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概念”重“消化”
同學們在學習地理時,要重視概念的學習,要對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夾生飯。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斷、推理問題才能正確無誤。要把那些特別容易混淆的概念羅列出來,一一對比其差異。諸如:天體、天球;日冕、日珥;近日點、遠日點;角速度、線速度;時區、區時;短波輻射、長波輻射;氣旋、氣團;天氣、氣候;寒潮、寒流;礦物、礦產、礦床;巖溶、熔巖;生態系統、生態平衡、生物群落;地質作用、地質構造;國土、領土等等。當然,概念學習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
抓“原理”重“理解”
同學們應從基礎知識抓起,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過“地理原理”關。如:地球表面熱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帶的產生和劃分的依據;海陸熱力差異形成的季風與季風氣候;氣溫與氣壓的關系;海拔與氣溫、氣壓的關系;空氣的水平運動與垂直運動的成因;水循環的動力及其過程;內力作用與外力作用的發生及其變化機制;生態平衡的條件;光、熱、水、土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影響工業布局的因素;人類與環境的對立統一等等。掌握了這些原理、法則和規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說服力。
抓“綜合”重“聯系”
綜合性即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統一性,就是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內在聯系及其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例如:為什么亞馬孫河流域成為世界最大的熱帶雨林?這不僅僅是緯度決定的,與大氣環流、地形結構、洋流影響也有密切關系。西歐為什么成為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影響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綜合性分析問題上,同學們要做如下努力:有計劃地做一批綜合性典型訓練題,學習從自然因素到經濟因素全面考慮問題的方法。關于這一點,同學們要多注意老師講解的典型例題分析,將其積累起來,轉化為自己的知識。
抓“共性”重“個性”
地理環境既有共性,更具個性。因此在學習過程中要重視事物共性的總結和個性的分析。如陸地上的自然帶,從赤道向兩極,大致可分為熱帶雨林帶、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溫帶草原帶、溫帶森林帶、苔原帶和冰原帶。這是共性。但實際分布中,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又具有緯度地帶性、經度地帶性、垂直地帶性及非地帶性。這就是個性。具體實際情況中可能個性更具特點。
專題集錦目錄
一、等值線專題
二、地理計算專題
三、河流專題:
四、地下水專題
五、太陽高度
六、影響地理事物(現象)的各種因素
七、問題地理專題
八、地質地形小專題:
九、干旱小專題:
十、氣候與自然帶小專題
十一、農業小專題
十二、工業小專題
十三、能源小專題:
十四、交通小專題
十五、我國重要的地理界線:
十六、地理各要素之間的聯系專題
十七、問答題專題
高考地理專題復習要點集錦
一、等值線專題
(一)、等高線地形圖小專題
(二)、等溫線專題
1月:北半球陸地上的等溫線向南彎曲,海洋上的等溫線向北彎曲;南半球陸地上的等溫線向南彎曲,海洋上的等溫線向北彎曲。
7月:北半球陸地上的等溫線向北彎曲,海洋上的等溫線向南彎曲;南半球陸地上的等溫線向北彎曲,海洋上的等溫線向南彎曲。
(三)、等潛水位線專題
(四)、其它等值線專題
一天中氣溫隨時間的連續變化,稱氣溫的日變化。在一天中空氣溫度有一個最高值和一個最低值,兩者之差為氣溫日較差。通常最高溫度出現在14~15時,最低溫度出現在日出前后。由于季節和天氣的影響,出現時間可能提前也可能落后。比如,夏季最高溫度大多出現在14~15時;冬季則在13~14時。由于緯度不同日出時間也不同,最低溫度出現時間隨緯度的不同也會產生差異。氣溫日較差小于地表面土溫日較差,并且氣溫日較差離地面越遠則越小,最高、最低氣溫出現時間也越滯后。
在農業生產上有時需要較大的氣溫日較差,這樣有利于作物獲得高產。因為,日較差大就意味著,白天溫度較高,而夜間溫度較低,這樣白天葉片光合作用強,制造碳水化合物較多,而夜間呼吸消耗少,積累較多,作物產量高,品質好。
氣溫的年變化和日變化一樣,在一年中月平均氣溫有一個最高值和一個最低值。就北半球來說,中、高緯度內陸地區月平均最高溫度在7月份出現,月平均最低溫度在1月份出現。海洋上的氣溫以8月為最高,2月為最低。一年中月平均氣溫的最高值與最低值之差,稱為氣溫年較差。
影響氣溫年較差的因素有:
此外,地形及天氣等對氣溫年較差的影響與對氣溫日較差的影響相同。
(a)緯度變化:由低緯度向中、高緯度遞增。原因是低緯度太陽輻射季節變化小,中緯度變化大;低緯度晝夜長短季節變化小;中、高緯度晝夜長短季節變化大。
(b)經度變化:由沿海向內陸遞增。原因是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
(我國是由南向北遞增;由東向西遞增)
2、等降水量線
3、等鹽度線
從南北半球的副熱帶海區向分別向兩側的低緯度和高緯度遞減。
4、等地租線
由城市中心和交通干線向四周遞減,原因是由于地租受通達度和距離市中心距離遠近不同的影響。一般城市中心地價最高,在交通十字路口形成地租的次高中心。
5、等壓線
(2)判斷水平方向上、垂直方向上的氣壓高低:
水平方向上:高壓區為下沉氣流,天氣晴朗;低壓區為上升氣流,多陰雨天氣。
垂直方向上:近地面氣壓高,高空氣壓低;地勢高氣壓低,地勢低氣壓高。
(3)判斷高壓脊(線)和低壓槽(線):
高壓脊(線):等壓線中彎曲最大處,其數值由高指向低處為高壓脊(類同于等高線圖中的山脊)。
低壓槽(線):等壓線中彎曲最大處,其數值由低指向高處為低壓槽(類同于等高線圖中的山谷)。
(4)判斷鞍部:鞍部國兩個高壓和兩個低壓的交匯處,其氣壓值比高壓中心低,比低壓中心高。
(5)判斷風向和風力大小
北半球近地面氣壓場中風向是由高壓指向低壓并向右斜穿等壓線;南半球近地面氣壓場中風向是由高壓指向低壓并向左斜穿等壓線。
在高空中,風向與等壓線平行。
6、等震線:
二、地理計算專題
三、河流專題:
地勢決定河流的流向,由高處向低處流。結合地圖方向可確定河流的具體流向。
地形類型、地勢落差、坡度決定河流流速、支流發育情況。地勢陡峭的山區,一般河流流速大、水流急,有豐富的水能資源。平原地區,一般河網密布,流速平緩,水量豐富的河段有利于航運。
山脈往往是相鄰兩大流域之間的分水嶺。在等高線地形圖上,根據山脊線可確定河流流域的范圍。
多雨型氣候區:河流以雨水補給為主,流量隨雨量的變化而變化。降水季節變化大的地區,河流有明顯的汛期和枯水期,降水量最多的季節出現汛期,有時易出現洪澇災害。
干旱型氣候區:河流以冰雪融水補給為主,流量隨氣溫的變化而變化。氣溫最高的夏季,流量最大,出現汛期。
氣溫較低地區:冬季氣溫低于0℃以下,河流出現結冰期。冬季寒冷而漫長的地區,河流冰期較長。
氣溫較高地區:冬季氣溫高于0℃以上,河流沒有結冰期。
四、地下水專題
類型 | 位置 | 流向 | 補給 | 分布 | 深度和水質 |
潛水 (重力水) | 地表以下第一個隔水層以上 | 從高處流向低處 | 雨水和地表水 | 分布區與補給區一致 | 埋藏淺,易開采,易污染 |
承壓水 (自流水) | 上下兩個隔水層之間 | 從壓力大處流向壓力小處 | 潛水 | 分布區與補給區不一致 | 埋藏深,水質好,流量穩定 |
②河湖水補給。河湖水位高于潛水面時,河湖水補給兩岸潛水。反之,潛水補給河湖水。黃河下游只有河水補給地下水。
③凝結水:在干旱地區,大氣降水很少,主要是大氣中水汽直接凝結滲入地下。
④原生水:主要與巖漿活動有關,數量很少。
4.潛水面的形狀及其表示方法
潛水面通常是一個起伏的曲面,一般傾向于鄰近的低洼地區,即潛水的排泄區,如沖溝、河谷等。它的起伏與地貌大體一致,但比地貌的起伏要小些。山區潛水面的坡度較大,可達百分之幾。潛水面的形狀可以用潛水剖面圖和潛水等水位線圖來表示。前者是在地質剖面圖上,將已知各點的潛水位聯接起來而成,它可以反映出潛水面形狀與地貌、隔水底板及含水層巖性的關系等。所謂潛水等水位線圖就是潛水面的等高線圖。它是根據潛水面上各點的水位標高繪制成的,一般繪制在地形圖上。繪制的方法與繪制地形等高線的方法類似。
(一)等太陽高度線圖的判讀
等太陽高度線圖可以看做是以太陽直射點為中心的俯視圖,判讀時需掌握以下方法,有助于正確解答問題:
1.圖的中心為太陽直射點,太陽高度以該點為中心向四周逐漸降低;通過該點的經線即太陽直射的經線,地方時是12點;通過該點的緯線即為太陽直射的緯線,其正午太陽高度為90度。正午太陽高度的分布規律從太陽直射的緯線向南北逐漸降低。根據太陽直射緯線推斷直射點所在的半球及季節,并判斷與之相關的地理現象。注意區別太陽高度和正午太陽高度分布規律的不同。
2.在太陽直射的經線上,太陽高度相差多少度,緯度就相差多少度,據此可計算該經線上某一點的緯度數值;如果太陽直射赤道,則赤道上太陽高度相差多少度,經度就相差多少度;如果太陽直射點不在赤道,則太陽高度相差多少度,經度的差值一定大于太陽高度的差值,以此推算該緯線上某一點的經度和地方時。
3.如果圖中標注了太陽高度的數值,則視具體數值而判斷:一是最外側的大圓圈為0°等太陽高度線,即為晨昏線,一般是太陽直射經線以東最大的半圓為昏線,以西最大的半圓為晨線;二是圖中最大的圓圈不是0°等太陽高度線,因此,也就不是晨昏線。如果沒有標注太陽高度的數值,在圖中最外側的大圓圈上太陽高度為0°,即晨昏線。
4.由于太陽直射經線上太陽高度南北跨度為180度,當太陽直射赤道時,此經線最北點為北極,最南點為南極;太陽直射北半球時,北極點在最北點以南,圖上沒有南極點;太陽直射南半球時,相反。
(二)日影的朝向和長短變化
1、正午日影朝向和長短變化
正午日影的朝向取決于太陽直射點的位置。由于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周年往返移動,正午日影朝向不僅隨空間,而且隨時間變化而變化。
在北回歸線以北地區,正午日影始終朝北。北半球夏至日,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最大,正午日影最短。北半球冬至日,太陽直射在南回歸線上,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最小,日影最長。在南回歸線以南地區,正午的日影始終朝南。北半球冬至日,南回歸線以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最大,正午日影最短。北半球夏至日,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最小,日影最長。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一年有兩次太陽直射(回歸線上只有一次),日影最短(日影與物體本身重合)。
2、日出、日落時日影朝向
在北半球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太陽從正東面升起,正西面落下。因此日出時日影朝西,日落時日影朝東。北半球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晝長于夜,全球各地(極晝區域除外)太陽從東北方升起,西北方落下。日出時日影朝向西南,日落時日影朝向東南。從春分日至夏至日,隨著太陽直射點北移,太陽升起和落下方向也逐漸北移;從夏至日至秋分日,太陽直射點南移,太陽的升落方向也逐漸向南移。
北半球冬半年,太陽直射在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晝短于夜,南半球反之。全球各地(極晝區域除外)太陽從東南方升起,西南方落下,因而日出時日影朝向西北,日落時日影朝向東北。從秋分日至冬至日,隨著太陽直射點南移、太陽的升落方向也逐漸南移;從冬至日至第二年的春分日,太陽直射點北移,太陽的升落方向也逐漸北移。
由此可見,太陽的升落方向(日影的朝向與升落方向相反)不僅隨空間,而且隨時問的變化而變化。從赤道開始,隨著緯度的升高,太陽的升落在南北方向上的變化幅度也逐漸增大。
(三)其它知識點:
1、極點:在極點上看太陽,太陽在地平圈以上作圓周運動,表現為不升不落。這是因為一天中極點離太陽的距離都相等的緣故。
(1)極點上,一年中在極晝期太陽高度在0o到23.5o間變化。
(2)極點上所見的太陽高度與太陽直射緯度度數相等。如:若太陽直射21°N,則北極點上看到的太陽高度為21°;反之,北極點上看到的太陽高度為21°,則可知道太陽直射21°N。
2、赤道:赤道上因全年晝夜等長,所以總是6點日出18點日落,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在90°和66.5°間變化。
3、極晝出現的最低緯度的地點。太陽高度日變化特點是0點日出,24點日落這些地點中最大的正午太陽高度為47°,其緯度與該日太陽直射緯度互余。
4、處于極晝期的地點(除該日極晝的地點)。處于極晝期的地點太陽高度日變化特點是一天中太陽都在地平線以上,非極點地區表現為斜升斜落,一天中最小的太陽高度大于0°,其大小等于當地緯度與極晝最低緯度大小之差;這些地點中最大的正午太陽高度小于47°(非極圈)
六、影響地理事物(現象)的各種因素
(1)、位置:包括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① 緯度對氣溫的影響:全球氣溫由低緯向高緯遞減。如熱、溫、寒等五帶的劃分。② 海陸分布對氣溫的影響:由于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受海洋影響大的地區,氣溫變化緩和;受陸地影響大的地區相反。如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溫和,而溫帶大陸性氣候夏季炎熱冬季寒冷。
(2)、大氣:包括鋒面活動和天氣狀況: ① 鋒面活動:主要指冷(暖)鋒過境前、過境時、過境后對氣溫的影響。如冷鋒過境前,受暖氣團控制,氣溫較高;冷鋒過境時大風降溫;冷鋒過境后,受冷氣團控制,氣溫較低。暖鋒相反。② 天氣狀況:白天多云,由于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作用強,氣溫往往比晴天低;夜晚多云,由于大氣的保溫作用好,往往比晴朗的夜晚溫暖;多云時,往往晝夜溫差小,晴天時相反。
(3)、地形:因對流層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降低(-0.6℃/100米),因此同一熱量帶內,地勢越高,氣溫越低。另外,高大地形往往對冷空氣起屏障作用,因此山間盆地、河谷氣溫往往偏高。山地同一高度,陽坡比陰坡氣溫略高
(4)、洋流:暖流能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5)、植被:主要指植被覆蓋率。植被覆蓋率高的地區,因其對太陽輻射的屏蔽作用和對蒸發量的影響,氣溫變化小于裸地。
(6)、水文:湖區、庫區、沼澤、濕地等由于熱容量大,對太陽的反射率低,故溫差小。
(7)、人類活動:城市的熱島效應,大氣的溫室效應,人類營林與毀林、興修水庫與圍湖造田等活動對氣溫都有很大影響。
(1)、位置:主要是海陸位置對降水的影響,通常大陸內部干旱少雨。
(2)、大氣:主要包括大氣環流、鋒面、氣旋(反氣旋)等因素對降水的影響。① 大氣環流包括三圈環流和季風環流。三圈環流中形成了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其中低壓帶控制地區降水較多,高壓相反;西風帶內西岸降水多于東岸,信風帶內東岸降水多于西岸。季風環流中,夏季風降水多于冬季風。② 鋒面:冷、暖鋒、準靜止鋒過境時都易產生降水。③ 氣旋對應的是低壓,氣流上升多陰雨;反氣旋對應高壓,氣流下沉多晴天。
(3)、地形: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高大地形也會阻止水汽的進入,如新疆氣候干燥的原因除了深居內陸以外,還由于周圍高大山脈對水汽的阻擋。
(4)、洋流:暖流流經對沿岸氣候有增溫增濕的作用;寒流流經對沿岸氣候有降溫減濕的作用。例如,澳大利亞的荒漠一直延伸到大陸西岸的廣大地區,除副高控制外,還受信風和西澳大利亞寒流的影響;再如,英國和挪威的海港終年不凍就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的作用。
(5)、植被和水文狀況:植被覆蓋率高的地區以及湖沼、水庫周圍,空氣的濕度較大,相對降水較多。
(6)、人類活動:城市濕島效應是城市多上升氣流易成云致雨;雨島效應是城市塵埃多,凝結核多,霧和低云比效區多。
(1)、海拔高度:氣壓隨高度增加而降低
(2)、海陸分布:因海陸存在熱力性質差異,所以海陸間氣溫與氣壓隨季節發生變化。北半球夏季,陸地上形成低壓,海洋上形成高壓;冬季相反。
(3)、氣溫:同一水平面上,氣溫高則氣壓低,反之氣溫低則氣壓高。
(4)、空氣垂直運動:上升氣流處往往氣壓比同一水平面略低;下沉氣流處相反。
(1)、氣候:不同緯度位置的氣候狀況不同,則蒸發量與降水量不同。全球的海水鹽度分布規律為——由副熱帶海區分別向南北兩側高低緯度遞減。
(2)、洋流:同一緯度,有暖流流經時則鹽度偏高,有寒流流經時則鹽度偏低。
(3)、河流:同一緯度,沿岸有淡水河流注入時,海水鹽度偏低;同一河流不同季節對沿岸海水鹽度的影響也不一樣,雨季河流流量大,海水鹽度偏低;旱季相反。
(4)、距海遠近:同一緯度,距海岸近的海水鹽度偏低,距海岸較遠的海水鹽度偏高。
(5)結冰或融冰:高緯海區結冰時鹽度偏高,融冰時鹽度偏低。
(6)、海區封閉性:海區較封閉,與外海海水交流少,鹽度走極端。
(1)、太陽高度角或緯度:太陽高度角越大,穿越大氣的路徑就越短,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越小,則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越強;太陽高度角越大,等量太陽輻射散布的面積越小,太陽輻射越強。例如,中午的太陽輻射強度比早晚的強。
(2)、海拔高度:海拔越高空氣越稀薄,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越小,則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越強。例如,青藏高原是我國太陽輻射最強的地區。
(3)、天氣狀況:晴天云少,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小,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強。例如四川盆地多云霧陰雨天氣,太陽輻射消弱強,太陽輻射成為我國最低值區。
(4)、大氣透明度:大氣透明度高則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小,使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強。
(5)、白晝時間的長短。
(6)、大氣污染的程度:污染重,則對太陽輻射消弱強,到達地面太陽輻射少。
(1)、緯度:不同緯度得到的太陽輻射不同,則溫度不同。全球海水溫度分布規律:由低緯度海區向高緯度海區遞減。
(2)、洋流:同緯度海區,暖流流經海水溫度較高,寒流流經海水溫度較低。
(3)、季節:夏季海水溫度高,冬季海水溫度低。
(4)、深度:表層海水隨深度的增加而顯著遞減,1000米以內變化較明顯,1000米——2000米變化較小,2000米以常年保持低溫狀態。
(1)、深度:沿海大陸架海域,水深一般不超過200米,陽光充足,生物光合作用強;氧氣充足,為海洋生物提供好的生存環境。因此漁業資源豐富。
(2)、溫度帶:溫帶海區水溫適宜,季節變化顯著,冬季表層海水和底部海水發生交換時,上泛的底部海水含有豐富的營養鹽類,因此漁業資源豐富。
(3)、洋流:寒暖流交匯處或上升補償流處,海水上泛帶來大量的營養鹽類,漁業資源豐富。如世界四大漁場的形成。
(4)、河流:河流入海時從陸上帶來大量營養鹽類,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為魚類提供餌料。例如我國舟山漁場的形成就得益于長江。
(1)、雨水:我國及世界上大多數河流主要靠雨水補給,補給量大小及季節變化因各地氣候類型而異。
(2)、冰雪融水:分為季節性積雪融水、高山永久積雪和冰川融水。① 季節性積雪融水:主要指溫帶、寒帶地區冬季的積雪在春季融化后帶來的流量。如我國東北地區河流的“春汛”現象。② 高山永久積雪和冰川融水:主要指內陸地區由于氣候干燥,河流主要靠高山永久積雪和冰川融水補給,河流流量隨氣溫變化。
(3)、地下水:地下水與河流是互補關系。洪水期,河流補給地下水;枯水期,地下水補給河流。
(4)、湖泊(水庫):與河流也是互補關系。有削減河流洪峰、補充枯水期水量的作用。
(5)、植被:植被具有涵養水源,調節水量的作用。特別是河流源頭和上游山區的水源林。
(6)、人類活動:河流沿岸的工農業生產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都會影響到下游的流量。
地形平坦;泥質沙灘;降水量少,蒸發量大(或氣候干燥多晴朗天氣,或地處背風坡)
(1). 溫度。雪線高度與氣溫成正相關。全球雪線高度分布的總趨勢是兩極最低,向低緯度逐漸升高。同一山體,一般陽坡,日照強,氣溫高,雪線高于陰坡。
(2). 降水量。雪線高度與降水量成反相關。同一山體,一般迎風坡雪線低于背風坡雪線;海洋性冰川雪線低于大陸性冰川。
(3). 地表起伏影響。平坦的緩坡,積雪易遭風吹蝕,而使雪線抬高;陡峻的山坡,往往發生雪崩,而使雪線下降。
鐵路:促進沿線經濟發展;促進區域間交流和聯系(民族團結、祖國統一);線路長,經濟效益高;新修線路短,成本低;穩定客貨源(人口城市集中、工農業發達);自然條件好,施工難度低(地形平坦)
港口:陸上→筑港條件(地形平坦); 腹地條件(穩定客貨源) 水域→停泊條件(水深,等深線密集,較封閉海灣);航運條件
(1). 山地所在緯度越低,相對高度越大,垂直帶譜越復雜,反之越簡單。
(2). 山地垂直自然帶的基帶(起始帶)與當地水平分布的自然帶一致,如赤道附近的最高山嶺,從山麓到山頂的自然帶分異與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相類似。
(3). 同一山體相同自然帶陽坡分布的高度高于陰坡。
(4)同一山體雪線分布的海拔一般陽坡高于陰坡,迎風坡低于背風坡
七、問題地理專題
①坡面開墾→水土流失(影響因素:坡度、植被覆蓋率、降水強度、坡面巖性);②干旱、半干旱地區過墾、過牧、樵采→荒漠化(降水較少,生態脆弱);③沼澤地開發→破壞濕地→氣候惡化(干旱)④圍湖造田→湖泊面積縮小→調節河流功能減弱→氣候干旱、洪澇多發;⑤蒸發量大的地區不合理灌溉(漫灌)→次生鹽堿化(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鹽運動);⑥過度引水灌溉→河流中下游和河口水文生態問題(河流水量減少,河流下游斷流、河口三角洲萎縮,海岸線后退);內陸河湖水文生態問題(河流流量減少,湖泊萎縮甚至消失,河湖鹽度升高,河湖區生態環境惡化);⑦農藥化肥→土壤板結、酸化、污染水源
①廢氣:礦物燃料燃燒 →CO2→溫室效應,全球氣候變暖;礦物燃料燃燒 → SO2、NOx→酸雨;冰箱和空調大量使用致冷劑 →氯氟烴→破壞臭氧層 ②廢水:污染水源、土壤、核電站排放大量熱水 ③廢渣:占用土地、污染水源和土壤、放射性污染
①地下水開采過量→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區→地面下陷、沿海海水倒灌水質變壞②水庫:淹沒農田城鎮、文物景觀;后靠移民導致環境人口容量不足→水土流失;下游礦物質減少→耕地肥力下降、漁業受影響;河口三角洲后退,海岸線后退(泥沙堆積減少、海浪侵蝕);地下水位上升→土壤鹽堿化;某些物種消失→生態破壞;水庫地震。 ③道路建設(鐵路、公路):破壞植被→水土流失、荒漠化;阻斷野生動物遷徙路線;環境污染 ④開礦:植被破壞→水土流失、荒漠化;地下水和土壤污染;海洋石油污染
環境污染;對動植物資源的破壞;對背景環境的破壞;對文物古跡的破壞;對正常社會秩序的沖擊
(1)、水土流失問題 ①我國典型地區:黃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區、云貴高原、東北地區;② 產生的原因:自然原因:a季風氣候降水集中,多暴雨;b地表植被稀少;c黃土土質疏松;人為原因:a植被的破壞;b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輪荒);c開礦。③治理的措施:a壓縮農業用地,擴大林、草種植面積;b植樹造林;c小流域綜合治理;d增施有機肥,培育綠肥,秸桿還田; ④治理的意義:有利于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有利于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建立良性生態系統;建立生態農業模式,有利于促進生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2)、荒漠化問題 ①我國典型的地區:西北地區(新疆、青海、內蒙等地)②產生的原因:自然原因:a處于內陸地區,降水少;b全球變暖,蒸發旺盛;c鼠害、蝗害。人為原因:a過度放牧、過度樵采、過度開墾;b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c交通線等工程建設保護不當。③治理措施:制定草場保護的法律、法規,加強管理;控制載畜量;營造“三北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還牧;建設人工草場;推廣輪牧;禁止采伐發菜等
④治理意義:有利于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有利于保護土地資源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有利于促進生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4)、土壤鹽堿化 ①我國典型地區:黃淮海平原、寧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②華北平原鹽堿化原因:自然原因:a地形低洼;b春秋季節干旱,蒸發量旺盛 c土壤中鹽分向地表積聚 ;人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只灌不排、大水漫灌) ③治理措施:①引淡淋鹽;②井排井灌;③生物措施;農田覆蓋;④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⑤采取噴灌、滴灌技術等
(5)、地面下沉、沿海地區鹽漬化 ①我國典型地區:北方廣大地區和南方城市 ②產生的原因:過度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區,地面沉降,沿海海水倒灌入侵,土壤鹽漬化,水質惡化。 ③治理措施:a控制抽取地下水;b實行雨季回灌;c跨流域調水
(6)、赤潮 ①產生的原因:自然原因——春夏溫暖李節,風和日麗;洋流緩慢,水溫較高;封閉海灣。(這是赤潮發生的外因);人為原因——沿岸地區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工業廢水、農業生產中的廢水都含有大量的有機物、重金屬、無機鹽;生活污水未經處理流入江河、湖泊,匯入大海,海洋開發程度高和養殖業規模的擴大,嚴重的污染了養殖水域。使近海水體中氮和磷的含量過剩,造成海水富營養化,(這是赤潮發生的根本原因) ②易發生赤潮的區域:珠江口、渤海、杭州灣、長江口、南海的海口灣等。 ③易發生赤潮的時間:赤潮易發生的時間段為5—10月。 ④帶來危害:a 海水富營養化,浮游植物繁盛,使魚類窒息、中毒死亡,b 危害人體健康, c 影響海洋旅游業。
(7)、咸潮 ①咸潮多發生在沿海(或河口)地區,以冬季最為嚴重 ②咸潮的形成原因:自然原因: (氣候) a冬季降水少,氣候干旱,河流正處枯水期,流量較小;b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地形)c地勢地平,河汊縱橫;(天文)d朔望月天文大潮加劇了咸潮。人為原因:a人類生產、生活用水增多;b下游無序采沙,使河床降低等。 ③咸潮發生時可能對當地的自然環境及人類活動帶來危害::a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b對企業生產造成威脅,生產設備容易氧化、腐蝕,鍋爐容易積垢;c造成地下水和土壤內的鹽度升高,危害到當地的植物生存。 ④從長遠看,防治咸潮可采取的措施:a加強監測,建立預警機制;b采取調水以淡壓咸;c對河流水資源及河道泥沙等加強統一調度、統一管理;d節約用水
(8)、溫室效應問題:
②極地增溫強烈,部分極冰融化
②森林被子大量砍伐,植物吸收的CO2減少,使大氣中CO2的含量增多
(9)、酸雨(酸雨、酸霧、酸雪)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工業迅猛發展,由于現代工業起步較晚及追求經濟效益的片面性,再加上治污經驗不足等原因,環境污染嚴重;西方國家利用科技優勢,在投資的同時,也把污染轉嫁到我國)
①減少礦物燃料的消費量
(10)、臭氧層空洞
使到達地面的太陽紫外線輻射增強:一方面直接危害人體健康,另一方面對生態環境和農林牧漁造成破壞
⒍措施:減少并逐漸禁止氯氟烴等消耗臭氧層的物質的排放,積極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統。
(11)、海洋沙漠化效應
人類以各種方式向海洋中排放大量石油,并使海洋表面漂浮一層很厚的油層所產生的。該油層可以強烈吸收太陽輻射,使自己本身強烈增溫,抑制氧氣的溶解和海水的蒸發,阻止上下層海水之間熱量的交換,導致了海洋上的油層表面象沙漠一樣炎熱而干燥,人們把這種現象稱為海洋沙漠化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