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前啟后,明德親民
傳遞最純粹的國學精華,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講 | 渙樸老師
經典原文: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
內容簡要: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這一段連接上一段,可以看作是老子對道的再一次總結。
“母”在《道德經》里面出現了很多次,如第二十章“而貴食母”,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牝”也是“母”的意思),這一章“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這幾個章節里的“母”的意思是一樣的,指向的是我們真心的源泉和源頭,是和天地根(也就是道)連在一起的。所以道是整個天地之“母”,而天地和人一樣都為道所生,人在道的體現就是人的真心,于是說“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抓住了道這個“母”之后,我們就知道功、名、利、祿、齊家、治國、平天下等等這些的由來是如何的,這稱之為“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是從源頭去觀,從源頭去看。“得其母”就是得道。《清凈經》里說:當我們的心不被欲所牽,神不被心所擾亂,到達了“清靜為天下正”的時候,我們的心就與道慢慢的融合起來了。為了讓心不被欲牽,神不被心擾,我們需要修煉自己的玄德。
修煉玄德是為了讓自己的心清靜,“清靜為天下正”。人為何要清靜?是為了得道。人為什么要得道呢?因為得道,就能站在根源去看問題,心不亂,神寧靜。如第三十九章所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萬物得一以生”。我們不能“得其母”,就沒有得到“一”。得其母是得道,就是得一,是“得一以靈,得一以生”。所以“既得其母,以知其子”。神的靈,萬物的生,這就是子,就是所生,就是一切。
人在得道之后是要繼續修道的,要繼續把自己的玄德像天地一樣擴散到天地之間去,只是此時此刻他不會再逆轉。何為逆轉呢?就是有了功德之后,又心生驕佞,又貪戀物欲,這稱之為逆轉。老子說“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可以理解為人首先通過修煉玄德得道,知其子之后反過來守住道。
得道,是你的心能夠真正的守在清靜之境。《清凈經》里面說:“雖曰得道,實無所得,士民得道”,你認為自己有所得,那不是得道,因為沒有站在“無為”的角度。先通過修煉玄德,讓自己的心神寧靜,心神寧靜以得道;得道之后通過根源的理解去理解萬事萬物,叫做“以知其子。”
“知其子”之后還要去行玄德,去做事情,做事的過程當中依然不離開道,一邊做一邊守住自己的清凈之心。第三十七章說:“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如果有欲望產生,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做的過程中可能還會有一些心會冒出來,此時就要用“無名之樸”把它鎮住,這就是“復守其母”,可以“沒身不殆”。
在實際學習和成長的過程當中,會對這些話語更加能夠理解。人一無所有的時候會因為貪欲貪求而心神不寧,當擁有很多之后,又會因為自己的驕傲變得心神不寧。特別是“會當凌絕頂”,沒人能說你什么的時候,那更加要“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只有時時刻刻修玄德守其母, 讓內心不離清凈,這才能夠沒身不殆。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塞其兌,閉其門”,把自己的門戶觀牢守在真心里面,這是一種無知無欲的狀態,守住內心清靜,心像一面鏡子一樣(如果對這部分不太理解,可以翻到第四十七章)。“塞其兌,閉其門”是守住真心,不是讓自己變得我們普通意義上的無知無欲,所以說能夠守住清靜本心時,“終身不勤”,根本不用去勞心勞力,因為做好自己的事就好了,用心若靜。
如果“開其兌,濟其事”,那就終身不救,“其出彌遠其知彌少”,很難真正的把這個世界變好。為什么呢?因為他是“有為”的去做了,而不是無為。
老子講究無為而治,是從道、從整體角度去解決問題,而“開其兌,濟其事”,是只從自己的某一個單面的角度去解決問題,是很難解決整個全盤的問題。
如果只是要解決某一個問題,我們可能會覺得這個思想不切實際,這個很正常。但當試著去解決一件很大事情時,我們會對這個思想有很切實的領悟,因為你已經不是要單獨解決某一個問題。所以要理解老子的思想,我們得給自己一點大的使命,起碼是“做個君子”這種使命。這些章節是從一個君王該如何治理國家這個維度去談的,要“塞其兌,閉其門”,而不是要“開其兌,濟其事”。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當我們用眼光聚焦到某一個點上去的時候,你確實能把這一個點看得很清楚,但是這一點之外的一切卻無法看清楚。那是明還是無明呢?這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見小曰明”,能看到360度的每一個小,這稱之為明。而如何做到看到360度呢?就是守住自己的清靜心,用心若靜,三百六十度旋轉,這稱之為“見小曰明”。
守柔是守內在的強,所以叫守柔曰強。內在的強沒有了才會顯現為外在的強,內在的強具備的時候,外在一定是柔的。所以內心強大的人,他才能夠以笑面對世界。內心不強大的人,他就會對世界用怒火來應對。柔和強,內和外它是相反的。
孔子說色厲而內荏這種人是最可恥的,外表看起來好像很兇悍,其實內心一點都不堅強。反過來真正能夠處變不驚,對所有人都很柔和的這種人,他的內心是很堅強的,是真正的強;內在的強顯現為外在的柔和,叫“守柔曰強”。此時能夠守住內在的清凈,能見各種小又能守住內在的柔,可以幫助所有人“用其光,復歸其明”,用自己的自信之光,讓所有人慢慢地恢復到自身本有的光明。
“無遺身殃”,不讓自己因為做事情而留下了什么災禍,也就是生而不有的意思,事了拂一去的意思。劉邦打完天下對張良說:“我封你為萬戶侯”。張良說:“不要!你讓我回家種田就行”。劉邦嘴上說:“那怎么行呢?”但心里很開心:“讓你回家種田也實在過意不去,留縣是我們最早相遇的地方,我把這個縣交給你,封你做個留侯”。張良說:“謝主隆恩”。叫“無遺身殃”。那像蕭何、韓信他們就沒有這么好的結局,這稱之為“襲常。”“襲”就是延續的意思。
這一節歸根到底還是四個字——“為而不恃”,“為”是站在道的角度無為,是“塞其兌,閉其門”的無為,又能夠有“見小守柔”的為,所以為而不恃,方能夠“為無為而無不為”。
人生能夠成長為什么樣子和自己承擔什么使命責任有分不開的關系,人沒有想過要承擔什么大使命的時候,他就不會去追尋什么大的智慧,因為會覺得那種智慧跟自己相差太遠。
我們在上學的時候,學管理學,學領導學問,看《道德經》,但不會有這么深的思考。后來工作了,再把以前的書翻來看,就覺得很受用;后來想著怎么去傳承時,再看又有很深的體會。人一定要有大的承擔和發自內心的使命感,這樣我們所學的知識才能和自己融為一體,我們在知的情況下行,在行的情況下知,這便是玄德。
渙樸老師
返樸歸真
渙若冰釋
矢志知行合一
傳遞最純粹的國學精華
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講系列課程:
傳統文化與家道建設(并實施)
儒家仁政思想與企業文化建設(并實施)
END
國學精華,歡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