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前啟后,明德親民
傳遞最純粹的國學精華,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講 | 渙樸老師
經典原文:
曾子居武城,有越寇。或曰:“寇至,盍去諸?”
曰:“無寓人于我室,毀傷其薪木。”寇退,則曰:“修我墻屋,我將反。”寇退,曾子反。
左右曰:“待先生,如此其忠且敬也。寇至則先去以為民望,寇退則反,殆于不可。”
沈猶行曰:“是非汝所知也。昔沈猶有負芻之禍,從先生者七十人,未有與焉。”
子思居于衛,有齊寇。或曰:“寇至,盍去諸?”子思曰:“如急去,君誰與守?”
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曾子,師也,父兄也;子思,臣也,微也。曾子、子思易地則皆然。”
內容簡要:
各位學友,大家上午好。
我們今天繼續來講《孟子》離婁章句下第31小節。
在這一節里面講到了曾子和子思的故事。他們因為所處的位置不同,在面對戰爭的時候表現出來的做法也不同,這讓別人很有疑惑。孟子卻說他們的做法從本質上來講其實是一樣的。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下這個事情吧。
曾子居武城,有越寇。或曰:“寇至,盍去諸?”
曾子當時的身份是傳道的老師,住在武城,也就是子游曾經做官的地方。當越國人打過來的時候,別人就問他說:“曾老夫子,我們是留在這兒呢?還是先走?”
曰:“無寓人于我室,毀傷其薪木。”寇退,則曰:“修我墻屋,我將反。”寇退,曾子反。
曾子說:“我們走吧,把屋子門鎖好,不要讓人進來破壞東西。”過了一段時間,仗打完了,曾子說:“先把房子修繕一下,我們準備回去了”。
左右曰:“待先生,如此其忠且敬也。寇至則先去以為民望,寇退則反,殆于不可。”
這個時候,就有人開始說閑話了,大致是說:“曾子作為一個讀書人是很講道義,武城的官宰對他又尊敬又忠心;但是仗打起來,他倒先走了;結果百姓也都跟著走了,這還算是有道義嗎?”
沈猶行曰:“是非汝所知也。昔沈猶有負芻之禍,從先生者七十人,未有與焉。”
然后曾子的學生中有一個叫沈猶行的人,沈猶是復姓,行是名。他就和大家講了,說:“這個道理你們還不太明白?因為夫子他是老師,老師并沒有要幫你們打仗的義務;打仗是你官宰的事情。
然后沈猶行說了一個例子:曾經有一次他和負芻這個人產生了沖突,和他打了起來;當時和夫子在一起的70多個人都沒有參與到這個事情里面來,是他自己解決的。沈猶行拿這個事情講出來,說明他認可曾子以及曾子的70多個學生,不參與到沈猶行和負芻的爭斗當中的決定。因為位置不同。
比如說:我們十幾個人在一起學習,然后,有一個人在某一天突然講自己最近由于經營不善,欠了幾十萬高利貸,請大家一起幫幫我;不然那個外面催債的人就要把我的手砍掉,那大家是幫還是不幫?
按照曾子思想應該是不幫的。因為你是來學習的,大家沒有義務去幫你解決你的問題。同理,這也是曾子住在武城的時候面臨戰爭而會離開。因為他是一個師者,他的責任是來傳道的,他不參與到這些斗爭當中去。
當然,如果說官宰找到曾子說現在敵方來勢洶洶,百姓又無路可走,我能力也不足,先生能不能夠幫幫我,提供一些御敵之策。這個時候曾子肯定會幫助的。但如果對方并沒有提出這樣的要求,那他是沒有必要主動去講的。
甚至說也可能是這么一種情況:這個武城的官宰他向曾子學習過,也是曾子的學生;現在敵人打過來了,自己首先是要保護老師的安全,請老師先到安全的地方去躲避,我來打仗的,能夠應付。是學生想要保護老師;并不是反過來,讓老師在前面幫你打仗。就像父親跟兒子的關系一樣,兒子成家立業了之后有點麻煩,都請老父親去處理嗎?
不是這么做事情的。是自己的事情自己處理,實在處理不了,去請父親幫忙一兩次是可以的。但不能認為這個是父親應有的責任與義務,父親不幫你,就是不符合天理道義的。
人生的路需要自己去走。現在的家庭多是獨生子女,父親還可以多幫忙;在以前的家庭里,一個父親會有五六個孩子,如果個個都需要去幫,那不可能?
孔子有3000多個學生,如果說兩個學生打起來了,那他幫誰?所以大家就能慢慢明白這個道理了
為人師者是公平的,他也僅僅是一個師者,不要把師者綁架到一個必須幫學生解決所有問題的角色上面來。包括同學之間也是這樣的。你德行好,別人愿意幫你是一回事;或者說自己確實是非常誠心誠意的請老師幫忙,那是另外一回事。孟子所說的'大有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需要師之而后臣之。那又是另外一回事。
所以本節文章講述的曾子為什么沒有守武城的原因是因為這不是他的份內之事,各位要能夠明白這一點。一般人總覺得凡事都勇于承擔的去做,好像很帥,很炫酷;卻不知道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不是你份內之事,你還強行去做,這也是不對的。
子思居于衛,有齊寇。或曰:“寇至,盍去諸?”子思曰:“如急去,君誰與守?”
子思子他所處的位置又不一樣啦。子思是在魏國做官的,當齊國人打過來了的時候,學生問他說:“這個打起仗來了,我們要不要走?”
子思說:“我們走了,誰來幫國君守城啊?”
我們讀到子思這邊的決定之后會覺得子思好棒。曾子和子思子的決定取決于他們所處的位置不一樣。子思所處的位置是臣,臣幫君守城,那是在其位謀其政。曾子是師不是臣,所以他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我們要從中明白兩個知識點:
一個是要懂得自己是在什么位,第二個是我們不要隨便去道德綁架別人,這兩個很關鍵。
所以人一般看到子思的決定會覺得他很忠義,看到曾子會覺得他好像不講義氣。
什么叫義氣?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禮臣忠、朋誠友信,這叫義氣。不是說為了哥倆好的義氣,剛認識兩天,就要借我200萬;那不叫義氣,那叫愚蠢。
曾子說:“為人謀而不忠乎?”定下來自己的位置,剩下的就是謀事必忠也。位置不對還要去謀,就變成了自作多情!這個跟前面章節中講到的,顏回在當時那個年代,大家都不愿意去聽你講,那么顏回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閉門不出,是正確的。
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曾子,師也,父兄也;子思,臣也,微也。曾子、子思易地則皆然。”
所以孟子說:“曾子、子思他們的道是一樣的。”曾子的位置是師也,父兄也;子思是臣也,微也。所以子思和曾子他們兩個如果把位置換一下,也會做同樣的決定,這就是素其位而行的君子之道。
所以一個人的道義不在于做了什么行動,而是明白自己的位置是什么?所以我們要注意的是去做符合自己位置的事情,同時也要知道如果你想讓別人做什么事情,就要給到別人合適的位置;名正則言順,不要做道德綁架的行為,不要做名不正言不順的事情。
渙樸老師
返樸歸真
渙若冰釋
矢志知行合一
傳遞最純粹的國學精華
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講系列課程:
傳統文化與家道建設(并實施)
儒家仁政思想與企業文化建設(并實施)
END
國學精華,歡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