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還真有點慚愧,直到現在我才明白鞋對一個人的整體形象是極為重要的,甚至可以說鞋就是一個人的臉面。這是實情,千萬可別不信。
諸多事實都可以證明鞋對一個人的作用確實是相當大的。試想,即使一個人穿著再講究,但若穿的鞋與此不搭配,那么都會顯得不倫不類而讓他臉面盡失,不是嗎?可以設想一下,一個穿著高檔服裝特講究的“大款”,腳下配著一雙布鞋或者布滿灰塵的旅游鞋,那給人的感覺則會咋樣?而相反的是即使有人買不起高檔的衣服,但是卻腳蹬一雙錚亮的高檔皮鞋,此人給觀者的感覺又當如何?人們一定會覺得此人深藏不露,是個很有點檔次的神秘人士吧!所以,一雙好鞋能使人頓時增加氣質,即便是衣服穿得差點與之相比也無關緊要。
當然了,此理論只能對現代人所適用,而對于過去那些別說買不起皮鞋,甚至連布鞋、膠鞋都買不起而只能穿草鞋的人而言,那就是兩條永遠都不可能相交的平行線,是沒有任何關系的。
我從小就跟草鞋打交道,曾穿過從集市上買回的龍駒草“pia耳子"鞋。在草鞋中,這種鞋的地位是最高的,所以穿的次數相當有限。而更多的是穿著自己所編的蕘蔓草鞋,盡管這種蕘蔓草鞋的質量不咋的,但得來那也是很不容易的:首先要去后山的王八梁坡上割葽藤回來,其次是去碾坊哩將其碾爛,然后再去河水中洗掉碾爛葽藤的皮,最后挑回晾干才能編草鞋。
那時候只要是遇到下雨天,我們兄弟幾個就聚集在石條旁的房子里學編草鞋,看誰編的草鞋好看,看誰編的速度快,那時最快的人一天能編好兩雙,成為大家的標桿。當然,自己編的草鞋談不上什么好看不好看,特別是二哥編的草鞋前面的“坯頭子”就顯得長得多,很不雅觀,但他很執拗,怎么也聽不進去大家的意見。好在那時候我們的要求都不高,只要是能像模像樣的套在腳上就行。說老實話,那時候只要有這種草鞋穿就不錯了,有的人因為買不起鞋有時還得光腳片走路呢。
1973年我高中畢業回巖峪溝勞動,那時學生氣還很濃,連續穿過好幾雙3塊多元錢買的休閑輕便鞋。那鞋,深藍色,膠底,腳面橫一條寬松緊帶,穿起來特別輕便、舒服。我平時把它洗得白白凈凈,使其白藍相間,既醒目,又漂亮。不過,這鞋我一般是舍不得穿的,只是作為“出門鞋”穿,也就是外出趕集或者走親戚時才舍得穿一下,一回到家就要脫下來藏起以待下次外出再穿。除此之外,我平時穿的只能是一般不太合腳的布鞋或者黃膠鞋,至于上山割柴禾時,那就只能穿自己編織的蕘蔓草鞋了,盡管這種草鞋穿著磨腳,有時間還磨得腳后跟或者腳趾頭流出了血,但總比光腳踩著石頭顆粒上要強得多。
到了1980年參加工作幾個月之后,我才終于有了自己的第一雙皮鞋,花整20元錢買的,是當時自己所發工資的幾乎一半。當然雖然那時買了皮鞋但也是舍不得常穿,后來還和弟弟買的跟有點高的棕色皮鞋換著穿了很多年。
我自認為一生只穿過一雙高檔鞋,那是1993年我去上海出差時花了半個月工資買的一雙白色三接頭皮鞋,那鞋的質量真不錯,除了不耐臟之外,再也挑不出其它的毛病,所以一直舍不得穿,斷斷續續穿了快10年直到鞋的折皺部分都變成了黑色,與白色的鞋面反差確實太大了之后我才戀戀不舍地將它扔掉。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已經不注重鞋的樣子好不好看了,而是只注重穿上后的舒適度。由此,買回的皮鞋雖說花錢不少,但我幾乎都將其擱置起來很少上腳,而更多地則是穿起了休閑鞋或者旅游鞋。
清晨外出活動,每當看到人們穿著各類鞋匆匆趕往工地以及工作崗位的情景時,我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當年穿著黃膠鞋去南秦水庫和二龍山水庫工地時的情景;自然會想起自己穿著爛布鞋去巖峪溝修公路時的情景;還會想起當年自己在家勞動時穿著夾腳的布鞋、膠鞋干活的情景;更會想起早年去胡埡、朝順、馬蹄窩甚至流嶺槽的三道凹砍柴時所穿的磨腳的草鞋以及偶爾挑著擔子光著腳在沙石路上走路的情景……
仔細想一想,我們這代人是從苦日子走過來的,自然知道過去的日子有多苦,生活有多難。然而現在的年輕人未必能夠理解了,就連還不到10歲的小外孫還動不動讓給他買名牌鞋呢?要說,這算是好事,說明現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了,人們有條件享受更高的生活。然而這又不能單純地認為是好事,倘若我們再不加強對新一代人的革命傳統教育,不加強勤儉節約的思想教育,老一輩革命者用鮮血換來的江山能放心地交給他們嗎?
【作者簡介】
金佰安,筆名尚舟。生于1954年3月,商州區夜村鎮人。中共黨員,大專學歷。商洛棣花古鎮鄉土文化研究院會員。歷任教師、紀委辦公室副主任、紀律檢查科長、紀監監察部部長等職,二零一五年退休。喜歡交友,愛好文學。長期在中國第十冶金建設公司工作。有多篇論文發表于《中國紀檢監察報》,散文《南爪花煎餅》、《妻子愛嘮叨》發表于《首鋼日報》。先后在《二建通訊》《中國十冶》等雜志發表文章數十篇。著有百萬余字的散文集《走出巖峪溝》。
曬丹鳳,你也可以秀
文學顧問:孫見喜 木南 東籬
丹竹 呂學敏 遠洲
誦讀顧問:???/strong>
主編:丹鳳曬曬
副主編:墨海頑石
責編:方子蝶 張芬哲 白月光 曹萇茳
校對:鄰家小妹 七月未箋
自媒體支持:
小麥的籽 無言年華 往事余味
溫暖相見 家在商洛 華文月刊
大 乾 州 新新文學 松風閣語
雪舞梨花 五谷文學社 陽城風云
平臺往期文字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