了,有這回事嗎?”
孟子說:“這個事情是有的。”
曰:“周公知其將畔而使之與?”曰:“不知也。”“然則圣人且有過與?”
此時陳賈心里很開心,他覺得自己挖了個坑,孟子正蹭、蹭、蹭往里面跳。
馬上接下去講:“周公知道管叔要叛亂嗎?”
孟子說:“周公不知道。”
陳賈眼看勝局已定,慨然說:“這么說來圣人也是有過錯的。”言下之意是你就不要太過對我們齊王太苛責了。
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過,不亦宜乎?“
這個時候孟子拍案而起,跟他講:“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兄長,周公他即便是犯錯,也在情理之中。殷商是前朝的地方,管叔是自己的兄長,考慮到兄友弟恭,所以派管叔去最合適。對周公來講并沒有過錯。而且當他得知管叔叛亂,你知道他的反應是什么?
首先寫信、規(guī)勸,跟管叔講要迷途知返。勸了三次之后,管叔依然執(zhí)迷不悟;于是周公舉兵東征,討伐管叔。雖然是兄弟,但仍然以國事為重,最后把管叔擒拿之后,周公親自寫了一篇康誥,讓弟弟康叔過去管理。康叔建立的國家就是后來的衛(wèi)國。所以《論語》里面有一句話叫“魯衛(wèi)之政兄弟也”,魯國跟衛(wèi)國是兄弟之國,同樣燕國也是他們的兄弟之國。
且古之君子,過則改之;今之君子,過則順之。古之君子,其過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豈徒順之,又從為之辭。
孟子繼續(xù)道:“即便如此,周公犯了錯,他不僅承認自己錯誤,而且他還親自為自己的錯誤買單,東征管叔。”
孟子講出結(jié)論,說:“古時的君子他犯了錯誤,自己痛心疾首,下定決心去改;現(xiàn)在所謂的君子犯了錯,順水推舟,將錯就錯。古時的君子犯錯像日食月食一樣,大家都看得見,會很堅定的去改。一旦改了,云開日見,百姓都看得見的。今天所謂的君子犯了錯,不但不知道改,而且還多加說辭,為自己開解;這不是把廉恥心全部丟開了嗎?沒有一點廉恥之心,何來的改過?”
從這段話中能看出孟子對齊宣王的失望,以及對陳賈的憤怒與不屑。我們前面的課程講過孟子的學說強調(diào)浩然正氣,浩然正氣是什么?是在犯錯的時候能認真面對并且改錯;面對困難的時候,能鼓起勇氣前行。如果缺乏了浩然正氣,那人真的就只會隨波逐流,只會為自己找借口。一個會找借口的人是成不了事的。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如果不改,都在找理由、找借口,那么一輩子碌碌無為也是必然的。
經(jīng)典原文:
燕人畔。王曰:“吾甚慚于孟子。”
陳賈曰:“王無患焉。王自以為與周公,孰仁且智?”王曰:“惡!是何言也?”
曰:“周公使管叔監(jiān)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盡也,而況于王乎?賈請見而解之。”見孟子問曰:“周公何人也?”
曰:“古圣人也。”曰:“使管叔監(jiān)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諸?”曰:“然。”
曰:“周公知其將畔而使之與?”曰:“不知也。”“然則圣人且有過與?”
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過,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過則改之;今之君子,過則順之。古之君子,其過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豈徒順之,又從為之辭。”
渙樸老師
返樸歸真
渙若冰釋
矢志知行合一
傳遞最純粹的國學精華
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講系列課程:
傳統(tǒng)文化與家道建設(并實施)
儒家仁政思想與企業(yè)文化建設(并實施)
END
國學精華,歡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