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是一個精彩紛呈的年代,那個時期,能夠統籌全局,成為一方諸侯的梟雄層出不窮,例如袁紹、曹操、劉備等;能夠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文臣謀士數不勝數,例如諸葛亮、司馬懿、賈詡等;能夠征戰沙場,獨當一面的名將,更是多如繁星。然而也許是,三國前期這些人才,汲盡了中原大地的靈氣,在他們相繼過世之后,真正能夠被稱之為大才的人物,少之又少。人才濟濟的曹魏,發展到后期,竟然只有區區六人,能夠被稱之為名將。他們分別是誰呢?
第六名:陳泰
陳泰,字玄伯,是司空陳群之子。他在父親去世之后,就離開了朝廷,到西部邊疆任職,并對安撫少數民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后來他雖被調回朝廷,卻在不久之后,再次申請外調,擔任了雍州刺史一職,到了曹魏對蜀漢作戰的前線。在此期間,他與郭淮一起,數次抵擋了姜維的北伐,立下了赫赫戰功。姜維是蜀漢后期的頂梁柱,并完全繼承了諸葛亮的衣缽,卻不止一次敗在了陳泰手中,由此可見,陳泰是當之無愧的名將。
第五名:郝昭
郝昭,字伯道,他最耀眼的戰績,便是成功的抵御了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公元228年,曹魏敗給了東吳,魏軍大舉東進,關中空虛,諸葛亮趁機出兵陳倉。當時陳倉的守將正是郝昭,他手下只有千余兵馬,而且短期之內,沒有任何軍隊能夠前來支援。面對這等嚴峻的境況,面對蜀漢的數萬大軍,郝昭拒絕了諸葛亮的招降,選擇了堅守。諸葛亮使用云梯,他便射出火箭;諸葛亮派士兵攀上城墻,他就再筑一道內墻;諸葛亮挖地道入城,他就挖地道阻擋。憑借這區區千余兵馬,以及自己的智慧,他生生抵擋了二十多天,使諸葛亮耗盡了糧草,不得不退兵。能夠讓諸葛亮無功而返,郝昭足以擔得起名將之稱。
第四名:郭淮
郭淮,字伯濟,他也是曹魏后期的名將之一。公元219年,夏侯淵被黃忠斬殺,郭淮與杜襲一起收斂散卒,推舉張郃為主將,穩定住了形勢;公元220年,他被曹丕任命為鎮西長史,平定了山賊鄭甘、盧水叛胡;公元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他數度料敵先機,使蜀漢連連失利;公元247年,雍州、涼州等地區的羌胡族人叛魏降蜀,沒有被姜維遷走的人,全部被郭淮擊平;公元249年,他再度抵御了姜維的北伐,使姜維狼狽退兵。諸葛亮和姜維都是著名的軍事家,這兩個人卻沒能在郭淮手上,占到大便宜,可見郭淮之能。
第三名:鐘會
鐘會,字士季,是太傅鐘鷂的幼子,他少有才名,被蔣濟贊曰“非常人也”。他是司馬家族的心腹,當初司馬師平定淮南二叛,他得以掌握機要。后來司馬師去世,他又開始為司馬昭效命,不但在魏帝曹髦 想要奪權時,為司馬昭提出了可行的建議,還在司馬昭準備伐蜀的時候,表示力挺。后來滅蜀之戰發動,他擔任鎮西將軍一職,統領中軍,并牽制住了姜維的大軍,為鄧艾兵臨成都城下,提供了條件,是滅蜀一戰中,不可或缺的一員。
第二名:滿寵
滿寵,字伯寧,他原本是一介文官,以執法嚴明著稱。赤壁之戰的時候,轉任武職,成為了一員將領。由文轉武的他,并沒有表現出任何不適,反而立下了赫赫戰功:公元219年,他隨曹仁守樊城,在關羽大軍的包圍之下,曹仁本打算棄城而走,他極力勸阻,并幫助曹仁堅守到了援軍到來;公元220年左右,他在江陵大破吳軍;到了魏明帝曹叡期間,他擔任了豫州刺史一職,專門負責對東吳作戰,使孫權忌憚不已。直到年邁體衰之時,他才撤離第一線,回到朝中為官。
第一名:鄧艾
鄧艾,字士載,他雖有大才,卻一直沒有遇到自己的伯樂,曾沉寂了多年。后來他受到了司馬懿的賞識,才得以發揮自己的才能。當初司馬懿想在東南一帶屯田,派他前去考察,他回來復命的時候,向司馬懿提出了兩個建議,一是開鑿水渠,興修水利,以保證屯田之時,糧食時的產量可以提高;二是在此地大量屯兵。司馬懿接受了他的建議,不但使東南地區變得繁榮富庶,還有效的加強了此地對東吳的抵御能力。
后來他被派往西線,與蜀漢交戰,不但數次抵御了姜維的北伐,還成為了滅蜀之戰最大的功臣。在滅蜀之戰中,他原本的任務是攔截姜維,不過在被姜維甩脫之后,他立刻改變了策略,出陰平道,于綿竹擊敗了諸葛瞻父子,直逼成都城下,迫降了蜀漢后主劉禪。由此可見,鄧艾在三國角逐中,立下了巨大的功勞,稱他為曹魏后期的第一名將,并不為過。
本文所有史料均來自于《三國志》一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