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代,正是中國封建文化的發祥期,那時正處于歷史上的“軸心期”這一時期的思想文化便奠定了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基礎。尤其是在思想、文化領域內產生的諸子百家學說,對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
春秋戰國時代,是我國古代社會大動蕩、大變革、風云變幻的時期。社會經濟、政治、思想文化都在激烈而又復雜的階級斗爭中發生很大的變化。在劇烈的社會變革中,各諸侯國的階級關系不斷出現新變化,不同的階級與階層的代表人物,對社會變革發表不同主張,于是“諸子百家”便應運而生。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莊子、列子、韓非子、商鞅、申不害、許行、告子、楊子、公孫龍子、惠子、孫武、孫臏、張儀、蘇秦、田駢、慎子、尹文、鄒衍、呂不韋等。
由于春秋戰國時期的分裂局面,各個學派在建立時大都有一定的地域性,如鄒魯(山東曲阜)是儒、墨的發祥地;三晉(山西翼城)是法家的溫床;南方是道家的搖藍;而燕、齊(河北北部、山東臨淄)是陰陽家的誕生地。
關于對諸子百家的派別歸類,司馬談列舉了六家,“乃論六家之要指曰:易大傳:'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史記?太史公自序》)。諸子所以說是政治學派的總稱,是因為其各家的基本宗旨大都是為國君提供政治方略。儒家主張以德化民;道家主張無為而治;法家主張信賞必罰;墨家主張兼愛尚同;名家主張去尊偃兵。漢代以后,墨家和名家成為絕學,農家獨立成一門技術性學科,陰陽家演化為神秘的方術。因此對后來大一統王朝政治產生影響的只有儒、道、法。
諸子百家中,儒家創始人孔子因繼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統,在諸子百家中脫穎而出。以致儒家學說不僅在諸子百家中地位顯著,而且還成為傳統文化的主流、核心內容,對中國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凡是從中國土壤里產生的學說思想、宗教派別,甚至是外來文化、外來宗教,都不能避免帶上儒家文化的痕跡。
儒家思想是由兩千多年前的孔子提出形成,直至今天。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仁既是家庭的道德關系,又是社會的政治關系,在政治上是強調“德冶”。仁”是儒家思想中的重量級元素,它以“愛人”為基礎,儒家的倫理思想即由其發展而來,但它與封建宗法等級制是相互制約的,這就顯示儒家倫理思想的二重性。儒學最初便明確了君臣、父子、夫婦等倫理關系,經漢代董仲舒“三綱”、“五常”的加強和宋明理學的進一步鞏固,更上一層樓,完全迎合封建統治階級的心意了。在以家長為首的家族組織里,家長和家族一般成員之間,實際上處于奴役和被奴役的對立之中,而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的封建政權,是放大了的封建家長制形式。“君教臣死,臣不得不死:父教子亡,子不得不亡”被視為格言警語,“托古改制”是儒家政治思想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凡事要“托古”似乎成了中國古代多數政治家的習慣。一位外國學者曾經把中國封建社會朝代的更迭比做一個立方體的翻轉,只是換個面而已,其外表與內涵還是一如既往。一個封建王朝建立后,極少有革命性的創新舉動,而是效仿前人,依樣畫葫蘆
道家思想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僅次于儒家。雖然玄學思潮過后,道家作為一個獨立的思想流派已不復存在,但它對統治者、知識分子和下層社會卻產生了經久不衰的影響。對統治者而言,道家黃老術是他們治國的秘技之一。在許多有作為的皇帝身上,都可以看到黃老思想的影子,
道家思想中,對知識分子影響最大的是老莊學派的思想。這也是后世人們心目中道家思想的正統。對那些想在古代專制社會中保持精神自由的知識分子,如陶淵明、李白等,老莊思想是他們最好的安身立命之所;對那些超前于時代的思想巨人,如李贄、黃宗羲等,道家思想是他們批判社會的有力武器;對那些暫時受挫的官場人士,如柳宗元、蘇東坡等,道家思想是他們最好的安慰劑,道教不但給了千千萬萬的人以宗教上的安慰,還通過其宗教活動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獨特貢獻。許多道士如魏征、陳摶、劉伯溫還積極參與政治,對中國歷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道教對我國古代科技的貢獻更是無人能及,就連先秦最具科學精神的墨家思想也是靠道教保存下來的。
法家是是諸子百家中的一家。是戰國時期提倡以法治為核心思想的重要學派。其思想源頭可上溯于春秋時的管仲、子產。戰國時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予以大力發展,遂成為一個學派。戰國末韓非對他們的學說加以總結、綜合,集法家之大成。
隨著周王朝的井田制的瓦解,宗法分封制的動搖,到了春秋時,已經形成了"禮崩樂壞"的局面,周王朝的那一套制度此時已經無法適應當時的社會生產力,因此,目光犀利的法家仁人志士們就在這樣一個儒家的"禮治"潮流處于低迷的時刻,與時俱進地提出了以"法治"取代"禮治"的口號。然而各國變法之引起貴族的反對,是因為"新法"取消貴族的特權。如吳起的變法,就是"將均楚國之爵而平其祿,損其有余而繼其不足",而楚國的貴族,"甚苦之";商鞅的變法也是要取消貴族的特權,特別是"刑不上大夫"的特權。中國法學的另一核心思想是帝王之術,這是一種厚黑之學,即如何通過權術的運用,制人術的運用,法、術、勢的結合,達到個人極端專制的實現
雖然墨家未對中國歷史產生如儒道法三家的影響,但它對歷史的影響很值得我們玩味。墨家的創始人墨翟。百家爭鳴的時代,墨家子弟活躍在整個戰國,弩、戰車、云梯等在當時算極為先進的武器被不斷開發出來. ,崇尚機關術,講究高科技武器研究來應用軍事戰爭的思想,讓他迅速得到諸侯王們的賞識,墨家學者也近乎成了不得當時炙手可熱的人才然而, 兼愛非攻”,一個把生命放在第一位的觀念, 使得墨家學派從此一直沒落了兩千多年
墨家主張“兼相愛,交相利”,“周愛人”,要求人們“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墨子關心人民的生產和生活狀況,與“恥于言利”“義利對立”的儒家相反,他以“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為檢驗事物的標準,主張“務求興天下之利。”墨子還以功利主義解釋“兼愛”,認為“愛利萬民”,“愛人利人生。”墨家進一步提出“節用”、“非樂”的思想,反對貴族的奢侈浪費和享樂主義,因為對于“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必須“強力疾作”的勞動人民來說,統治者美食華服、大興土木,儒家厚葬禮樂之類,使得“民力盡于無用”,是應當制止的。墨家反映了勞動人民的呼聲,所以一度十分顯赫,《孟子》中有“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之說。墨家實際上代表了小生產者的利益,也反映了小農基礎上的中國主義的專制之必然。
諸子百家的許多思想給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啟示。歷史上他們滲透到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如儒家的“仁政”思想,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就被統治者奉為治國安民的圭臬;;黃老學說的清靜無為在漢初是統治者的治國策略,;墨家的科學思想及發明的許多兵器被沿用幾千年;法家的法制思想是中國封建社會代代王朝律令制度的萌芽;孫子兵法孫臏兵法鬼谷子等軍事著作在今天依然閃爍光芒。即便是那“詭辯”的名家,也開創了中國哲學史上的邏輯學領域。我們可以、也應該鑒借儒家的剛健有為精神,來激勵自己發憤圖強;鑒借儒家的公忠為國精神,來培育自己的愛國情懷;鑒借儒家的仁愛精神,來培育自己熱愛人民的高尚情操;也鑒借墨家的"兼愛"、"尚賢"、"節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廢私立公",等等思想。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