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電視劇提質減量,紛紛踏上“出海”之路的同時,國外流媒體也受困于本國用戶增長趨于飽和的焦灼狀態,加速全球化市場布局。 以迪士尼(Disney)、奈飛(Netflix)等為代表的海外數字流媒體巨頭來勢洶洶,瞄準中國市場進行戰略擴張,也推動著國內新一輪文娛傳媒業重構,是擠壓國內影視市場的生存空間,還是為國內影視市場注入新鮮血液,海外流媒體的版圖擴張,也牽動著國內影視制作方的心弦。 為國際用戶制作本地內容 助推臺劇迎來中興時代 由奈飛(Netflix)推出反烏托邦題材的韓國連續劇《魷魚游戲》,一開播便一炮走紅,成為全球范圍內的現象級劇集,奈飛市值也隨之暴漲超1800億元。 《魷魚游戲》爆火的背后,是奈飛為代表的流媒體企業海外擴張戰略的成功。 一方面,奈飛提供資金、數據、場地、宣傳等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本地制作團隊則將重點放在內容上。這種因地制宜的本土化策略、強強聯合的互補模式,有效規避國際公司“水土不服”的可能性,而負責內容創意的人員可以自由地投入他們最擅長的事——講述最引人入勝的故事。 在中國臺灣,奈飛等流媒體再一次復制了《魷魚游戲》的成功路徑。 臺劇全面繁榮風靡亞洲的時代,曾經為觀眾貢獻了無數經典。但在2011年最后的高光《我可能不會愛你》之后,臺劇因轉型滯后、資金短缺、劇情陳舊、演員北上等問題逐漸陷入發展低谷。 近兩年以《我們與惡的距離》《想見你》《華燈初上》為代表的臺劇,既保留了臺劇的傳統風貌,又呈現出制作手法與思想內核的升級,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體驗。其中《華燈初上》上線不到兩天便登頂Netflix臺灣區、版權費高達3億新臺幣。臺劇終于又迎來了復興時刻,這背后離不開HBO、奈飛、FOX+等國外流媒體的躬身入局。
其實早在2016年,奈飛便進駐臺灣,這一年被稱為臺灣OTT元年。2017年,HBO Aisa和臺灣公共電視臺、新加坡制作公司IFA Media合作,推出了以臺灣宮廟文化為背景、融合青春元素的《通靈少女》。這部劇集一舉打破由《痞子英雄》保持多年的公共電視臺收視紀錄,在新加坡等東南亞地區也一炮而紅。
具有在地性,又推廣到所在文化區域、甚至更廣國際范圍的普適性,成為海外流媒體的國際布局策略。
縱觀近年來流媒體與臺劇制作方雙向奔赴的劇集,多數都口碑與市場雙豐收,實現雙贏。
而對于海外流媒體在宣傳、資金、平臺等方面的助力,臺劇制作方也樂見其成,相比于普通臺劇每集300-600萬臺幣的制作水準,有海外流媒體平臺加持的制作,預算則可達到1.5倍。林心如在采訪中也提到,奈飛在宣傳期提供了很大助力,整個臺北鋪天蓋地都是《華燈初上》的宣傳,這在之前的臺劇中是前所未有的陣勢。
文化“出海”
倒逼國內制作方精益求精
流媒體平臺的野心不僅僅停留于作品的在地化傳播,在世界各地不斷擴張,助推全球文化的文明互鑒和多元交融亦是他們的愿景目標。
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內容仍將是重中之重。
為了持續輸出優質內容吸引訂閱用戶,流媒體平臺的各大玩家都在全面撒網,搶占優秀劇作。這對于內陸劇集制作方而言,既幫助他們持續提升知名度與傳播度的窗口,同時也給予了他們反復雕琢作品,淬煉作品構思、格局、眼界的壓力與動力。
2022年初央視和愛奇藝同步播出的開年大戲《人世間》在開拍前一個月就被迪士尼買走了全球的播映權。相比于奈飛在2015年才引進在國內火了四年之久的經典宮廷劇《甄嬛傳》,海外流媒體對中國市場的重視和與日俱增的商業嗅覺可見一斑。
導演兼總制片人李路表示,“我就跟大家講了,每一個臺詞每一個鏡頭、畫面要有國際視野。迪士尼買一定有很深遠的意義,最起碼要從國際視野、國際表述角度把握拍攝這一關。”在海外流媒體的青睞下,讓海外觀眾看到中國用50年搭建的一個新世界,體現出真實可信的、毛茸茸的生活質感,成為制作方精益求精的目標。
想要實現中國文化的跨語境、跨區域傳播,海外流媒體是必不可少的助力。目前,國內主要流媒體平臺愛優騰等都在加速建設自己的海外平臺,然而其平臺建設主要集中在文化背景相似的東南亞地區,國劇在“漂洋過海”方面仍需依靠海外平臺助力。據Stastics數據統計,奈飛從2020年起國際流媒體業務營業額已經超過了北美流媒體業務額,搭上海外流媒體的快車,勢必有利于國劇“出海”。
以內容為美的OTT時代
引領類型劇風潮
流媒體平臺所帶來的的影響遠不止于宣發方面,推薦算法同樣是流媒體影視平臺的重要運營策略。譬如國內流媒體平臺如愛奇藝的“猜你喜歡”、騰訊視頻的“猜你會追”、優酷的“為你推薦”都是推薦算法的具體應用。
而海外流媒體平臺奈飛更是將推薦算法視為根本戰略。平臺根據用戶的觀影偏好、觀影頻次對用戶進行個性的挖掘,并且這一挖掘的過程是一個動態的、永不停歇的過程。用戶觀看的次數越多、時間越長,用戶畫像就更加立體全面,流媒體平臺便可以進行充分個性化的推薦。
通過群體性的用戶畫像,流媒體平臺則可以分析出不同地區觀眾的審美偏好與觀劇偏愛,從而對在地作品進行針對性地投放,從而提高“爆款”命中率。長此以往,類型劇就這樣在生產者、創作者、受眾之間的互動實踐中逐漸產生。
以臺劇為例,在海外流媒體的助力下,臺劇除了制作和營銷規模的變化,在內容層面也正迎來更新升級:在劇集結構方面,臺劇正在向美劇敘事方式靠攏,開始嘗試制作小體量的短劇或單元劇,節奏進度加快,《華燈初上》采取季播的模式便是創新;在題材選擇方面,臺劇也突破了原有的偶像劇類型,題材更為大膽多元,奇幻、懸疑等符合當代青年獵奇口味的劇集越來越頻繁地出現。
這種類型劇的制作方式,也激發著國內流媒體平臺產生新思路。批量化、垂直化、劇場化的創作及運營成為國內流媒體市場的發展趨勢,愛奇藝的迷霧劇場系列、戀戀劇場,優酷的寵愛劇場均屬此列。從大眾傳播角度而言,當一個劇場品牌效應形成之際,其光環也將賦能劇場下的其他作品,好比當下聲勢最大的愛奇藝“迷霧劇場”,在《隱秘的角落》成功出圈、并順勢帶火“迷霧劇場”之后,該劇場下的其他作品如《誰是兇手》《獵罪圖鑒》都未播先熱,賺足眼球。
劇場模式、節奏短平快,品牌化運營,這些都是國內流媒體平臺向海外同行看齊的征兆。毫無疑問,海外同行的入局,極大拓寬了國內流媒體平臺與影視制作方的視野與眼界,為其提供了未來發展的思路。
據奈飛2021年業績顯示,全年收入300億美元,同比增長19%。而國內知名流媒體平臺愛奇藝2021年全年財報顯示,愛奇藝2021年營收306億元,同比增長3%,距離國際巨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結語
整體來看,海外流媒體平臺在國內市場的極速擴張,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國內平臺的用戶注意力,然而其在資金、宣發渠道上的優勢則能助力國內優質作品的孵化與產出、宣傳與推廣,向世界更好地傳遞中國聲音,其已有的成功模式也將為國內流媒體平臺提供可借鑒的經驗,減少發展彎路。海外流媒體的發展,對于國內影視市場來說更多的是機遇,而不是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