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的主題是一路打妖怪、西行取經嗎?并不是。西游就是一場被精心安排成自殺的謀殺。為什么這么說?妖怪分兩種:一種都是當年跟著孫悟空一起反抗天庭的兄弟,像牛魔王之類的,孫悟空必須把當年和他一起戰(zhàn)天斗地的結拜兄弟都干掉,就為了成佛。另一種則是神仙安排下來的,不是這個的坐騎就是那個的寵物。一邊讓人去西天一邊安排下九九八十一難,就想把你整死。所以整個西游就是一出悲劇,是一場陰謀,不論你怎么做,都是死路一條。你不服從神,不向西走,整死你;你向西走,一路上九九八十一難,都是神安排的,依然整死你。最后到了西天,你以為成功了,結果拿到的是一部全是白紙的假經書。拿回去退貨,送了禮,給你一部有字的,你以為是真的,是真的嗎?其實還是假的,因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最后四個人成了佛,成佛以后呢?沒有了,什么都沒有了。以前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感情有夢想的四個人,一成了佛,就完全消失在這個世界上了。
佛是什么,佛就是虛無,四大皆空,什么都沒有了,沒有感情沒有欲望沒有思想,當你放棄這些,你就不會痛苦了。但問題是,放棄了這些,人還剩下什么?什么都沒了,直接就死了。所以成佛就是消亡,西天就是寂滅。
如果《西游記》是這樣的故事,你的感受會是什么?
上面的故事,其實來自一本書,書名叫《悟空傳》,作者是今何在。在豆瓣上,《悟空傳》的評分達到了8.3。
很多年前我就看過這本書,這次在下班路上聽一個播客,里面提到了這本書,瞬間勾起了我的回憶,周末打開再讀一遍。我已經記不清多年前第一次讀時的感受,這一次,仍然覺得是一本好書。
當然,我自己對好書的定義是,書一定要和讀者有情感互動,不說教,于無聲處聽驚雷,如果能對自己的經歷有反思就更好。
《悟空傳》中設置了兩個時間段,五百年前和五百年后。
五百年前,唐僧是如來的二弟子金蟬子,孫悟空是未帶上金箍大腦天宮的石猴齊天大圣,豬八戒是對愛情一往情深的天蓬。
金蟬子質疑如來佛法,自行修煉大乘教義,妄圖超越如來,被如來施法使得其走火入魔,靈魂墜入塵世,五百年后的唐僧就是金蟬子的肉身。五百年前,天地造化的靈猴孫悟空大腦天宮,將天庭攪得一團糟。心不死的孫悟空是殺不死的,沒有人能打敗孫悟空,能打敗孫悟空的只有他自己。所以要戰(zhàn)勝孫悟空,唯一的辦法就是讓他懷疑他自己,否認他自己,把過去的一切當成罪孽,把當年的自己看成敵人,一心只要解脫,一心只要正果。
當五百年后的唐僧遇到戴上金箍的孫悟空,西行的故事就此展開。但孫悟空被困在五百年前后,他時而虛幻地記得自己是那個無拘無束、大鬧天宮的石猴,時而被金箍蒙住了雙眼,一心想修成正果。我將《悟空傳》看作一本有些許「哲學」的文學讀物。里面的神和妖是一種隱喻,而書中的主要人物,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白龍馬,則是各種性格特征的人物投映。
正如作者所寫:每個人都有一條自己的西游路,我們都在向西走,到了西天,大家就虛無了,就同歸來處了,所有人都不可避免要奔向那個歸宿,你沒辦法選擇,沒辦法回頭,那怎么辦呢?你只有在這條路上,盡量走得精彩一些,走得抬頭挺胸一些,多經歷一些,多想一些,多看一些,去做好你想做的事,最后,你能說,這個世界我來過,我愛過,我戰(zhàn)斗過,我不后悔。人生最有價值的時刻,不是最后的功成名就,而是對未來正充滿期待與不安之時。再讀這本書,讓我想起一句詩: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無論我們是哪種人、身處何種階段,對生命的愛與追求不應停歇。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