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審題正誤例談(4篇) 第一篇:中考作文審題正誤例談(謝遠俊)
轉自
http://www.lhenet.net/blog/user1/xyj4025/3478.html作文題:
人讓人,讓出一份安全;車讓車,讓出一份秩序;人讓車,讓出一份文明;人讓人,讓出一份友愛。在現實生活中,這類“讓”的現象實在很多。在家庭中,可以讓出濃濃的親情;在校園里,可以讓出深厚的友誼;在社會上,可以讓出和諧的天地……請以“讓”為話題,自選角度,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
①立意自定,題目自擬,文體自選(詩歌除外)。
②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校名、人名。
③不少于600字。
考生看到這個話題有“似曾相識”之感,因為“話料”中“車讓人,讓出一份安全;車讓車,讓出一份秩序;人讓車,讓出一份文明;人讓人,讓出一份友愛”。這正是2005年揚州市創建文明城市的宣傳詞的改造。所以,這篇作文既有現實感,又有地域性,更有親和力。“讓”更貼近進入青春期初中畢業生的心理世界。進入青春期的小青年血氣方剛,易“爭”不易“讓”,他們缺少的常常是“讓”,實際需求的往往也是“讓”;以“讓”為話題更容易撥動考生的心弦,更便于梳理考生的思想與調整考生的感情。
批評一篇“滿分作文”
該讓就讓,不該讓就不讓
“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歷史上“讓”的佳話不在少數;但“讓”也造就了中華民族內斂的性格,以至于對外交往時顯得有些軟弱。因此,對于“讓”這個問題我們有重新思考的必要。
韓信從市井屠夫胯下鉆過,對屠夫咄咄逼人的氣勢作出了退讓,他讓出了風度,讓出了明智;“融四歲,能讓梨”,他讓出了文明,讓出了親情;晉文公“退避三舍”,讓出了誠信,讓出了氣概……歷史上“讓”的事件不勝枚舉,但這些“讓”都體現了人的魄力,遠見,這些都是些該讓的事情,該讓就讓!
對于一些可以體現個人良好品質的事或一些無傷大雅的事,我們能讓則讓;但是,如果遇到一些原則性問題或舉足輕重的事,我們必須當仁不讓。
《紅巖》中大部分共產黨員在反動派嚴刑逼供下咬緊牙關,不肯向反動派作出絲毫退讓,因為這關系到黨的安危,關系到革命的成敗,當然不能讓;長征時期王明“左傾”思想泛濫,毛澤東雖無實權但據理力爭,不斷批評這種錯誤路線,即使最高軍事指揮三人團對他發出威脅,也不讓,因為這關系到紅軍十萬士兵的安危,關系到中國的命運,當然不能讓;2004年人權大會上,美國仗勢欺人,無端指責我國,我國外交部毫不退讓,發表《2004年美國人權記錄》以反擊美國的污蔑,這關系到中華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名譽,關系到中國在國際上的聲譽和地位,當然也不能讓!這些都是事關國家、民族的大事,我們是不能讓的。一旦讓,后果不堪設想。
對于生活中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我們完全沒有必要錙銖計較,該讓就讓了吧,這樣不但不會使我們有所損失,反而會擴大我的胸襟,何樂而不為?但是,對于一些事關重要的大事,對于一些影響全局的事情,我們千萬不能讓!
總之,該讓就讓,不該讓就不讓!
(原載于2005年7月10日《揚州廣播電視報》)
這篇作文開頭先提出問題“對于‘讓’這個問題我們有重新思考的必要”,然后展開論證。既有正面論證,又有反面論證;既擺事實,又講道理。不但使讀者有所知,也使讀者有所信。結尾用“該讓就讓,不該讓就不讓”辯證地總束全篇。然而,這卻是一篇徧題之作。文章離開文題中的“話料”與“導語”,就話題論話題,違背了命題的要求。命題要求寫“讓”,作者故意抬扛,生發出“該讓就讓,不該讓就不讓”的觀點。
要知道,話題作文也是要審題的,尤其是帶有“話料”與“導語”文題,不能就話題論話題,而應該在整體把握命題的基礎上抓住命題的重點,確定話題的重心。我們不妨通過“切塊”剖析來進行一番審題分析。
這是一篇話題作文,由四個部分構成,即話料、引語、話題與要求。這四個部分可以先作如下“切塊”剖析:
命 題 內 容
審題分析
話料
車讓人,讓出一份安全;車讓車,讓出一份秩序;人讓車,讓出一份文明;人讓人,讓出一份友愛。
定位于道路,寓含“不爭而讓”之意。
引語
在現實生活中,這類“讓”的現象實在很多。在家庭中,可以讓出濃濃的親情;在校園里,可以讓出深厚的友誼;在社會上,可以讓出和諧的天地……
定位于“現實生活”,主張凡事得讓。
話題
請以“讓”為話題寫一篇作文。
提出話題。
要求
①立意自定,題目自擬,文體自選(詩歌除外)。
②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校名、人名。
③不少于600字。
明示表達、體裁、標題、字數等要求。
就“話料”而言,話題作文中的“話料”一般都是寓有觀點的,這樣的觀點常常制約著話題的內涵。“車讓人,讓出一份安全……”將內容定位在行車走人的道路上,寓含著“擁擠”的條件與主動“讓路”的舉止;引申開來的意思是“遇爭而讓”,不能“遇爭不讓”。就“引語”而言,從家庭、校園、社會三個方面,熱情褒揚“讓”的效果,沒有說到半個“不讓”。綜合起來考慮,這篇以“讓”為話題作文,應該肯定“讓”,不應該肯定“不讓”。
話題作文不能僅看話題與“話料”,還要看命題傾向。命題傾向常常在寓含在“導語”之中,考生在審題時應該注意從中揣摩命題傾向。2002年高考話題作文是“誠信”,有考生不揣摩命題傾向,不看“話料”與“導語”,只抓住話題唱反彈,寫“當今社會不需要誠信”,“以不誠治不誠”,結果得了低分。1999年高考作文的話題為“答案是豐富多彩的”,有考生不閱讀“導語”,不揣摩“話料”“導語”中的命題導向,反彈琵琶,寫“臺灣是我國的領土,答案是唯一的”,結果仍然沒有獲得高分。如果命題只有一個話題,沒有“話料”“導語”“補說”等因素制約,那么,像這樣寫,做一點反面文章也未嘗不可。
如果2005年揚州市中考作文題就是一個話題“讓”,或者在“話料”或“導語”中出現了“也有一些不讓的現象”之類的語句;那么,寫“該讓就讓,不該讓就不讓”無疑是正確的;當然只寫“讓”或“不讓”某一方面也無可厚非。現在命題的指向很清楚,材料頌揚的是“讓”,導語提倡的也是“讓”。如系辯證思維在文章局部(如結尾)點一下“有時候還需要不讓”,當然也未嘗不可;如果全篇都在肯定“該讓就讓,不該讓就不讓”,那就走題了。
澄清一篇“爭議作文”
閱卷中有老師發現一篇題為“把我的生命轉讓給她”的作文,認為情真意切,文筆流暢,判為60分。但復查老師認為這篇作文系走題之作。于是復查老師與判分老師對這篇作文產生了切題與走題之爭。這篇文章主要寫班上一位同學,她學習很好,為人很好,品德很好,不幸遭遇車禍;所以,“我”要把自己的生命轉讓給她。復查老師認為,這個“轉讓”的內涵與命題中的“讓”并不相同。閱卷老師認為,既然是話題,范圍就應當是廣泛的,“轉讓”也是一種“讓”。這個“轉讓”的內涵與命題中的“讓”沒有什么不同。筆者作為閱卷組長,與他們進行了“四步審題”分析:
步驟安排
分析內容
話料+否定性相反概念
結合話料,用“讓”的相反概念表示“讓”:在“爭”字上加否定詞為“不爭”;“不爭”之中潛藏著人們對“爭”的避免與克服。
話料+否定性相反概念及其相同概念
結合話料確定“不爭”的相同概念――不搶、急流勇退、避讓、禪讓、讓步等,與相近概念――退讓、推讓、謙讓、禮讓等。
話料+否定性相反概念及其相同概念+大概念
結合話料、否定性相反概念及其相同概念,確定“讓”的高一級概念:文明行為,道德表現,智慧外顯。
話料+否定性相反概念+相同概念+大概念+大概念
結合話料、否定性相反概念及其相同概念、大概念列舉“讓”的小概念:――讓座、讓利、讓路、讓賢、讓能、讓榮譽、讓位子等,且與“相爭”相反,與“不爭”相同。
第一步,結合“話料”思考話題“讓”的相反概念,再加上否定詞“不”,準確地把握話題“讓”的內涵。“話料”中寓含著“遇爭而讓”之意,而“把我的生命轉讓給她”不存在任何“爭”的因素,純粹是“無爭而讓”。
第二步,根據“話料”與“不爭”,思考“讓”的相同概念,進一步加深對“讓”與“轉讓”的理解與區別。“不搶”“避讓”“急流勇退”“退讓”含有“遇爭而讓”的意思。而 “推讓”“謙讓”“禮讓”之中既可以有“遇爭而讓”,也可以無“遇爭而讓”。要看文章的具體內容。在此基礎上,再看《把我的生命轉讓給她》中的“轉讓”,根本沒有“遇爭”的意思。
第三步,根據話料、否定性相反概念及其相同或相近概念,思考話題的大概念,意在使話題上升到一定的原則高度,以便從宏觀角度把握話題內涵。
第四步,結合話料、否定性相反概念及其相同(相近)概念、大概念,思考“讓”的小概念,如讓路、讓座、讓利、讓賢、讓榮譽等,進一步擴展“讓”的外延。它們的反面都可以是“爭”或“遇爭不讓”,而《把我的生命轉讓給她》中的“轉讓”的反面與“爭”關系不大,其正面也與“不爭”沒有什么關系。
經過“四步審題”分析,幾位老師基本統一了意見。《把我的生命轉讓給她》之中的“轉讓”與命題中的話題“讓”是不同的。但“轉讓”畢竟也是一種特殊之“讓”,作為話題作文,這篇文章既不屬于走題之作,也不屬于切題之作,而是偏題之作。
推薦一組典型例文
狹路相逢讓者勝
揚州一考生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光輝歷史,擁有悠久的文化傳統與濃厚的道德積淀。一貫主張的"以德服人”警世格言之中,閃耀著謙讓美德的光華。儒家曾將“讓”與“溫”“良”“恭”“儉”相并列,作為傳世經典一直延續至今。一個小小年紀的孔融就知道讓梨與弟弟,一只小小的梨也能透視出一個人謙讓的美麗。
當今時代,是一個充滿了競爭的時代。如何在競爭大潮中脫穎而出?是每一個競爭需要考慮的問題。有時候或許以退為進,保持"讓"的風度,卻是使對手折服的最佳方式。
那是一次太平洋彼岸的公開性競選,美利堅某一個州的州長的角逐已經進入了白熱化階段。現在只有兩個人的競爭。當其中一位候選人在臺上發表激情的演講時,另一位競爭者卻靜靜地坐在后排的一個角落里微笑著為他鼓掌。而當他演講時,只是緩緩地走下階梯登上演講臺。依然保持那份微笑,鄭重地說了一句:"我為我們的國家有如此杰出的政治家感到驕傲。謝謝。"臺下沉默了幾十秒后便爆發出一陣雷鳴般的掌聲。最終,他以高票贏了這次選舉。人們原以為他有許多慷慨激昂的演講詞,可他只講了幾句話,但這幾句話卻字字敲在聽眾的心上,連他的對手也輸得心服口服。
強者相爭,勝的只有一方,這種"戰爭"不免有些殘忍。可如果像這位“以讓為進”的候選人一樣,換個角度去思考每一次競爭,為自己的對手而喝彩,不是一種獲取勝利的藝術嗎?如果不是尋找對手的不足,苛求對手的言行,而是帶著欣賞的眼光去審視對方,帶著贊賞的口吻云肯定對方,帶著認同的態度寬容對手;那么,反而會使自己的形象高大起來,會使的自身的競爭力強大起來。
狹路相逢,兩者較量,敗的只有一方。這種"戰爭"對于敗者更為殘忍,可是必要時讓出一點空間來給予對手,避免毫無價值地苦拼到最后,輸得漂亮一些,敗得“體面”一些。這種智者所為,不也是一種境界嗎?不也是一種大勝嗎?
朋友,面對對手,有時需要側開身子,優雅地張開臂膀,道一句"please!"
簡評:
初看題目“狹路相逢讓者勝”,如遇一尊怪石,人們常說“狹路相逢勇者勝”,文章偏偏唱對臺戲,叫人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仔細閱讀全文,方知作者反彈琵琶,巧妙地化用民間俗語“狹路相逢勇者勝”為文題“狹路相逢讓者勝”,以突出“爭”中之“讓”。文中通過美國競選州長“以讓為進”的事例,充分論證了“狹路相逢讓者勝”的觀點。
另外,富有文采的議論性語句,給閱卷老師耳目一新之感。“擁有悠久的文化傳統與濃厚的道德積淀”“閃耀著謙讓美德的光華”“一只小小的梨也能透視出一個人謙讓的美麗”,這些語句通過大膽的聯想與想象,不僅新穎別致,而且使抽象的議論顯得形象生動。
一種向上的姿態
揚州一考生
“讓”字,右邊這個“上”卻告訴我們,“讓”其實也是一種向上的姿態。
一、曲折的智慧
林語堂在《風聲鶴唳》中說:“不爭,乃大爭;不爭則天下人與之不爭。”詩人流沙河還說,面對困難不要硬拼硬搶,退讓幾步,找出困難與困難之間的縫隙,然后迎頭趕上就容易多了。
不錯,有時“爭”不如“讓”;“讓”不是妥協,只是一種邁向成功的另一途徑。古有退避三舍,田忌賽馬,都是退讓取得成功的經典故事。晉文公與孫臏是有智慧的,這么一“讓”,讓出了回旋的余地,讓出了成功的曲線,讓出了機智的風采。有時一瞬間的讓,也可以抓住敵人劣勢的機會,發現對方百密一疏的破綻,進而迎來成功的新天地。
所以,“讓”,是一種曲折的智慧,也是一種向上的藝術。如果有人認為“讓”是繞彎彎,沒有直接好,更沒有捷徑妙,那是不恰當的;因為在沒有捷徑與直接無法達到目的的情況下,“讓”則是一種獲取成功的藝術。
二、一片冰心在玉壺
你聽過“六尺街”的故事嗎?古代有兩個官宦人家挨得很近,爭搶土地互不相讓,其中一家多占一點地方,另一家人立刻寫信給遠在京城的老爺。老爺來信道,不過三尺地啊!家人一聽,頓時恍悟,連忙讓出三尺;那家備受感動,也讓出三尺。空出的地方被人稱為“六尺街”。
“讓”恰恰是一種美德。古諺有云: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讓能夠使原本相距遙遠的心又靠得很近很近。讓又是一種尊重,能給人以陽光般溫暖,雨露般滋潤。“讓”也是一種高尚的風范與令人敬佩的美德。
三、和生命等量奇觀
法國有兩名工人在懸崖上陷入絕境,只留有一小塊僅容一人站的地方。其中一人痛苦地說:“我死無所憾,家里還有母親和妻兒。”另一位說:“好的。我讓給你。”然后,他松開手,落葉般輕輕飄向萬丈深淵。一般人都認為“讓”,是對死亡的無畏。他把生的機會讓給了別人,把死的選擇留給了自己。而我認為,這種人連生命都能讓,還有什么不能讓的呢?這種讓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向上”,而是極其高尚的,它已經達到了一種至高無上的層次――和生命等量奇觀。
簡評:
該考生在文章開頭也來一個“說文解字”,對“讓”字作了巧妙的解釋,然后從三個角度指出“讓”是一種智慧,一種美德,一種“和生命等量奇觀”的層次。全文反扣“爭”,頌揚“讓”;審題準確,立意深刻。
第二篇:中考作文點題的技巧(謝遠俊)
中考作文點題的方式有多種多樣,按表達方式的不同,大體可分三類。
通過抒情點題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安塞腰鼓》中,有這樣幾句話:“黃土高原上,爆出一場多么壯闊、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好一個安塞腰鼓!”、 “好一個安塞腰鼓!”、“好一個黃土高原!好一個安塞腰鼓!”、“好一個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通過這五個帶有“安塞腰的抒情句,不僅使文章層次清晰,而且逐漸把感情推向高潮。
通過描寫點題 蘇教版七年級上冊《驛路梨花》中,“我”和老余在深山中正愁沒處住宿時,意外的發現了梨花,“白色梨花開滿枝頭,多么美麗的一片梨樹林啊!”循著美麗的梨樹林我們找到了舒適的小屋……在香甜的酣睡中,“恍惚在那香氣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還看見一個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叢中歌唱……”第二天早上我們正在修葺小茅屋時,“突然梨樹叢中閃出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邊的約莫十四五歲,紅潤的臉上有兩道彎彎的修長的眉毛和一對晶瑩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經過 一番解釋以后,“我望著這群充滿朝氣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潔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一了一句詩:‘驛路梨花處處開。’”文章先寫自然界的梨花的美,再寫在自然界的梨花襯托下的哈尼小姑娘的美,最后由衷的發出“驛路梨花處處開”的贊嘆,使整篇文章始終洋溢著梨花的芳香,讓人真切的感受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
通過議論點題 蘇教版九年級上冊《論雷峰塔的倒掉》,文章以“聽說倒掉——希望倒掉——仍然希望倒掉——居然倒掉——終究倒掉”五個議論句,作為貫穿全文的一條思想感情的線索,揭示了一切鎮壓人民的反動勢力終究要垮臺的真理。
當然,在具體的寫作過程中,我們可以靈活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在行文中間點題。古人云:“亢節之處,妙在一點。”中考作文閱卷,由于時間緊、任務重,考生宜在文章內容流轉交匯之處,不失時機地點明題旨,回扣題意,才能大大加深閱卷者對作文“思路清晰”與“中心突出”的印象。
下面是一篇學生的習作,劃直線的四處點題,使文章扣題更緊、思路更清、主題更明。
例文:
受到鼓勵之后……
一句簡簡單單的鼓勵,有時會給人帶來無窮的力量。(點題,總起下文)
記得我小時候,成績很差,數學經常掛紅燈。有人老師說我腦子發育不全,天生的小孩。看到哥哥每逢放假都拿獎狀回家,而我只有那剌眼的“不及格”……
有一天,當老師的大伯來我家做客,而我很不懂事,專心地玩著我的拼盤。大伯看得好奇,便駐足于我身邊看我拼。一幅不大的拼盤,棋子像“沙場秋點兵”一樣一一被我點到,各就各位。我拼好后,拿給大伯看,大伯滿意地點了點頭,用手撫摸著我大大的腦袋瓜子說:“侄子,你很聰明嘛!好小子,很有前途,努力發現自己吧!”我似懂非懂地點著頭。啊,這是鼓勵嗎?我可從來都沒有嘗過這種味道呀!我心里樂開了花,頓時覺得自己好像聰明了起來。
(詳寫大伯的鼓勵,我受到鼓勵時的心理)
以后,每當我在學習上遇到難題,我都抱著這樣的想法:“連當老師的大伯都說我聰明,這題憑我的聰明才智一定可以做出來。”這樣,經過一場場“搏斗”,一道道題乖乖地投降了。我狀態越來越好,隨著一道一道的題目被我攻克,我積累一套一套的經驗,遇到難題的時候,我便使用自己總結的內容。數學成績也呈幾何級數遞增,原先三個字的“不及格”化作了雙字的“及格”,進而變為單字“優”。全家都為我的進步而高興,連哥哥也要向我取經呢!
(大伯的鼓勵,給了我力量,促使我進步)
上了初中,題目越來越難,靠一些小聰明就不能對付了,需要好好地努力學習了,而且高手也越來越多,每當我遇上難題,思慮堵塞的時候,眼前總浮現大伯夸獎鼓勵我的畫面:“你很聰明嘛!”這句話便會在我耳旁回蕩,我就會鼓足勇氣,再次向難題挑戰。我并不認為他們比我聰明,在難題中摸打滾爬一陣后,我終于發現了一條屬于我自己的解題思路,雖然現在其他幾門談不上好,但是數學我認為絕對是“頂呱呱”。就是其他幾門功課,我相信,我也一定能夠學好。
(大伯的鼓勵,給了我信心)
誰說笨鳥不能飛,我想,我真正開始起飛是從大伯那句鼓勵開始的。
這句簡簡單單的鼓勵,它也許會影響我的一生。 (結尾再次點題,呼應開頭,點明鼓勵的非凡意義)
第三篇:考場作文技巧(謝遠俊)
一、捕捉靈感和開頭的技巧
靈感往往呈跳躍性、短暫性和不穩定性。當靈感突發于考場時,如果不及時捕捉,靈感就會逍逝,以后再冥思苦想,一時半刻也難以記起,特別在考場特定的緊張氛圍中,越急就越打不開思路。因此,當靈感出現時,我們應立即捕捉,并速記備用。捕捉靈感不必用完整的語句,只要用極簡單的字詞或特別的符號將點滴靈感火速記下即可。準確捕捉靈感并向縱深開掘,就常常能化難為易,并迅速打開寫作思路。針對捕捉的靈感進行聯想選材,把映在頭腦中最能突出文章中心的材料迅速文字化、條理化,就能寫出高質量的考場作文。
一篇文章,給人第一印象就是開頭一段話。古人把文章開頭稱為“鳳頭”,就是說文章的開頭要漂亮,給人以先聲奪人之感。開頭好比樂曲定調,成功與否直接影響整個作品的得失。開頭應盡力寫得新穎些、別致些。請看2000年吉林省中考滿分作文《感受孤獨》的開頭:
我不喜歡雨季,但它還是來了。雨纏綿地下著,我躲在傘下,獨自品嘗著雨季的苦澀。
語言流暢,情景交融,意境深遠,耐人尋味,頗有神韻,而且巧妙而含蓄地點題,并為全文定好基調——多么生動精彩的開頭。
二、分段和寫好中間的技巧
分段的技巧說白了就是多分段。有的學生愛寫三段式文章,“穿鞋戴帽中間一大套(一大段)”,顯得拖沓、冗長,成績肯定受影響。中間部分要多分段:一件事一段,略寫的是一段,詳寫的內容再分為二三段,并用恰當的過渡詞、句、段進行啟承轉合,便會給人以脈絡分明之感,自己也便于在分段中調整思路。
另外,當你的文章以精練取勝而顯文字不足時,多分幾段可以增加篇幅。一般說來,考查一篇文章的總字數,是不考慮每段后面的空格的。因此,在不影響意思的完整表達時,多分段不失為明智之舉,例如,可將人物之間的對話用分段的方式來排布等。總而言之,多分段不僅可以彌補字數不足,還可以收到利于閱卷的奇妙效果,使閱卷老師很輕松地把握你文章的思想內容及結構。
被喻為“豬肚”的文章中間如何寫得浩蕩而精彩呢?其實,名篇佳作,絕非通篇精美,它們之所以出“名”稱“佳”,靠的也只是一個或幾個精彩的片斷。名家名篇尚且如此,初中生的中考作文又怎能企求在“考場”這樣特定環境里,用個把小時就雕琢得十分完美呢?
因此,寫好中間的技巧就是精心設計出一兩個精彩片斷來。這種片斷或濃墨重彩、精工細描,或飽含深情、抒發感慨,或畫龍點睛、提示哲理……這種文字看似短,但“磁力”大,它往往能像閃光的珍珠一樣博得閱卷老師的青睞。平時上課時老師津津樂道,我們自己感到文章寫得妙的不都往往是一些精彩片斷或細節嗎?那么,我們將片斷寫精彩不同樣會受到好評嗎?
三、控制字數和意外情況應變的技巧
考試作文有字數的限制,才能較客觀地反映出考生思維的能力和語言表達水平,從而使部分有明確的標準。控制不好字數,使作文字數不符合要求,不僅會被直接扣分,同時會給閱卷老師產生不良的第一印象,因而會大幅度地降低得分率。而且字數過少或過多,作文的內容、中心、結構、語言等勢必受到影響,評分時可能各項都會因此而降低,作文想得高分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所以,作文控制字數小看不得。
要控制好作文字數,構思時就必須把握住內容的要點,將這些要點加以分析比較,確定好行文詳略,對次要的材料略寫,對重要的材料詳寫。接著進一步具體考慮,根據字數要求,全文大體分幾段來寫,每一段大體安排寫多少字等。
作文一般要求“不少于600字”,初中生最頭痛的往往是字數太少達不到要求,下面幾個小技巧也許能使你的難題迎刃而解:
①增加細節描寫,這樣的處理往往還會增強文章的生動性和形象性。
②增加抒情和議論的成分,多寫抒情和議論的句子,還會使文章的中心思想得以充分的體現。
③增加所敘事情的數量,當寫一件事感到文字數量不足時,就可以根據作文要求考慮寫兩三件事。如果是議論文的話,可以增加論據,或從另一個角度深入一層論述論點。
④增加對照的成分,任何事物都有其相對或相反的事物存在,將某些對照的事情添寫進來,往往會使內容更充實、中心更突出
第四篇:2012中考語文作文備考:各文體分析
文章來源
http://zhongkao.tl100.com/201111/163863.shtml一、命題作文
中考命題作文包羅萬象,但是從總體來看,中考命題作文也有其設計、表達方面的規律:
第一、絕大多數文題涉及的內容充分貼近學生生活;第二、大題、寬題大大多于小題、窄題,便于考生自由選材;第三、記敘文題大大多于說明文、議論文題;第四、命題作文在使用數量上仍占主流地位。
了解這些規律,對于我們作好考前訓練,練好應考本領,有很重要的指導作用。
那么,在實際應試實踐中又有哪些規律需要遵循呢?下面介紹四個要點:
1.在審題上,要做到"瞻前顧后、一字不漏".
對于題目,應從頭至尾反復領會、研讀,不得忽略一處。要審讀的內容包括:
①文題的大、小、寬、窄、虛、實、顯、隱。
②文題中有沒有點示主題的字詞。
③文題中有沒有點示重點的語言標志。
④文題中的標點或其他符號及其含義。
⑤有沒有副標題,其作用是什么。
⑥各種寫作要求、限制。
⑦能否從題目以外的語言材料中品味出一點隱含信息。
在寫作中,要緊緊抓住審題得到的"信息",步步都要緊扣文題,緊扣要求。
要記住,不管命題作文的形式多么復雜,你的眼睛要永遠盯著它的題目。在熟悉的題目面前不要激動,不要以為它就是你做過的"原題";在生疏的題目面前不要緊張,不要以為你的心目中就沒有它的影子。
2.在取材立意上,要做到"大中取小,以小見大".
(1)要做到"大中取小",將其"具體化":
第一、將寬題變"窄".
所謂寬題,就是從內容上看,可以包含許多題材、許多素材的題目。由于它的"寬",似乎許多材料都可以用來寫作文,我們就必須選準材料,把作文的內容"濃縮"到一個點之上,使之變"窄",以便順利成文。
第二、將大題變"小".
所謂大題,其實也是一種寬題。從"意義"上看,有些題目的主題比較直露,比較追求一定的"意義".如文題"變了",從這個"變"字上看就是要求你在文中一定要點示出某種"意義".
對于這樣的題,我們可以用加"限制"的方法將其變"小".如"變了"這個題,我們可以在題目前加上限制性的語言,也可以在題目后面加上副標題。
(2)而要做到"小中見大"最為關鍵的就是要"選點生發",也就是說,要選好一個能夠讓你很好地展開記敘、很好地展開議論的"點",再從這個"點"上寫開去。
3.在構思上,要做到"或一點式伸展,或多點式鋪陳".
"或一點式伸展,或多點式鋪陳"這句話,可以說是中考作文構思的總策略。"一點式伸展"就是一篇文章內只將一個內容寫好、寫細、寫完整,"多點式鋪陳"就是在文章中多寫幾個內容,將它們有機地組合在一起。
以這兩種模式為基礎進行變化,設計好開頭、結尾,安排好不同表達方式的穿插,考場命題作文的框架便能夠設置得完整、規范。
4.在表達上,要做到:注重文體特征,表現個性特點。
注重文體特征,就是要充分準確地表現文體特點,而不要出現將"讀后感"寫成"讀后敘"、在"家鄉變了"中穿插一半篇幅的議論、將"自強的我"寫成自我介紹等模糊文體色彩的錯誤。
表現個性特點,就是要表現考生運用語言文字的技能技巧;就是要認真遣詞造句,穩妥布局謀篇,從語氣、結構、主題方面盡量表現出自己的實際水平,甚至期望超水平發揮,力爭做到"常中出新"、"平中有奇".
二、半命題作文
半命題作文向前走半步,就是命題作文。這半步是考生自己走出的,所以半命題作文的應試技巧,主要表現在將半命題作文變為命題作文的"補題"技巧。把題目"補"好之后,就是適合于自己寫作的命題作文了。
半命題作文的補題,有四種表現形式:
1.點示范圍式補題
這種形式的補題所形成的一個完整命題,既不能表現題材,也不能表現主題。它只是一個標準的寬泛的點示寫作取材范圍的文題。
2.突現材料式補題
這種形式的補題突現了作者最為熟悉的題材,它表示作者沒有取材的困難,全篇文章將用作者選定的材料來表現一定的主題。
3.立意角度式補題
此種形式的補題將文章的立意方向作了確定,作者必須選出一定的材料來表現這種立意。
4.綜合因素式補題
這種形式的補題最為自由,因為它既能為作者確定題材,又能為作者突現立意方向。
當然,以上四式不是絕對分開的。總之一句話:要想方設法、揚長避短,把一個半命題作文變成就像是自己命的題一樣。
在考場上將半命題填充為完全命題,要掌握以下要領:
1.要認真讀題。要看題中有沒有舉例性提示、語言說明性提示以及限制性的要求,如果有,有的則要進行理解,有的可視作參考,有的則要遵從。
2.對填充后的題目要從語意、語法、語感的角度進行檢查,做到簡潔、明確、生動、通順。盡量避免很長的題目、表意不明的題目和填充后配搭有誤的題目。題目填好后要回過頭來與要求對照。
三、文字材料作文
從全國的中考來看,材料作文題的數量不小,它們共同顯現出這樣的規律:
1.材料作文覆蓋了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這些所有可考的文體。
2.材料作文覆蓋了命題、半命題、自由命題這些所有的命題形式。
3.材料作文覆蓋了改寫、續寫、擴寫、修改等種種寫作形式。
4.材料作文覆蓋了大小作文的組合類型。
由此可見其在考場作文中的重要性。
考場材料作文應試,應重點"念"好這樣一個"三字經"
1.讀
讀材料的要求是"細"、"全".一個題目從頭到尾都要讀到,每一個字都要讀到,不要用掃讀的方法去讀題。
2.析
慢讀材料之后便要析讀材料,這個過程需要認真地咀嚼、品味、聯想、提煉。
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關鍵性一環,所以可運用如下的讀法:
①發現法。主要用于意義顯豁、中心明確的材料。發現的目標,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題中關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關于中心的提示。發現了這些內容,就找到了立意的突破口。
②設想法。主要用于有頭無尾或有尾無頭的材料,如續寫的材料。設想的內容,或是與材料合理銜接的情節,或是與材料合理銜接的論述。設想的過程就是思維的發散,所以要注意發散的合理性。
③歸納法。主要用于意義明晰,但既無中心句,也無提示句的一則或多則材料,歸納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處。
④提煉法。主要用于含義對立的對照型材料。從正反對比中、矛盾對立中、正誤相對中提煉出材料所要表達的意圖,以作立意的依據。
⑤擷取法。主要用于原料型的材料,從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擷取文題所需要的部分內容,并據此清理寫作的線索。
⑥揣摩法。主要用于喻義型、寓意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復體味、比較之中品評出材料的喻義、哲理、觀點等,然后據此形成自己的觀點。
3.防
就是防失誤。讀題讀材析材之后,便可以按題寫作或自擬題寫作了。但由于材料作文的特殊性,在讀材料、析材料方面的失誤可能要比命題作文、半命題作文要大一些,因此在寫作前和寫作中的各個環節都要嚴防失誤,要特別防止如下六個方面的失誤:
①擴寫后的記敘文原貌依舊,手法單調,敘事枯燥,僅僅只是增加了若干字節而已。
②改寫后的記敘文或由于套用而與原文的意思風馬牛不相及,或添加的細節違背生活常理。
③議論文在引述材料之后就拋開材料"另起爐灶",材料沒有得到利用或運用。
④由于重視了材料而淡漠了文題中的關鍵詞,結果寫出來的文章偏離了所要求表達的中心。
⑤由于對材料的理解不深而提煉不出精粹的要點,文章立意過偏、過淺。
⑥文體有誤、格式有誤、修改有誤。
其他如泛泛而談、結構雜亂、錯字病句等一般作文過程中的失誤,也應該防止。(文章來源
http://zhongkao.tl100.com/201111/16386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