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前啟后,明德親民
傳遞最純粹的國學精華,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講 | 渙樸老師
經典原文: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內容簡要: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這一段話繼續講無為之政,無為之心和有為之心展現出來的政的不同之處,以及人為何會有為,有為的害處。
其政悶悶,其民反而是淳淳的。無為之政看上去好像沒有什么特別神奇的地方,很淳樸,平常也不怎么擾民,就是讓大家按照規律去做事情。
大家按部就班的做,一點一點的往前面走,就像《桃花源記》里所說的“不知有漢,何論魏晉”那種狀態。
無為之政不會今天一個令,明天一個令,今年跟去年一樣,明年跟今年一樣,一直這么循環往復的走。
但是在這個循環往復之中,人會從精神上到物質上變得越來越好,能化,能正,能富,能樸。
察察是有為之政,看上去很好,很清晰,百姓跟著一個一個對照,好像這個缺一點,那個也缺了一點。(缺缺是感覺這也缺,那個也缺。)
因為有欲望的心開始動了,就像做企業帶團隊的時候,團隊成員天天講別人有什么有什么,你其實是很難過的。這就是缺缺的過程。
如果大家都很相信你,跟著你干不用擔心別的,領導就很成功,也做的很順。
如果你設置的非常清晰,大家也習慣這么做了,而且是合理的,這種清晰慢慢的也就成為了悶悶,不會做大的改動。
察察就是刻意弄的很清晰,但這種刻意清晰的背后還是沒有理順,百姓看你所說的和你做的不一致,你所做的和我們所得到的也不一致,就不干了。
一個悶悶的政是從無為之心產生的無為之政,并不是什么事都不干,而是以正治國,是在正的系統的前提之下達到的悶悶。
所以人心在淳樸和偽詐之間不停的跳動,而這種跳動受人的影響。身邊都是很淳樸的人,他也會很淳樸,如果身邊人都計較,他也會計較。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禍福之間也是,今天好像吃虧了,但是你吃虧了別人看到,會多給你一點機會,看上去是禍,其實有福在后面;今天占了點小便宜,好像有福了,但別人也看在眼里,沒有下次了,禍就藏在福里面。
禍福的轉化是有規律可循的,這個規律藏在人心里,人心一變,禍福就變了,這種人心的變化就是起心動念,瞬息萬變。
孰知其極?其無正。
如果不能夠用無為心、淳樸心定住的話,就會不停的改變。當人的心沒有一個很清晰的目標定在那邊的時候,他就會隨著周圍而改變。
正復為奇,善復為妖。
今天聽到別人說好,他說好;明天聽到別人說不好,他又說不好。今天好像是做了一個善事;明天又會去跟別人一起去作妖。
普通人心性沒有安定的時候,當他的清凈性體還沒有能契入的時候,一定是受環境影響的。
孟子也說,普通老百姓的心性沒有那么定,對他們不要要求太高,就帶著他們好好過日子,把溫飽解決了,再變得小康了,他們有了物質基礎才會追求精神,心性才會定。
施無為之政的人是把人的反復無常看的很清晰,而我們往往對別人期待太高,今天你懂了你就應該一直懂,今天犯了錯以后不再犯錯。這是圣人,圣人才做得到不二過,普通人做不到,所以要給普通人足夠的耐心。
人之迷,其日固久。
人迷不是一天兩天了,圣人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能施以教化,引導別人一點點去走。
有的時候講了別人不聽,因為那是自己的固有思維,跟他講太多他反而會聽不進去,就像孔子跟子貢講“勿自辱也。”你說過了就可以了,別人不聽,你就不要再說了,再說反而結仇。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自己行事是方方正正的,原則性很強,絕對不會破壞原則,但不會因為自己有原則就要求身邊每個人都這樣做,君子求諸己,不求諸人,不會傷到別人。
廉而不劌,廉是自己清廉,劌是損害別人的利益。和方而不割類似。
直而不肆,很直,但不會直到看見別人的錯誤,開口就說,懂得曲則全,枉則直的道理,內在足夠柔,也懂得別人的迷,是一種慈悲。
光而不耀,心中有光,自信之光能顯現出來,但不會讓別人感覺很耀眼,和其光,同其塵。
這是圣人之治,圣人會自己方,自己廉,自己直,自己光,不會割到別人,不會劌到別人,不會對別人很放肆,也不會弄得別人很耀眼,懂得其政悶悶,其民淳淳。
這就是以悶悶之政,化淳淳之明。
這一章更加具體的講了無為之政的幾個具體做法,我們要多去覺察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在禍福的轉化之間逐漸達到一種寵辱不驚的人生狀態。
有所修為之后就要往方而不劌,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往方向去走,不能夠因為自己有所才能,就喜歡外顯,那樣就很難進步。
渙樸老師
返樸歸真
渙若冰釋
矢志知行合一
傳遞最純粹的國學精華
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講系列課程:
傳統文化與家道建設(并實施)
儒家仁政思想與企業文化建設(并實施)
END
國學精華,歡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