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液在體內的代謝,是包括生成、輸布和排泄等一系列生理活動的復雜過程。這一過程涉及多個臟腑的生理功能,是多個臟腑相互協調配合的結果。人體的水液來源主要來源于我們的平時的飲食物,其排泄途徑主要是尿、汗、呼吸及二便,而排尿則是主要的調節方式。祖國醫學認為水液代謝歸于五臟所主。《素問·經脈別論》將水液代謝描述為:“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說明水液代謝主要受肺、脾、三焦、腎、膀胱的調節,同時與胃、大小腸等器官有密切聯系[1]。其中又以腎陽及膀胱為主要調節機制。
中醫學認為:腎主水,腎臟在水液代謝的調節作用主要體現在泌尿、排尿的氣化和固攝上面。而腎氣分化的腎陰腎陽是各臟腑陰陽的根本,腎氣及腎陰腎陽通過對各臟腑之氣及其陰陽的資助和促進作用,主司和調節著機體水液代謝的各個環節。其中腎陽為一身陽氣之本,有“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的作用。腎陽溫煦全身臟腑形體官竅,促進精血津液的化生和運行輸布,加速機體的新陳代謝,并激發精血津液化生為氣,也就是一個“有形化無形”的氣化過程。在水液代謝過程中,各臟腑形體官竅代謝后產生的濁液,通過三焦水道下輸于腎或膀胱,在腎陽的蒸化作用下,化為清濁,清者回收,重新參與水液代謝,濁者則化為尿液,在腎氣和膀胱之氣的推動下排出體外。另一方面,腎氣的固攝作用則調節水液的正常排泄,維護正常的水液代謝,防止其“非時而出”。膀胱的作用是在腎陽的輔助下氣化,《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滲入膀胱的水液,經腎氣與膀胱之氣的溫煦氣化,達到升清降濁的作用。故全身水液的代謝依賴于腎陽和膀胱的溫煦氣化作用。
同時,脾、肺及三焦對水液代謝的作用也是和腎陽的溫煦氣化相輔相成的。脾和肺對水液的輸布作用,主要體現在“脾氣散精”上面,脾將水液上輸于肺,通過肺的宣發肅降作用,將水液布散周身,同時脾可將水液直接向四周布散至全身各臟腑,達到“以灌四傍”的生理功能。《素問·靈蘭秘典論》說:“三焦者,決渡之官,水道出焉。”體現了其運行水液的生理功能,全身水液的輸布和排泄,是由肺、脾、腎等臟的協同作用而完成的,但必須以三焦為通道,才能升降出入運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