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陣秋雨過后,忽然就意識到氣溫的變化,于是給衣櫥換季也不得不提上了日程。
從收拾夏日衣物并分批洗滌,到把冬衣填進衣柜、不再穿的衣服送去衣物回收,一共用了三四天的時間。其中大部分時間都用在洗滌和晾曬,專門用來收拾布局的只有不到一天的時間。
之前的每次換季都不可避免地會撞上搬家,所以正兒八經的衣櫥換季還是第一次。以下就是我這次整理衣櫥的心得,另有對消費和斷舍離的反思,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此處的「舊衣服」指的是夏季的衣物,還有一些不打算再穿的衣服。
夏季出汗多,為了防止汗漬沉積,因此需要在收納前清洗干凈。如果是年初的冬夏換季,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烘干的毛衣等需要更長的時間手洗、晾干,可能需要提前預留更多時間。
第一步就是把所有冬天不準備再穿的衣服都拿出來,掏干凈口袋后分門別類放進不同的洗衣袋里。我的分類依據主要是洗滌方式:只可機洗不能烘干的,以及可機洗可烘干,深淺分開,一共四筐。另外還有一個紙箱,專門用來放不準備再穿的衣物。
洗滌先從至少需要過夜晾干的嬌貴衣服開始,然后是可烘干的那些。中間我留了足夠的時間,以確保大部分的衣服都能在差不多的時間內足夠干爽,可以安心放進儲藏室而不用擔心發霉。
接下來,就是把所有衣服,按照洗滌方式分類放入收納箱。家里的教誨是「把嬌貴的衣服放在最上層才不容易被壓壞」,但以我對自己的了解,天氣熱起來的時候肯定直接從最上層拿衣服,所以在上層放好洗的普通衣物總沒錯;同理,冬裝收納的最上層也是輕薄的毛衣。
這個過程中,我沒有把所有洗干凈的衣服都放進收納箱,而是專門留下了許多不打算再穿的衣服。關于我的「斷舍離」,會在后面有一節詳細講述。
而收起來準備明年再穿的衣服,都和一小塊檀香皂放進可密封的袋子里,明年拿出來再穿的時候,衣服上就自然染上好聞的香氣了!除了檀香皂,還可以嘗試樟木球、香掛,以及切成小段、放進紙袋里的線香,都是可以持續散發香氣、且味道不會太濃郁的類型。
對于收納袋,我原先只會把羽絨服和被子這類可以極大程度上縮小體積的織物放進密封的真空袋里保存(試過的都知道,這絕對是體力活;易皺的衣服還會起壓痕)。直到今年在用普通塑料袋包著的毛衣里發現了一只風干的蜘蛛,我才決定無論什么衣服都要放進密封的袋子里去 _(:з」∠)_
在用冬衣填滿衣柜的空白前,我做了另一件事:思考今年衣柜的布局是否需要調整,以及如果需要的話,該如何調整?
我現在是租房住的,房間里自帶的衣柜不可調節,因此留給我自由發揮的空間并不大。但是在這有限的空間里,我也想盡可能地把每一寸空間都利用到極致。
每一年的我都有所成長,這也帶來了審美和生活方式上的改變。因此有些擺放方式可能適合過去的我,但在新的一年里,我不再需要給它們留下那么多的空間了,而會有另一些衣服填進來。對衣櫥新布局的思考,也堅定了我舍棄某些衣服的決心。
去年在我的家務文章里,我分享了我的衣櫥布局(見下圖)。有些擺放方式現在看來依然值得保留,有些部分則需要再調整。
我發現在左側懸掛區使用的分類方式非常適合秋冬季,因為大部分的衣服不需要頻繁清洗,且我希望能把沒穿出去過的衣服和已經穿出去過的做一下區分,這將直接決定我在選完衣服之后是直接把它們扔在床上還是扔在椅子上(……)用來放毛衣的抽屜里也用了一張硬紙用來區分「穿過」和「沒穿過」。
原先用來放毛衣和衛衣的地方,這個格子是我拿取衣物最舒服的高度。去年冬天發現,如果我再繼續把毛衣和衛衣放在同一格,那它們之間的界限只會越來越不清晰,很容易變成一團凌亂。相反,需要墊腳才能拿到的家居服本身就和能穿出門的衛衣沒太大界限,所以更適合放到一起去。
原先我以為我會經常有閑心搗鼓的華麗小裙子(即「三坑衣服」),實際上極少有穿出門的機會,于是就選出了最常穿且季節合適的幾件放在頂端,和配飾放在一起,真的需要搭配出門時也無需在衣柜里來回穿梭。抽屜里空下來的地方自然而然地就用來放更常穿的毛衣了。
經過重新調整規劃,今年的衣柜最終看起來是這個樣子的:
一旦設計好衣櫥各處的規劃,放進去的過程就高效且有序了。把儲藏間里裝著冬衣的箱子拿出來、拆開、依次放進衣柜中,這場衣物換季就算完成了 90% 了。接下來就是熨燙大衣、做一些必要的衣物消毒,以及,處理我不打算再穿的舊衣服。
我已經很久沒有看過斷舍離相關的文章了,總覺得這些文章的中心思想如出一轍,早就玩不出什么新鮮花樣,因此沒有看的必要。這次是我自己有強烈的欲望,心里有個聲音不停在說「我不需要這么多衣服」,這才驅使我去準備一個箱子,專門用來在整理新舊衣物時收集不要的衣服。
我的衣服畢竟都是真金白銀買來的,穿過之后就有感情,所以總狠不下心去丟棄。這次也是一樣,哪怕內心的呼喚有那么強,真要把它們扔掉的時候還是會猶豫。
所以,最終采用了一個循序漸進的方式:先把不得不扔的衣服放進袋子里;而那些穿著頻率不那么高、沒那么喜歡、沒那么好,但是不太舍得直接扔的衣服都放進旁邊的「待定區」。
第一輪選出的衣服不算太多,可就在我把它們扔進回收箱的時候,忽然有種如釋重負的輕快。因此當我回到家再次審視那些被我放在待定區的衣服時,方才斷舍離的爽感就勝過了對舊衣的不舍。再加上我在這些衣服上施加的幻想,「這些我即使留下也不會穿,捐出去卻可以幫到許多沒有衣服穿的其他人」,這讓我覺得我做的事是確有必要的,再整理的時候就果決了不少。
此番被我斷舍離的衣服總共有整整兩大袋,收拾出來的時候屬實驚到我了。
最初的計劃只是收拾出那些我不常穿的衣服捐出去,整著整著,選擇衣服的思維方式就從「我要扔什么」變成了「我要留下什么」。
仔細想想,最主要的因素還是最近一年里生活方式的改變。工作使我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銳減,于是我開始思考,保留那些會耗費我大量時間精力的衣物是否還有必要。同時,需要用工資支撐生活意味著我不能再像上學時那么肆無忌憚地花,錢應當留給更值得的東西。
被我留下很多年,今年終于被我送去回收的很大一部分來自于從前為了和喜歡的人湊同款而買的衣服。論戀愛腦和消費主義的雙重攻擊如何吞噬我的錢包,這些衣服大部分都不夠「我」,而更貼近關系中的另一人的喜好。我曾將這類衣服歸類為「有特殊意義的衣服」,可在那些我至今仍會反復回味的美好回憶里,「我穿了什么」永遠不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想通了這點,就很好扔了。
總之,最后經過深思熟慮,我留下的衣服都有這樣的特質:
能夠斷舍離出那么多衣服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我今年花在衣服上的錢相比前兩年翻倍有余。為了防止之后再出現「不停地買衣服導致衣柜溢出」的情況,我還給自己定下了這三個規則:
首先,是限制某類衣物的存儲空間。
之前雖然給內衣褲和襪子指定了單獨的一個抽屜存放,但我很容易被商品圖蠱惑,一不小心就又又又下單了,不得不再找個位置放。給我留下的教訓就是「再便宜的單價多筆疊加也能變成一筆巨款」以及「人不需要 20 條內褲外加 15 條月經內褲」。于是把留給這些東西的地方用其他物品填滿,丟掉不再需要的那些,最終填滿了這個抽屜的 75%,并且告誡自己以后想買也絕不能多過抽屜的容量。
襯衫和褲子也是同理。這兩類需要掛起來,并不像放在抽屜里那樣直觀,所以干脆用多層的衣架和褲架收納。每個衣架上能掛的衣服數量有限制,所以我對自己有多少件心中有數。買之前先看看這里有沒有類似的,如果真的想買就必須扔掉一件舊的——而襯衫和褲子的樣式就那么多,看過就會發現并不需要替換,就沒有購買的欲望了。
第二個規則就是,與其看到一個風格或單品就直接買來嘗試,不如只買我認為我缺少的單品。
有很多時候,我買一件新衣服不是因為我真的需要它,更多地是被那件衣服的氛圍和穿著者的氣質所影響,給自己造出了一個「我穿起來就會變成這個樣子」的幻想。而大部分情況下因為這個原因買來的衣服,通常都不那么適合我。
所以,要買就買我真正覺得需要的。如果缺一個單品缺到我在短時間內多次想起——例如冬天覺得真的很冷所以需要一件厚衣服——那就絕對有買下的必要。
如果只是斷斷續續地有這個念頭,說明我可能需要,但不是太急迫。那就在想到它的時候設想這件衣服的形態,不斷細化:需要一件大衣 → 深色牛角扣大衣 → 長度到大腿中間 → 連帽……從商品頁尋找讓我心動的細節,在腦海中慢慢織出它的形象,多方對比,并不斷提醒自己「寧缺毋濫」,直到找到「最合適」的那一件。
從我過去的經驗來說,這樣選出的衣服比「看到一件差不多的就買下來」的那種質量更好、更合適我。并且如果我經過了這么久的反復嘗試和取舍,仍然覺得我還需要一件的話,那買來后閑置的機會也大大降低了。
最后就是在生活中尋找其他能夠給我帶來快樂的事物,不要把所有的正面情緒都和「購買」這件事聯系在一起。我發現,讓我不停購物的是在追求「花錢」給我帶來的快樂。可消費帶來的快樂并不長久,于是我就不得不買更多來取悅自己。實際上,生活中可以帶來美好體驗的事情太多了,把「快樂」等于「購買」,除了創造一堆用不到的垃圾,什么也得不到。而如果我把其他事都納入作為我維持快樂的養分,或許就不再需要用消費來制造一個快樂的幻象了。
我視換季為重新調整衣櫥秩序的好機會。我非常享受收拾整理家的過程。對我來說,這個過程中最有意思的部分就是從現在的狀態回溯至過去,思考整個系統如何變成了現在的狀態;然后吸取過去的經驗,試想怎樣的排序方式才能滿足未來八個月里我的需求,一個和未來的自己對抗的游戲。
做好簡單的規劃,清洗、整理、收納,換季并沒有那么可怕。不過這說到底只是一個讓衣物交換空間的機會,日常仍要注意讓家里保持整潔有序,才能把有限的精力更好地用在更有創造性的事情上。
同時,在整理衣柜之外,也借機反思了「我到底需要怎樣的衣服」。我并非是一成不變的,那么我的衣櫥也應該隨著我一同變化才對。平時懶得去多大刀闊斧的修整,換季正是一個好機會。
以上就是我的衣櫥換季整理心得。找個空閑的日子,趁著換季的時候,好好整理一下衣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