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會計合理創造利潤?
一直以來財務人員都被認為不直接創造價值,但是這一次業如供應鏈要介紹的幾家公司,都是通過合理運用會計處理達到規劃利潤的目的。
(一)商譽直接調減
在商譽這件事情,業如供應鏈一直都對其持審慎態度,特別是在對于收購方和被收購方資產質量和盈利能力都堪憂的情況下。
以下是納思達(002180.SZ)最近幾年商譽的金額及占比。
2017年,納思達的商譽減少了約66億元,難道是計提了商譽減值?66個億的商譽減值估計會讓納思達的凈利潤減少不少吧,那同期納思達盈利情況又表現得如何呢?
在減少了66個億商譽的同時,公司凈利潤竟然同比翻正,實現了6倍的高增長,同時,公司收購的美國利盟還出現了較大的虧損,那納思達的商譽究竟去哪兒了呢?
這里就需要解釋一下納思達的會計操作了。
2016年,納思達收購利盟,形成了約180個億的商譽。
2017年,納思達在出售利盟部分虧損業務時,通過分拆利盟形成兩個部分,并將這兩個部分分別納入利盟進行報表合并,同時,納思達將預計虧損的涉及商譽的公司全部納入出售部分,這樣商譽就首先出現在了利盟的部分。
然后,納思達認為該事項出現在合并利盟報表的12個月以內,按照會計準則的解釋,非同一控制下合并的,根據所獲取的關于購買日實際存在狀態的新的或進一步信息,對購買日對企業合并所作暫時性會計處理的調整,應當進行追溯調整,視同在購買日即已根據這些新獲取的信息進行了確認和計量。
也就是說,納思達認為這些高達48億元的商譽,已經不再是與利盟形成一個資產包,其單獨計量并且發生時間均發生在合并報表日之前,因為商譽不是可辨認凈資產同時作為同一控制下合并重新計量,利盟形成的商譽的增加和減少不影響納思達合并層面上的商譽,利盟多形成的這48億元商譽也順利的移到了將出售項目中,并隨著項目出售不影響納思達報表。
在將上述48億元商譽移出之后,剩下的18億元商譽減少,就又考驗納思達的財務水平了。
在完成上述調整之后,納思達還是以相同的理由,認為導致遞延所得稅負債的部分事項已經消除,相應的扣減上述負債將導致利盟可辨認凈資產增加,進一步減少形成的商譽。
納思達的財務們在短短2個月的時間里,就將可能形成的66億商譽減值全部移出了當期凈利潤,并在通過“蛇吞象式”收購進來的利盟當期虧損的情況下,完成了報表凈利潤的由負轉正。
商譽,一直都是財務分析中應該重點關注的對象,對于納思達這種商譽占比較高的企業更是可能導致公司資產斷崖式貶值。
(二)政府補助計入當期利潤
不只是商譽,還有關于政府補助的處理也能夠成為企業調節報表的一個工具。
2020年11月14日,廣州浪奇(000523.SZ)公告稱,廣州浪奇擬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16號──政府補助》及其應用指南,將在2020年度將土地補償款項及提前交地獎勵款扣除員工和派遣人員搬遷安置補償、房屋拆除、土地平整、土壤污染調查評估和治理修復等費用后的凈額確認為資產處置收益。同期影響2020年利潤總額22.47億元,超過2019年全年稅前利潤28倍,同時預計將導致廣州浪奇2020年全年盈利由虧轉盈。
可是就在2020年5月13日,廣州浪奇公告稱,同樣是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16號──政府補助》及其應用指南,公司認為該項政府土地補償款應視為政策性搬遷處理,公司擬將搬遷補償款扣除轉入遞延收益的金額后結余的,作為資本公積處理。按照上述處理方式,廣州浪奇收到的土地補償款結余將增加公司的資本公積,并不會影響當期稅前利潤。
同時,公司為了能夠將這部分政府補助納入當期利潤,更是解釋說公司是主動提前搬遷,盡可能的往市場化的政府按照市場價格購買相應資產的標準上靠。
短短半年時間,關于同一事項,廣州浪奇采取了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業如供應鏈也承認,實際操作中,兩種做法無論如何選擇,都能打擦邊球,企業也存在自由裁量和利潤操縱的空間,導致財務分析在實際運用中失效。
業如供應鏈認為,財務分析中應該更多的關注公司扣非后的歸母凈利潤,這一部分的凈利潤才是能夠維持公司穩定增長的前提,通過對同一事項的不同會計處理方式,鉆會計準則漏洞,對公司的穩定經營并無益處。
(三)資本化費用
根據會計準則,符合一定條件的利息,可以計入對應的資產科目,即利息作為一種費用進行了資產化。
然后這部分資本化的利息,就一并和對應的資產(固定資產、存貨)等,通過銷售或者折舊,再轉入利潤表中。
以房地產企業為例,房地產企業在將這部分實際已經支付的利息轉入存貨中核算,這部分利息就隨著存貨變成了房地產企業的一項資產,只有待存貨出售之后這部分利息才會影響到利潤表。
特別是那些采用IFRS準則的港股上市企業,土地作為房地產開發的重要生產資料,只要企業對獲取的土地制定了明確的開發計劃,那么這塊土地的購置行為也可以被視為“必要的構建或者生產活動已經開始”,在滿足“借款費用已經發生”的前提下,相應的土地購置費用也可以納入借款費用資本化的范圍。
業如供應鏈認為,對于那些利息資本化率超過90%的房地產企業,應該重點關注存貨銷售情況,關注已完工項目中3年以上未及時銷售的項目減值情況,審慎對待上述項目的資產質量。
除了財務費用以外,還有房企將銷售費用資本化。
如何利用會計合理創造利潤?
在以前的研報中,業如供應鏈就提示過某房企利用新準則,將20億的傭金支出,計入“其他流動資產”。待到相應的房產轉為收入時,這部分傭金支出才會計入損益,導致了實質上的銷售費用延遲入賬。
當然,企業合理運用會計準則創造利潤,無可厚非。但是如何識破企業美化報表的目的,扒出企業運營的真相,考驗著分析人員的火眼金睛。
如何利用會計合理創造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