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訪 ● 交流
2017年5月24日是2017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第一期開課第六天,下午兩點,全體學員在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藍泰華博士、王曉戈博士、賀瀚老師和臺灣藝術大學設計學院呂琪昌教授、王俊捷教授的共同組織下到福建省博物院參訪印度雕塑和中國雕塑藝術。本次展覽選擇400-700年作為展覽的時代斷面,主要考慮到以中國三大求法高僧中法顯前往印度的時代和義凈回到中國的時間為準,從中印兩國的歷史發展狀況來看,這也是中印兩國宗教、文化及藝術交流最為活躍和重要的時間,展品以中印兩國石刻造像為主,少部分陶質造像和銅造像,以此見證兩國人民的長期友好往來以及文化交流的源遠流長。
本次展覽印度雕塑藝術分為笈多藝術的出現(4世紀至5世紀初)、笈多時期雕塑的藝術繁榮(5-6世紀和笈多藝術的余音(7世紀)。中國雕塑藝術分為南北朝藝術之先聲(400-493世紀)、北魏洛陽時期至隋代(5世紀晚-618年)佛教雕塑藝術的發展和唐初的風格(618-700年)。
本次展覽的印度雕塑藝術:分為笈多藝術的出現。4世紀,北部印度地區基本籠罩在貴霜王朝異族藝術的氛圍下,笈多王朝雖然已經建立,但是藝術風格的創立還要假以時日。這一時期的石刻造像身體孔武有力,身姿直挺,表情肅穆,氣勢威嚴,袈裟肥大,衣褶重疊,感覺袈裟厚重。不過,新的笈多樣式已經初露端倪,最明顯的特征是:佛陀像由犍陀羅式的波浪發髻或者貴霜式光滑肉髻變成了真正的螺發。這種螺發后來成為笈多藝術造像的標志之一。
菩薩像 佛立像 佛坐像
笈多時期雕塑藝術的繁榮:5世紀以來,笈多王朝形成多個藝術中心,其中以摩菟羅(Mathura)的影響力最大。笈多王朝時期創立了印度古典主義的美學標準被普通運用于藝術創作中,尤其是佛教,氣質沉靜,仿佛處于深度冥想、自我精神觀照之中,完全是智慧超然的形象。袈裟緊貼身體,輪廓畢現,完全沒有衣褶,或者有均勻的條棱狀衣褶。胴體年青而柔軟、肌肉勻稱,符合印度古典主義的人體美學標準。這一時期陶質造像和銅造像也取得了相當高的成就。以摩菟羅和薩爾納特為代表的風格成為笈多藝術的象征,影響直達中國。
笈多藝術的余音:6世紀以后,隨著笈多王朝的崩潰,各個地方勢力和外來入侵勢力紛紛建立獨立政權,后笈多王朝又退回摩竭陀地區勉強維持,直到7世紀中期基本消失。后笈多藝術完全進入了本土特色發展時期,地方特色明顯,逐漸出現了繁縟之風日盛,笈多藝術的古典主義精神逐漸減弱的趁勢。正是在這一階段,由于海陸交通的暢通,笈多藝術的風氣得以更廣泛向外傳播。
本次展覽的中國雕塑藝術:分為南北朝藝術之先聲。五胡十六國時期(304-439年),甘肅、河北、陜西等地的多個地方政權均盛行佛教信仰,其佛教以及佛教藝術的傳統成為北魏早期藝術創作的源泉。自北魏遷都平城(398年)至統一北方以來(439年)以來,周邊的佛教以及佛教藝術不斷對這個新興的政權產生影響。北魏早期造像主要受到來自于河北、西域、涼州、平城的影響,直到遷都洛陽之前(493年),北魏開始實行漢化政策,佛教藝術受其影響,也開始了漢化的進程,形體清雋、褒衣博帶的形象廣為流行;南朝佛教藝術受到海陸兩條絲路的影響,從四川向北走河南道與西域聯系是陸路的重要線路。海路的主要路線是通過越南、斯里蘭卡影響到廣東、山東等地區。
北魏洛陽時期至隋代佛教雕塑藝術的發展:北魏遷都洛陽,皇家藝術中心由平城轉移到洛陽,像洛陽龍門石窟和鞏縣石窟的造像、永寧寺泥塑像均是皇家藝術水平的代表性作品,而在山西南、陜西關中、河北、山東、甘肅隴東等地區呈現出較為復雜的地方藝術風格。到東西魏分裂、北齊、北周的建立,北方藝術出現了明顯地方化特點。這時期北朝的藝術發展有兩條主線,一、中國藝術本土化的步伐明顯加快;二、北齊時期開始在山東青州、諸城兩地的造像中出現了笈多藝術特點。南朝造像保存數量不多,以四川成都近年來發現的石造像最具代表性。589年隋朝統一中國,但是藝術風格處在向唐代成熟期過渡的階段,仍以北朝風格為主。
走向盛唐:隨著中國的統一與政治穩定,佛教雕塑藝術進入繁盛時期,初唐已經顯示不同凡響的氣質:風格沉熟穩重,人物飽滿生動,裝飾日趨華麗精美,標志中國藝術成熟期的到來。中外海上貿易的發達和陸上絲綢之路的暢通為印度、中亞及東南亞藝術影響的到來敞開了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