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原因在于無神論還是一個正在形成中的體系,很多方面還非常薄弱。
無神論在西方又被稱為“戰斗的無神論”,意思是主要精力都用于批判有神論。那么,有神論者是不是把主要精力用于批判無神論呢?當然不是,各種宗教更多是在提倡自己應該追求什么。佛教有“三寶”,基督教有“三主德”,伊斯蘭教有“五功”。其它宗教不一而足。
這樣一來,有神論給人的印象就是“我要做什么”。無神論給人的印象就是“你不能做什么”。相比之下,無神論自然單薄很多。
一種信仰體系,不僅僅是有神無神那么簡單,這只是世界觀。在它上面還要建立起價值觀,也就是判斷各種事物善惡美丑的標準。然后是人生觀,也就是信仰者要追求什么,反對什么,怎么度過自己的一生,怎么對待生與死。最后是生活方式,信仰者長期以信仰為基礎約束個人生活,形成了與眾不同的生活方式,它們是宗教的行為符號。
宗教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對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價值判斷。如果否定了神的存在,就要重新建立起一套價值判斷。比如“摩西十誡”,被其信徒認為是上帝與猶太人訂的約。無神論者不承認它的實在性,那么,里面包括的“殺人”、“偷盜”、“奸淫”、“陷害”等行為還算不算罪惡?如果還算的話,依據又是什么?
可見,否認了有神論,必須代之以世俗倫理學,以現代科學為出發點對各種社會行為進行價值判斷,而這個浩大工程遠未完工。遠的如“離婚”、“借貸”,近的如“墮胎”、“安樂死”、“同性戀”等,宗教都有明確規定,而無神論并未提供成熟度差不多的價值體系。
宗教不僅靠教義來傳播,實際上很多普通信徒也搞不清復雜的神學教義。但它們在生活各個領域建立起儀式。比如由神職人員主持的婚禮,就是傳播宗教的有利場所,其意義是“在上帝面前締結婚姻”。那么,兩個無神論者應該怎么結婚?有沒有形成美好、莊嚴、隆重的婚禮儀式?當然沒有。
葬禮歷來就是有神論的舞臺,無神論既然否定人死后能變成鬼,那么要不要紀念死者?如何在剔除宗教迷信的前提下紀念死者?顯然沒有答案。
宗教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很多節日,一些宗教節日在今天早就超過了信徒的領域,成為全民消費狂歡。它們都是宣傳教義的周期性舞臺。那么,無神論者過哪些節日?紀念歷史上哪些圍繞無神論發生的著名事件?顯然也沒有。
宗教不僅有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與日常儀式,習俗,還有大量的宣教作品。它們不是從理論上說服人,而是從情感上打動人。很多宗教音樂、宗教繪畫都成為經典藝術品流傳下來。有沒有宣傳無神論的著名樂曲,著名繪畫,著名小說,著名電影?顯然也沒有。
總之,無神論絕不僅僅否認神鬼存在就算完工,它還要建立龐大的現代倫理道德與生活方式。沒做完這些事之前,它的聲音都是比較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