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更愛聽爸爸講故事】
牟先生家住南坪會展中心附近,兒子鵬鵬今年5歲,是幼兒園的孩子王。也經常和小區里別家的孩子們打成一片。牟先生是做桶裝水生意的,收入穩定不是很忙。如果沒有應酬都會早早地去把孩子接回家,鵬鵬媽下班晚的話,就由牟先生做晚飯。
“孩子太調皮了,老闖禍,昨天因為小區綠化帶改裝到處是黃泥巴,他吃飯前下樓玩了半個小時,回來就成小泥人了。被他媽媽臭罵一頓。”牟先生說起孩子調皮時笑瞇瞇的,并不生氣。他說:“都說調皮的孩子聰明,不就粘了一身泥巴嘛,洗洗就是了。孩子不好動我才擔心呢。”鵬鵬媽經常加班,好不容易提早回家就搶著跟兒子玩,還主動要求給孩子講故事。但是有一天,孩子居然說“媽媽講故事不好聽,爸爸講的好聽。”
心理學專家曹浩:在孩子出生后的前三年,這是一個母親養育的關鍵期。父親的全方位介入是在孩子五歲之后,分化孩子的戀母情結,使孩子對男性角色(權威角色)認同。一般來說,能和父親坦然交往的孩子,長大后也容易和老師、上司、領導、老板等權威人物相處。
【爸爸工作在外地,兒子經常想爸爸】
網友“俊俊媽”說,“俊俊爸爸在他1歲半的時候就去了北京,之后平均2到3個月才回家一次。孩子都快5歲了,可是每次他爸爸回來,他都要粘著爸爸。爸爸走的時候,他還要大哭一場。走后經常說想爸爸。”俊俊媽說,“都說怕爸爸不在身邊孩子會比較女性化,但是我們家寶寶挺正常的,不怕痛不怕累,是個小男子漢。”
俊俊平時不太愛鬧,會自己穿衣服洗襪子,還會幫媽媽做些家務。有一次俊俊媽回家發現電飯鍋里有米有水,處在保溫狀態。一問才知道原來是俊俊想幫媽媽做飯,只不過忘了把電飯鍋調成煮飯模式了。“這孩子很讓我省心,他遇到事情還像個小大人,有一次我不小心把手機摔地上,屏幕摔裂了。俊俊居然對我說,媽媽以后可要小心了,犯過的錯不能再犯哦。”俊俊媽說,“可能是他爸爸教的,他爸爸說的話他都很認真地記著。”
心理學專家曹浩說:如果父親與孩子關系親密,雖然時間有限,相隔遙遠,孩子知道父親在,父親角色功能的發揮照樣可以很好。父親平時工作忙,每天回家很晚,只能一星期陪孩子一次,如果每次都是全身心投入,感覺很開心,這也很好,比每天同孩子在一起卻冷冰冰的沒有互動更好。
【不同時期,父親該這樣做】
心理學專家張仲明認為,網上流傳的“成功80%決定于爸爸”這80%的數據,因為我們不知出處,所以不敢肯定是否正確。但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作用是很關鍵的。因為孩子成長過程中會有不同的需求,所以爸爸也要在不同時期有不同表現。
嬰兒期(0~3歲) 孩子缺乏安全感。爸爸要給孩子安全感。這個時候孩子需要安全感。比如說多抱抱孩子,把孩子在空中高高舉起取得他們信任的同時讓孩子對高空不再有恐懼。
幼兒期(3~7歲) 孩子需要培養主動和控制能力。作為父親應該放手。比如說,孩子該自己吃飯自己穿衣了。媽媽可能怕孩子不會上去喂,爸爸就該在這個時候上前阻止,讓孩子自己吃。
少兒期(7~15歲) 可培養孩子面對挫折百折不撓的勇氣。孩子受挫折了,媽媽都會去關心去幫助。爸爸則可以在這個時候扮演“男子漢”的角色。讓孩子勇敢面對不怕挫折。
青春期(16歲~25歲) 是責任感使命感培養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候爸爸要樹立榜樣,孩子會潛移默化地受到父親責任感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