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常見這種情形:有些初中語文成績不錯的學生,怎么到高中之后,像變了個人一樣,成績"吧唧"一下掉下來了。你知道原因嗎?筆者三十多年來就注意到并研究這種現象,得出的結論是:初高中語文的學習內容有很大的不同,思維模式和需要的能力也不同,所以,我們需要提前加以了解,未雨綢繆。最好能上一個正宗培訓班,做好初高中的課程銜接。
初高中語文究竟有哪些不同呢?我們來從兩階段的指揮棒中高考試卷中可以發現端倪。
1.詩文名句的默寫,從中考的15%下降到高考的3%。在識記、理解、分析綜合、鑒賞評價、表達應用和探究這ABCDEF六種能力中,識記能力不是主要考察的能力了。平時的學習中,需要記憶性的東西大為減少,需要理解分析的東西越來越多啦。所以,那些下功夫"貝多芬"們就會有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失落了。
2.語基學習退居次要,閱讀理解加強了。表現在考試中,就是中考的語基比分為15%下降到了不足10%,并且考察的難度系數都在本考點中趨高。比如,同是辨析六大病句類型,中考多側重為前三種,而高考多側重為結構混亂、語意含混和邏輯毛病這后三種;同是成語運用,在通常使用的若干種干擾項設置方法中,都是屬于很有難度的如適用對象、語言環境、語法毛病等;同是排序連貫考點,中考的待排句子有明顯的時空特征或其它表達句子聯系的語言標志。而高考的排序,則需要從邏輯思維上考慮。
3.說明文的學習和考察,從關注文章本身的寫作,如說明對象及其特點、說明順序、說明方法、科學精神上,轉向準確獲取原文信息。考察的題型從簡述變為選擇題型,四個選擇題分別是從邏輯形式概念、判斷、論證、推理上來考察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如第一題考察信息以"概念"形式出現時候,其定義解釋正確否,第二題考察信息以"判斷"形式出現的時候,判斷的質發生了肯否、程度、范圍、已然未然、或然確定等方面的變化。第三題是考察"論證"的過程符合理由充足率等沒有。第四題考察信息以"推理"的形式表現出來,是看從文本信息推出來的新信息,符合邏輯規則否。
4.文言文的學習難度和考察難度大幅增加。由小故事類漸變成正史的人物傳記,由偏重故事向偏重于說理抒情。最令學生惶恐的是由課內變成考課外文言,那些依靠反復學習熟悉了課內文言的同學,如果沒有形成真正的文言閱讀能力,就會在陌生的大篇幅的文言面前,措手五無策。所以高中學習文言文,除了要熟記課內文言的實詞句式等知識外,還需要形成文言語感,學會"推斷"實詞的能力,掌握更多的歷史典故,讀懂更多的陌生文本。
5.增加了古典詩歌鑒賞。詩歌的語言不僅不是現代漢語,就是與古代文言文也是有極大的不同的。詩歌是語言之花,詩歌語言的凝練和省略,"詩無達詁"的特點,敘事跳躍、語意含蓄的特點,會讓剛剛接觸它的人一頭霧水,不知所云。有些地方如廣州中考就有詩歌鑒賞,但是也是比較常見的簡單的詩歌。而大部分地方比如深圳,中考就不敢觸摸詩歌鑒賞。到高中詩歌鑒賞則是全國普遍都有的保留題目,這對于中考沒有設置詩歌鑒賞考點的地方來說,問題尤為嚴重。因為既沒有設置考點,所以平時的教學中,也就是讓學生背誦名句而已,對于詩歌語意和含義,就沒有顧及。這樣的學生到高中,詩歌就成了夢魘。
6.大閱讀散文,從篇幅到難度都增加了。從簡短的故事性強的作品,變成思想性很強的文章,考題從中考的再現文章內容,變成了側重思辨鑒賞評價文章的思想和藝術特點。
7.作文變化最大。分值加大到60,今年有的省加大到70分。文體雖然不要求,但是,題目已經是不大適合記述文了,基本上是議論文當家了。今年某省直接要求寫成議論文。作文的內容,從初中的再現生活,變為評價生活了;所以側重需要一定的思辨能力,而不是原來側重需要的敘事描寫能力。我們學生要關注人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并且積極思考;同時大量閱讀那些嚴肅思考社會的刊物,而不是學習鳳姐,永遠在看《幸福》《故事會》這些書刊。
總之,上面七點所表明的背誦降分,語基加難,說明文改變考察能力的方向,文言文考課外,增加詩歌鑒賞,作文從在再現生活的記述文,變成了思考生活的議論文當家:這些就是中高考所反映出來的初高中語文的不同。
成熟起來,有思想,有理想,這是我們適應高考語文學習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