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醫學中,辨證在于辨六經、析八綱,六經來自于八綱。八綱就是:陰、陽、表、里、寒、熱、虛、實。病位中當還有個半表半里。對應的六經則是太陽、陽明、少陽、少陰、太陰、厥陰。三個病位,兩種病性。而表里,相對易判,半表半里則多難辨。一般來說表證的太陽、少陰,里證的陽明、太陰,在病性上來說往往只是單一寒或者熱,虛或者實。或者寒熱之一與虛實之一相結合而顯現。半表半里復雜就在于寒熱虛實可以同時并見,這樣就會增加辨證的難度。
其實腫瘤的辨證和其他疾病一樣,用八綱來辨病位、病性、病情。病位不出表、里、半表半里三者。表證,津液充足,機能亢進則為太陽病。津液不足,機能沉衰則為少陰病。太陽病,依據提綱及實質則常現:發熱、惡寒、脈浮、頭身疼痛等。津液不足機能沉衰時則惡寒而不發熱或低熱,精神狀況相對差,又常見四肢關節痛等。
里證:陽為陽明病,陰為太陰病。臨床常見各種消化道癥狀,里證需借消化道去除病邪。陽明病可見里熱,或里實熱,或里虛熱等情況。常見身熱、汗出,口干喜飲、口臭,大便秘結或大便惡臭、粘滯不爽等。放化療后的腫瘤患者常可見,尤其頭部腫瘤放療后,常有口干,腹部放療后常有便秘,邪熱灼傷津液所致。太陰病:既里虛寒,常見腫瘤晚期患者,精神萎靡,消瘦,納差,腹冷痛,大便溏瀉,或者難解但大便不干。小便清長、頻數等。晚期腫瘤患者因正氣虛衰,津液枯竭,往往多見太陰病。
半表半里證:此證相對難辨、復雜。其實質是上熱下寒,寒熱錯雜。胡派理論是病邪在胸腹兩大腔間無出路,需借道消化道、呼吸道等諸臟器協力才能去除病邪。所以病情相對復雜。陽證為少陽,陰證為厥陰。少陽病常表現口苦咽干目眩。病人有煩躁、胸悶、夜間睡眠差,夜間可能有盜汗,納食不香、飲食無味、情緒低落,總是覺得沒勁而言語聲音不低且有底力。上熱證明明顯,同時有虛或寒的一面。厥陰病則剛好相反,上熱輕、下寒重,虛寒為主。
腫瘤在辨清六經后,遣方用藥時再酌情加入部分抗腫瘤藥物,當然也需要辨有無用藥指征。這樣才能或扶正,或祛邪,或二者并用。再結合手術、放化療、靶向治療等。延長腫瘤患者生命。
不當之處,敬請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