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2015高考高中地理復習專題分類集錦
高中地理復習專題分類集錦                                                                                                 高中地理是文科中偏理的學科,它兼有人文學科和自然學科的性質,要求同學們既要有較強的文字分析整合能力,又要具備較強的數字處理能力。因此,不少高中生在學習地理時感到十分困惑,甚至頭疼。好的方法是成功的基礎,只有“會學”才能“學會”。同學們要想學好高中地理,一定要注重“四抓”。

  抓“概念”重“消化”
  同學們在學習地理時,要重視概念的學習,要對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夾生飯。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斷、推理問題才能正確無誤。要把那些特別容易混淆的概念羅列出來,一一對比其差異。諸如:天體、天球;日冕、日珥;近日點、遠日點;角速度、線速度;時區、區時;短波輻射、長波輻射;氣旋、氣團;天氣、氣候;寒潮、寒流;礦物、礦產、礦床;巖溶、熔巖;生態系統、生態平衡、生物群落;地質作用、地質構造;國土、領土等等。當然,概念學習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
  抓“原理”重“理解”
  同學們應從基礎知識抓起,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過“地理原理”關。如:地球表面熱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帶的產生和劃分的依據;海陸熱力差異形成的季風與季風氣候;氣溫與氣壓的關系;海拔與氣溫、氣壓的關系;空氣的水平運動與垂直運動的成因;水循環的動力及其過程;內力作用與外力作用的發生及其變化機制;生態平衡的條件;光、熱、水、土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影響工業布局的因素;人類與環境的對立統一等等。掌握了這些原理、法則和規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說服力。
  抓“綜合”重“聯系”
  綜合性即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統一性,就是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內在聯系及其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例如:為什么亞馬孫河流域成為世界最大的熱帶雨林?這不僅僅是緯度決定的,與大氣環流、地形結構、洋流影響也有密切關系。西歐為什么成為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影響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綜合性分析問題上,同學們要做如下努力:有計劃地做一批綜合性典型訓練題,學習從自然因素到經濟因素全面考慮問題的方法。關于這一點,同學們要多注意老師講解的典型例題分析,將其積累起來,轉化為自己的知識。
  抓“共性”重“個性”
  地理環境既有共性,更具個性。因此在學習過程中要重視事物共性的總結和個性的分析。如陸地上的自然帶,從赤道向兩極,大致可分為熱帶雨林帶、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溫帶草原帶、溫帶森林帶、苔原帶和冰原帶。這是共性。但實際分布中,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又具有緯度地帶性、經度地帶性、垂直地帶性及非地帶性。這就是個性。具體實際情況中可能個性更具特點。
專題集錦目錄

一、等值線專題 2
二、地理計算專題 8
三、河流專題: 9
四、地下水專題 10
五、太陽高度 11
六、影響地理事物(現象)的各種因素 13
七、問題地理專題 16
八、地質地形小專題: 22
九、干旱小專題: 22
十、氣候與自然帶小專題 23
十一、農業小專題 25
十二、工業小專題 30
十三、能源小專題: 31
十四、交通小專題 31
十五、我國重要的地理界線: 33
十六、地理各要素之間的聯系專題 34
十七、問答題專題 37


高考地理專題復習要點集錦
一、等值線專題
(一)、等高線地形圖小專題
  1.坡度問題:一看等高線疏密,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稀疏的地方坡度緩;二計算,坡度的正切值=垂直相對高度/水平實地距離。
  2.通視問題:通過作地形剖面圖來解決,如果過已知兩點作的地形剖面圖無山地或山脊阻擋,則兩地可互相通視;注意凸坡(等高線上疏下密)不可見,凹坡(等高線上密下疏)可見;注意題中要求,分析圖中景觀圖是仰視或俯視可見。
  3.引水線路:注意讓其從高處向低處引水,以實現自流,且線路要盡可能短,這樣經濟投入才會較少。
  4.交通線路選擇: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勢,既要考慮距離長短,又要考慮路線平穩(間距、坡度等),一般是在兩條等高線間繞行,沿等高線走向(延伸方向)分布,以減少坡度,只有必要時才可穿過一、兩條等高線;盡可能少地通過河流,少建橋梁等,以減少施工難度和投資;避免通過斷崖、沼澤地、沙漠等地段。
  5.水庫建設:要考慮庫址、壩址及修建水庫后是否需要移民等。①.選在河流較窄處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即“口袋形”的地區,“口小”利于建壩,“袋大”庫容量大。因為工程量小,工程造價低);②.選在地質條件較好的地方,盡量避開斷層、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誘發水庫地震;③.考慮占地搬遷狀況,盡量少淹良田和村鎮。④還要注意修建水庫時,水源要較充足。
  6.河流流向:由海拔高處向低處流,發育于河谷(等高線凸向高值),河流流向與等高線凸出方向相反。
  7.水系特征:山地形成放射狀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狀水系,山脊成為水系分水嶺。
  8.水文特征:等高線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水能豐富;河流流量除與氣候特別是降水量有關外,還與流域面積大小有關。
  9.農業規劃:根據等高線地形圖反映出來的地形類型、地勢起伏、坡度緩急、結合氣候和水源條件,因地制宜地提出農林牧漁業合理布局的方案;如平原地區發展耕作業,山地、丘陵地區發展林業、畜牧業。
  10.城市布局形態與地形:平原適宜集中緊湊式;山區適宜分散疏松式。
  11.地形特征的描述:地形類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勢及起伏狀況;主要地形區分布;重要地形剖面圖特征。
  12.地形相關分析:
   ①地形成因分析:運用地質作用(內力作用——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地震;、外力作用——流水、風、海浪、冰川的侵蝕、搬運、沉積作用等)與板塊運動(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及板塊的碰撞或張裂)來解釋判讀分析與地形有關的地理知識
   ②分析某地氣候特點,應結合該地地理緯度,地勢高低起伏,山脈走向,陰、陽坡,距離海洋遠近等進行綜合分析。   
   ③河流上游海拔高,下游海拔低。結合河流流向判定地形大勢,結合迎風坡、背風坡、降水狀況、等高線高差及地貌類型的差異分析河流水文、水系特征。
   ④地形類型判讀:第一步看等高線形狀,等高線平直,則可能是平原地形或高原地形,等高線閉合,則可能是丘陵、山地或盆地;第二步看等高線的注記,平直等高線注記200米以下的地形可能為平原,平直等高線注記500米以上的可能為高原;閉合等高線注記內低外高的地形為盆地或洼地;閉合等高線注記外低內高,且注記在200——500米之間的地形為丘陵,注記在500米以上的地形為山地。在剖面圖中判讀地形類型,一定要看剖面形狀和對應的海拔高度,方法可參照上述方法進行。
(二)、等溫線專題
  1.分析走向(延伸方向):與緯線平行即東西走向——緯度因素或太陽輻射;與海岸線平行——海陸性質或海陸分布;與等高線或山脈走向平行——地形因素。
  2.分析彎曲狀況:作水平線法——比較彎曲處與交點的溫度高低;凸值法——凸高(凸向高值區)為低(值低),凸低(凸向低值區)為高(值高)。
  3.分析疏密狀況:疏——溫差小——我國7月氣溫、熱帶地區、海洋、山地陡坡、鋒面處;密——溫差大——我國1月氣溫、溫帶地區、陸地、山地緩坡。
  4.分析數值特征:大小小大中間走;閉合曲線大大或小小;高值區——夏季大陸、冬季海洋、暖流流經、地勢低(山谷、盆地或洼地)、城市;低值區——冬季大陸、夏季海洋、寒流流經、地勢高(山嶺、山脊)。
  5.高考能力要求:
   (1)判斷南、北半球位置:自北向南等溫線的度數逐漸減小或自南向北等溫線的度數逐漸增大的是南半球。自北向南等溫線的度數逐漸增大或自南向北等溫線的度數逐漸減小的是北半球。
   (2)判斷陸地、海洋位置:冬季陸地上的等溫線向低緯彎曲(表示冬季的陸地比同緯度的海洋溫度低),海洋上的等溫線向高緯彎曲(表示冬季的海洋比同緯度的陸地溫度高)。    夏季陸地上的等溫線向高緯彎曲(表示夏季的陸地比同緯度的海洋溫度高),海洋上的等溫線向低緯彎曲(表示夏季的海洋比同緯度的陸地溫度低)。
   (3)判斷月份(1月或7月):判斷月份時,要注意南、北半球的冬、夏季節的差異性。
1月:北半球陸地上的等溫線向南彎曲,海洋上的等溫線向北彎曲;南半球陸地上的等溫線向南彎曲,海洋上的等溫線向北彎曲。
7月:北半球陸地上的等溫線向北彎曲,海洋上的等溫線向南彎曲;南半球陸地上的等溫線向北彎曲,海洋上的等溫線向南彎曲。
   (4)判斷寒、暖流:洋流流向與等溫線的凸出方向是一致的。寒流中心比同緯度的其它地區水溫低,故等溫線向低緯彎曲。暖流中心比同緯度的其它地區水溫高,故等溫線向高緯彎曲。
   (5)判斷地形的高、低起伏:陸地上的等溫線向低緯凸出的地方,說明該處地勢升高;等溫線向高緯凸出的地方,說明該處地勢降低。在閉合等溫線圖上,越向中心處,山地等溫線的數值越小;盆地等溫線的數值越大。
  (6)判斷溫差的大小:一般情況下,不論時空,等溫線密集,溫差較大,反之,溫差較小。從世界和我國氣溫分布特征可知:①冬季等溫線密,夏季等溫線稀。因為冬季各地溫差較夏季大。②溫帶等溫線密,熱帶地區等溫線稀。因為溫帶地區的氣溫差異大于終年高溫的熱帶地區。③陸地等溫線密,海洋等溫線稀。因為陸地表面形態復雜,海洋的熱容量大,所以陸地的溫差大于海面。
(三)、等潛水位線專題
  1.概念:潛水等水位線即潛水面等高線,根據潛水面上各自的水位標高繪制而成,一般繪在等高線地形圖上。
  2.河流流向判斷:潛水水位隨地形而有起伏(呈正相關),可根據圖中等潛水位線的數據遞變(遞增或遞減)順序判斷出地勢高低,河流都是由高處向低處流,可知河流流向。
  3.潛水的流向:垂直于等潛水位線,由高值區流向低值區。
  4.潛水的埋藏深度:是指潛水面到地表的距離。同一幅圖上的地形等高線與潛水等水位線相交之點的數值之差,即二者高程之差,為該點的潛水埋藏深度。
  5.潛水流速的大小:取決于潛水的坡度。坡度越大,流速越快,坡度越小,流速越慢。在同一幅地圖上,等潛水位線越密集的地方坡度越大,不同地圖中要注意比例尺和高差。
  6.確定引水工程:為了最大限度地使潛不流入水井和排水溝,當等水位線凹凸不平、疏密不均時,取水井應布置在地下水匯流處,并且埋藏較淺處;當等水位線由密變稀時,取水井應布置在由密變稀的交界處,并與等潛水位線平行(注意不是垂直)。
  7.潛水與河水或湖泊水補給關系:一是作水平線法,比較水位高低,總是由水位高者補給水位低者;二是作出潛水流向,潛水向河流或湖泊流,則潛水補給河流或湖泊,潛水流向由河流或湖泊指向潛水,則河流水或湖泊水補給潛水。
(四)、其它等值線專題
  1. 等溫差線
   (1)氣溫的日變化
  一天中氣溫隨時間的連續變化,稱氣溫的日變化。在一天中空氣溫度有一個最高值和一個最低值,兩者之差為氣溫日較差。通常最高溫度出現在14~15時,最低溫度出現在日出前后。由于季節和天氣的影響,出現時間可能提前也可能落后。比如,夏季最高溫度大多出現在14~15時;冬季則在13~14時。由于緯度不同日出時間也不同,最低溫度出現時間隨緯度的不同也會產生差異。氣溫日較差小于地表面土溫日較差,并且氣溫日較差離地面越遠則越小,最高、最低氣溫出現時間也越滯后。
  在農業生產上有時需要較大的氣溫日較差,這樣有利于作物獲得高產。因為,日較差大就意味著,白天溫度較高,而夜間溫度較低,這樣白天葉片光合作用強,制造碳水化合物較多,而夜間呼吸消耗少,積累較多,作物產量高,品質好。
   影響氣溫日較差的因素有:
    (a)緯度:氣溫日較差隨緯度的升高而減小。這是因為一天中太陽高度的變節是隨緯度的增高而減小的。一般熱帶地區氣溫日較差為12℃左右;溫帶地區氣溫日較差為8.0~9.0℃;極圈內氣溫日較差為3.0~4.0℃。
    (b)季節  一般夏季氣溫日較差大于冬季,但在中高緯度地區,一年中氣溫日較差最大值卻出現在春季。因為雖然夏季太陽高度角大,日照時間長,白天溫度高,但由于中高緯度地區晝長夜短,冷卻時間不長,使夜間溫度也較高,所以夏季氣溫日較差不如春季大。
    (c)地形  低凹地(如盆地、谷地)的氣溫日較差大于凸地(如小山丘)的氣溫日較差。低凹地形,空氣與地面接觸面積大,通風不良,并且在夜間常為冷空氣下沉匯合之處,故氣溫日較差大。而凸出地形因風速較大,湍流作用較強,熱量交換迅速,氣溫日較差小,平地則介于兩者之間。
    (d)下墊面性質  由于下墊面的熱特性和對太陽輻射吸收能力的不同,氣溫日較差也不同。陸地上氣溫日較差大于海洋,且距海越遠,日較差越大。沙土、深色土、干松土壤上的氣溫日較差分別比粘土、淺色土和潮濕緊密土壤大。
    (e)天氣  晴天氣溫日較差大于陰(雨)天的氣溫日較差,因為晴天時,白天太陽輻射強烈,地面增溫強烈,夜晚地面有效輻射強降溫強烈。大風天的氣溫日較差較小。
   (2)氣溫的年變化 
  氣溫的年變化和日變化一樣,在一年中月平均氣溫有一個最高值和一個最低值。就北半球來說,中、高緯度內陸地區月平均最高溫度在7月份出現,月平均最低溫度在1月份出現。海洋上的氣溫以8月為最高,2月為最低。一年中月平均氣溫的最高值與最低值之差,稱為氣溫年較差。
影響氣溫年較差的因素有:
    (a)緯度  氣溫年較差隨緯度的升高而增大。這是因為隨緯度的增高,太陽輻射能的年變化增大。例如我國的西沙群島(16°50′N)氣溫年較差只有6℃,上海(31°N)為25℃,海拉爾(49°13′N)達到46℃。圖3給出了不同緯度地區氣溫的年變化情況。低緯度地區氣溫年較差很小,高緯度地區氣溫年較差可達40~50℃。
    (b)海陸  由于海陸熱特性不同,對于同一緯度的海陸相比,大陸地區冬夏兩季熱量收入的差值比海洋大,所以大陸上氣溫年較差比海洋大得多,一般情況下,溫帶海洋上年較差為11℃,大陸上年較差可達20~60℃。
    (c)距海遠近  由于水的熱特性,使海洋升溫和降溫都比較緩和,距海洋越近,受海洋的影響越大,氣溫年較差越小,越遠離海洋,受海洋的影響越小,氣溫年較差越大。
  此外,地形及天氣等對氣溫年較差的影響與對氣溫日較差的影響相同。
  (3)、等值線分析
  (a)緯度變化:由低緯度向中、高緯度遞增。原因是低緯度太陽輻射季節變化小,中緯度變化大;低緯度晝夜長短季節變化小;中、高緯度晝夜長短季節變化大。
  (b)經度變化:由沿海向內陸遞增。原因是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
  (我國是由南向北遞增;由東向西遞增)
2、等降水量線
  (1)我國由南向北遞減。原因是鋒面雨帶的南北移動,越向北雨季越短,降水量越少。(等降水量線東西分布)
  (2)我國由東向西遞減。原因是離海洋越遠,水汽越難以到達。(等降水量線與海岸線平行)
  (3)城市由中心向四周遞減。原因是城市氣溫高,盛行上升氣流,城市中心區塵埃多,凝結核多,降水多(“雨島效應”)。
  (4)閉合曲線:越向內降水越少,是內陸盆地或山脈的背風坡;越向內降水越多,是山脈的迎風坡。
3、等鹽度線
  從南北半球的副熱帶海區向分別向兩側的低緯度和高緯度遞減。
    不同緯度地區鹽度比較主要分析氣候中降水量與蒸發量的關系;同緯度不同海區主要分析洋流流經狀況,暖流流經海區鹽度較高,寒流流經海區鹽度較低;近海岸鹽度還要分析陸地淡水注入的稀釋作用;高緯度海區還要分析結冰與融冰的影響,結冰使鹽度升高,融冰使鹽度降低。
4、等地租線
   由城市中心和交通干線向四周遞減,原因是由于地租受通達度和距離市中心距離遠近不同的影響。一般城市中心地價最高,在交通十字路口形成地租的次高中心。
5、等壓線
   海拔越高氣壓越低。原因是海拔越高,空氣越稀薄。
   近地面在同一水平面上,氣溫越高氣壓越低
   近地面氣壓一般要高于高空氣壓,兩者名稱相對,即低空為高壓,則近地面為低壓。
   等壓線上凸的地方為高壓區,等壓線下凹的地方為低壓區
   高考能力要求:
    (1)判斷高壓中心和低壓中心:等壓線上的數值由中心向四周變小的為高壓中心;在等壓線上的數值由中心向四周變大的為低壓中心。
  (2)判斷水平方向上、垂直方向上的氣壓高低:
  水平方向上:高壓區為下沉氣流,天氣晴朗;低壓區為上升氣流,多陰雨天氣。
  垂直方向上:近地面氣壓高,高空氣壓低;地勢高氣壓低,地勢低氣壓高。
  (3)判斷高壓脊(線)和低壓槽(線):
高壓脊(線):等壓線中彎曲最大處,其數值由高指向低處為高壓脊(類同于等高線圖中的山脊)。
低壓槽(線):等壓線中彎曲最大處,其數值由低指向高處為低壓槽(類同于等高線圖中的山谷)。
  (4)判斷鞍部:鞍部國兩個高壓和兩個低壓的交匯處,其氣壓值比高壓中心低,比低壓中心高。
  (5)判斷風向和風力大小
  北半球近地面氣壓場中風向是由高壓指向低壓并向右斜穿等壓線;南半球近地面氣壓場中風向是由高壓指向低壓并向左斜穿等壓線。
  在高空中,風向與等壓線平行。
    風力大小:取決于水平氣壓梯度力。在同一幅圖中等壓線越密集,風力越大;等壓線越稀疏,風力越小。
6、等震線:
  ①地震的烈度由中心向四周遞減
  ②影響因子:震級越高,烈度越大;震源深度越淺,烈度越大;震中距越短,烈度越大;地質構造上斷層分布,烈度大;地面建筑的抗震能力。

二、地理計算專題
  1.經緯度計算:經度差與地方時差算經度——地方時每相差1小時,經度相差1°;緯差法與正午太陽高度算緯度——正午太陽相差多小,緯度相差多少;北極星的仰角即地平高度等于當地地理緯度;經緯線上長度算經緯度——1°經線長111km,1°緯線長111cosфkm(ф為緯度)。
  2.比例尺計算: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
  3.海拔和相對高度的計算:等高線圖上任意兩地相對高度的計算可根據(n-1)d≤⊿h<(n 1)d (其中n表示兩地間不同等高線的條數, d表示等高距)。
  4.流域面積的計算:作出流域的分水線即山脊線,由分水嶺所圍的區域即為流域的范圍;因圖形不規范,計算時一般算出圖幅面積后,再分析流域面積占圖幅面積的比重,相乘即可。
  5.有關時間計算:①某地時區數=該地經度÷15,對商取整數部分,尾數部分四舍五入;②根據各時區中央經線的地方時即為本時區區時,相鄰的兩個時區的區時相差1小時,即求某地區區時=已知地區時±兩地時區,注意東加西減; ③根據東早西晚,經度每相差15°,地方時相差1小時。即求某地地方時=已知某地地方時±(兩地經度差×4分鐘/1°),注意東加西減;④日期界線有兩條,自然界線即地方時0:00經線,以東早一天,為新的一天,以西晚一天,為舊的一天;人為界線即國際日期變更線,也就是180°經線(但兩者并不完全重合),規定日界線以東晚一天,為舊的一天,以西早一天,為新的一天;新的一天的范圍即從地方時0:00經線向東到180°經線的范圍;新的一天的范圍=180°經線的地方時×15。⑤日照圖上晨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線地方時為6:00,昏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線的地方時為18:00;晨昏線與某緯線的切點所在經線為0:00(切點為極晝)或12:00(切點為極夜)。
  6.地球自轉速度計算:①地球上除南北極點外,其它各地角速度都相等,大致每小時15°;②地球上赤道處線速度最大,南北極點為0,任意緯線上線速度Vф=V赤道cosф=1670cosф km/h ; ③同步衛星的角速度與地球上除極點外的任一點都相等,線速度比對應地面上的點大。
  7.太陽高度及正午太陽高度計算:
   ①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h=90°)向四周以同心圓的形式遞減,到晨昏上為0,晝半球h>0°,夜半球h<0°,晨昏上h=0°。解題方法一定要注意把等太陽高度線圖轉化為日照圖,關鍵是注意中心點或為太陽直射點,或為夜半球中點。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分布是由太陽直射點所在緯度向南北兩側遞減,計算時一般采用緯差法,即兩地緯度相差多少,正午太陽高度也相差多少。
  8.晝夜長短計算:某地晝長等于該地所在緯線圈晝弧度數除以15°;日出時刻=12-晝長/2=夜長/2;日落時刻=12+晝長/2=24-夜長/2;極晝區晝長為24小時,極夜區晝長為0小時,赤道上各地晝長永遠是12小時,兩分日全球各地晝長均為12小時;緯度相同,晝夜長短相等,日出日落時刻相同;不同半球相同緯度的兩地晝夜長短相反,即某地晝長=對應另一半球相同緯度大小地的夜長。
  9.太陽直射點的確定:①直射點經度即太陽高度最大(太陽上中天)的經線,地方時12:00的經線;②直射點緯度即正午太陽高度為90°的緯線,直射點的緯度大小與極晝或極夜出現的最低緯度大小互余,直射點緯度大小等于極晝的極點的太陽高度(或正午太陽高度)大小。
  10.溫度計算:①對流層氣溫垂直遞減率為每上升100m,氣溫下降0。6℃;②焚風效應氣溫垂直遞增率,每下沉100m,氣溫增加1℃;③常溫層以下地溫垂直遞增率,每往下100m,地溫增加3℃。
  11.氣壓梯度計算:單位距離間的氣壓差即為氣壓梯度,計算公式為△P/△d
  12.河流徑流量的計算:徑流量=降水量一蒸發量
  13.人口自然增長率的計算:自然增長率=出生率一死亡率
  14.人口密度的計算:人口密度=人口總量/分布面積
  15.城市化水平的計算:城市人口比重=城市人口數量/該地區人口總數
  16.運動器感覺晝夜更替周期的計算:T=360°/(地球自轉角速度±運動器角速度),(同向相加,逆向相減)。
 
三、河流專題:
  1.河流與等高線地形圖:①河流與等高線彎曲的關系,河流在山谷中發育,等高線彎曲處指向高值區;②河流與地勢高低的關系是河流總是由高處流向低處;③河流與等高線疏密的關系,等高線密集,流水速度快,水能豐富,等高線稀疏,流水速度慢,航運條件較好。
  2.河流水系特征:水系特征與河流所在地形地勢地貌關系密切,主要包括發源地與流向;長度與流域面積;支流及注入海洋;上、中、下游的劃分及各河段河床特征;流經省區、重要城市及流經地形區。
  3.河流水文特征:①徑流總量取決于流域集水面積大小、流經氣候區降水量與蒸發量的關系;② 流量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取決于主要補給水源的水量變化,主要還是要分析流經地區的氣候特點,當然有地下水或湖泊水補給的河流流量較穩定,徑流變化較小;③結冰期取決于氣溫的高低,一般氣溫低于0℃;④凌汛一般多發于春秋季節,有結冰期且河流由低緯度流向高緯度的河段;⑤含沙量取決于過水地面土壤的疏松程度和植被覆蓋狀況,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大;⑥航運價值一般在河流下游較高,特別水位高、水量大,水流平緩,河道深且寬闊,無急流瀑布險灘地區通航價值大,當然水運的市場需求也有很大關系,特別是資源與經濟發展的協調程度;⑦水能資源一般在河流的中上游,流量大、落差大的水能豐富,峽谷地區適于筑壩;⑧人類活動,一般河流兩岸人口密集,引水、筑壩、改變地面狀況、污染、航運等都會影響河流水文和生態。
  4.河流地貌:①河流流經山區,流水侵蝕作用顯著,一般形成峽谷、V形谷、瀑布(一般巖層上硬下軟),坡面破碎、溝壑縱橫;在出山口或山麓,流水沉積作用顯著,一般形成山麓沖積扇;山區水土流失,東南丘陵形成“紅色沙漠化”,云貴高原形成“石漠化”;②河流流經平原地區,流水沉積作用顯著,形成寬谷和沖積平原;③河流入海口受河流水和海水的相互作用(河流水作用為主),發育形成河口三角洲。
  5.地形對水文的影響:
地勢決定河流的流向,由高處向低處流。結合地圖方向可確定河流的具體流向。
地形類型、地勢落差、坡度決定河流流速、支流發育情況。地勢陡峭的山區,一般河流流速大、水流急,有豐富的水能資源。平原地區,一般河網密布,流速平緩,水量豐富的河段有利于航運。
山脈往往是相鄰兩大流域之間的分水嶺。在等高線地形圖上,根據山脊線可確定河流流域的范圍。
  6.氣候對水文的影響
多雨型氣候區:河流以雨水補給為主,流量隨雨量的變化而變化。降水季節變化大的地區,河流有明顯的汛期和枯水期,降水量最多的季節出現汛期,有時易出現洪澇災害。
干旱型氣候區:河流以冰雪融水補給為主,流量隨氣溫的變化而變化。氣溫最高的夏季,流量最大,出現汛期。
氣溫較低地區:冬季氣溫低于0℃以下,河流出現結冰期。冬季寒冷而漫長的地區,河流冰期較長。
氣溫較高地區:冬季氣溫高于0℃以上,河流沒有結冰期。
 
四、地下水專題

類型 

位置

流向

補給

分布

深度和水質

潛水

(重力水)

地表以下第一個隔水層以上

從高處流向低處

雨水和地表水

分布區與補給區一致

埋藏淺,易開采,易污染

承壓水

(自流水)

上下兩個隔水層之間

從壓力大處流向壓力小處

潛水

分布區與補給區不一致

埋藏深,水質好,流量穩定

  1.類型:地下水按照埋藏條件劃分為潛水和承壓水
  2.地下水的來源:
     ①主要是大氣降水。降雨歷時長,強度不大,地形平緩,植被良好的情況,對地下水補給最有利。
②河湖水補給。河湖水位高于潛水面時,河湖水補給兩岸潛水。反之,潛水補給河湖水。黃河下游只有河水補給地下水。
   ③凝結水:在干旱地區,大氣降水很少,主要是大氣中水汽直接凝結滲入地下。
   ④原生水:主要與巖漿活動有關,數量很少。
  3.地下水的問題與保護:
    ①不合理灌溉——土壤鹽漬化——科學管理。
    ②過量開采——地下漏斗區,地面下沉;沿海海水入侵,地下水水質變壞。——及時人工回灌。
    ③保護自流水補給區的自然環境。
4.潛水面的形狀及其表示方法  
  潛水面通常是一個起伏的曲面,一般傾向于鄰近的低洼地區,即潛水的排泄區,如沖溝、河谷等。它的起伏與地貌大體一致,但比地貌的起伏要小些。山區潛水面的坡度較大,可達百分之幾。潛水面的形狀可以用潛水剖面圖和潛水等水位線圖來表示。前者是在地質剖面圖上,將已知各點的潛水位聯接起來而成,它可以反映出潛水面形狀與地貌、隔水底板及含水層巖性的關系等。所謂潛水等水位線圖就是潛水面的等高線圖。它是根據潛水面上各點的水位標高繪制成的,一般繪制在地形圖上。繪制的方法與繪制地形等高線的方法類似。
    舉例: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頭,無論哪一種地下水都可以在適當的條件下涌出地表形成泉。泉的形成還與地質構造有關,分布最廣泛的泉總是與石灰巖地區的單面山構造相聯系;在斷層發育的巖區,泉可以沿斷層一帶的透水層上升涌出地表。
    澳大利亞盆地位于澳大利亞東部,又稱自流盆地。該盆地的地質構造是一個巨大的向斜盆地。水層埋藏在上下兩個隔水層之間,為承壓水。含水層在濕潤的東部山地出露,向西傾斜,一部分滲入地下的降水順著傾斜的含水層流向盆地中部。盆地中部為承壓水的承壓區,地下水承受一定的壓力,在盆地地勢較低處打井,有的可以自然噴出,形成自流井。澳大利亞自流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自流盆地。自流井的鹽度高,不宜用來灌溉農田,一般可作牲畜飲用水,因此對畜牧業發展非常有利。
    注意:深層地下水與淺層地下水、承壓水與潛水不是一回事。深層地下水與淺層地下水是依據地下水的埋藏深度來區分的,而潛水與承壓水是依據埋藏條件來區分的。                                                 五、太陽高度

(一)等太陽高度線圖的判讀
   等太陽高度線圖可以看做是以太陽直射點為中心的俯視圖,判讀時需掌握以下方法,有助于正確解答問題:
   1.圖的中心為太陽直射點,太陽高度以該點為中心向四周逐漸降低;通過該點的經線即太陽直射的經線,地方時是12點;通過該點的緯線即為太陽直射的緯線,其正午太陽高度為90度。正午太陽高度的分布規律從太陽直射的緯線向南北逐漸降低。根據太陽直射緯線推斷直射點所在的半球及季節,并判斷與之相關的地理現象。注意區別太陽高度和正午太陽高度分布規律的不同。
   2.在太陽直射的經線上,太陽高度相差多少度,緯度就相差多少度,據此可計算該經線上某一點的緯度數值;如果太陽直射赤道,則赤道上太陽高度相差多少度,經度就相差多少度;如果太陽直射點不在赤道,則太陽高度相差多少度,經度的差值一定大于太陽高度的差值,以此推算該緯線上某一點的經度和地方時。
   3.如果圖中標注了太陽高度的數值,則視具體數值而判斷:一是最外側的大圓圈為0°等太陽高度線,即為晨昏線,一般是太陽直射經線以東最大的半圓為昏線,以西最大的半圓為晨線;二是圖中最大的圓圈不是0°等太陽高度線,因此,也就不是晨昏線。如果沒有標注太陽高度的數值,在圖中最外側的大圓圈上太陽高度為0°,即晨昏線。
   4.由于太陽直射經線上太陽高度南北跨度為180度,當太陽直射赤道時,此經線最北點為北極,最南點為南極;太陽直射北半球時,北極點在最北點以南,圖上沒有南極點;太陽直射南半球時,相反。

(二)日影的朝向和長短變化
   1、正午日影朝向和長短變化
   正午日影的朝向取決于太陽直射點的位置。由于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周年往返移動,正午日影朝向不僅隨空間,而且隨時間變化而變化。
   在北回歸線以北地區,正午日影始終朝北。北半球夏至日,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最大,正午日影最短。北半球冬至日,太陽直射在南回歸線上,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最小,日影最長。在南回歸線以南地區,正午的日影始終朝南。北半球冬至日,南回歸線以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最大,正午日影最短。北半球夏至日,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最小,日影最長。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一年有兩次太陽直射(回歸線上只有一次),日影最短(日影與物體本身重合)。
   2、日出、日落時日影朝向
   在北半球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太陽從正東面升起,正西面落下。因此日出時日影朝西,日落時日影朝東。北半球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晝長于夜,全球各地(極晝區域除外)太陽從東北方升起,西北方落下。日出時日影朝向西南,日落時日影朝向東南。從春分日至夏至日,隨著太陽直射點北移,太陽升起和落下方向也逐漸北移;從夏至日至秋分日,太陽直射點南移,太陽的升落方向也逐漸向南移。
   北半球冬半年,太陽直射在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晝短于夜,南半球反之。全球各地(極晝區域除外)太陽從東南方升起,西南方落下,因而日出時日影朝向西北,日落時日影朝向東北。從秋分日至冬至日,隨著太陽直射點南移、太陽的升落方向也逐漸南移;從冬至日至第二年的春分日,太陽直射點北移,太陽的升落方向也逐漸北移。
   由此可見,太陽的升落方向(日影的朝向與升落方向相反)不僅隨空間,而且隨時問的變化而變化。從赤道開始,隨著緯度的升高,太陽的升落在南北方向上的變化幅度也逐漸增大。

(三)其它知識點:
   1、極點:在極點上看太陽,太陽在地平圈以上作圓周運動,表現為不升不落。這是因為一天中極點離太陽的距離都相等的緣故。
   (1)極點上,一年中在極晝期太陽高度在0o到23.5o間變化。
   (2)極點上所見的太陽高度與太陽直射緯度度數相等。如:若太陽直射21°N,則北極點上看到的太陽高度為21°;反之,北極點上看到的太陽高度為21°,則可知道太陽直射21°N。
   2、赤道:赤道上因全年晝夜等長,所以總是6點日出18點日落,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在90°和66.5°間變化。
   3、極晝出現的最低緯度的地點。太陽高度日變化特點是0點日出,24點日落這些地點中最大的正午太陽高度為47°,其緯度與該日太陽直射緯度互余。
   4、處于極晝期的地點(除該日極晝的地點)。處于極晝期的地點太陽高度日變化特點是一天中太陽都在地平線以上,非極點地區表現為斜升斜落,一天中最小的太陽高度大于0°,其大小等于當地緯度與極晝最低緯度大小之差;這些地點中最大的正午太陽高度小于47°(非極圈)

六、影響地理事物(現象)的各種因素
  1、影響某地氣溫高低的因素:——位置、大氣、地形、洋流、植被、水文、人類活動
   (1)、位置:包括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① 緯度對氣溫的影響:全球氣溫由低緯向高緯遞減。如熱、溫、寒等五帶的劃分。② 海陸分布對氣溫的影響:由于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受海洋影響大的地區,氣溫變化緩和;受陸地影響大的地區相反。如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溫和,而溫帶大陸性氣候夏季炎熱冬季寒冷。
   (2)、大氣:包括鋒面活動和天氣狀況: ① 鋒面活動:主要指冷(暖)鋒過境前、過境時、過境后對氣溫的影響。如冷鋒過境前,受暖氣團控制,氣溫較高;冷鋒過境時大風降溫;冷鋒過境后,受冷氣團控制,氣溫較低。暖鋒相反。② 天氣狀況:白天多云,由于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作用強,氣溫往往比晴天低;夜晚多云,由于大氣的保溫作用好,往往比晴朗的夜晚溫暖;多云時,往往晝夜溫差小,晴天時相反。
   (3)、地形:因對流層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降低(-0.6℃/100米),因此同一熱量帶內,地勢越高,氣溫越低。另外,高大地形往往對冷空氣起屏障作用,因此山間盆地、河谷氣溫往往偏高。山地同一高度,陽坡比陰坡氣溫略高
   (4)、洋流:暖流能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5)、植被:主要指植被覆蓋率。植被覆蓋率高的地區,因其對太陽輻射的屏蔽作用和對蒸發量的影響,氣溫變化小于裸地。
   (6)、水文:湖區、庫區、沼澤、濕地等由于熱容量大,對太陽的反射率低,故溫差小。
   (7)、人類活動:城市的熱島效應,大氣的溫室效應,人類營林與毀林、興修水庫與圍湖造田等活動對氣溫都有很大影響。
  2、影響某地降水多少的因素:——位置、大氣、地形、洋流、植被及水文
   (1)、位置:主要是海陸位置對降水的影響,通常大陸內部干旱少雨。
   (2)、大氣:主要包括大氣環流、鋒面、氣旋(反氣旋)等因素對降水的影響。① 大氣環流包括三圈環流和季風環流。三圈環流中形成了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其中低壓帶控制地區降水較多,高壓相反;西風帶內西岸降水多于東岸,信風帶內東岸降水多于西岸。季風環流中,夏季風降水多于冬季風。② 鋒面:冷、暖鋒、準靜止鋒過境時都易產生降水。③ 氣旋對應的是低壓,氣流上升多陰雨;反氣旋對應高壓,氣流下沉多晴天。
   (3)、地形: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高大地形也會阻止水汽的進入,如新疆氣候干燥的原因除了深居內陸以外,還由于周圍高大山脈對水汽的阻擋。
   (4)、洋流:暖流流經對沿岸氣候有增溫增濕的作用;寒流流經對沿岸氣候有降溫減濕的作用。例如,澳大利亞的荒漠一直延伸到大陸西岸的廣大地區,除副高控制外,還受信風和西澳大利亞寒流的影響;再如,英國和挪威的海港終年不凍就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的作用。
   (5)、植被和水文狀況:植被覆蓋率高的地區以及湖沼、水庫周圍,空氣的濕度較大,相對降水較多。
   (6)、人類活動:城市濕島效應是城市多上升氣流易成云致雨;雨島效應是城市塵埃多,凝結核多,霧和低云比效區多。
  3、影響氣壓高低的因素:
   (1)、海拔高度:氣壓隨高度增加而降低
   (2)、海陸分布:因海陸存在熱力性質差異,所以海陸間氣溫與氣壓隨季節發生變化。北半球夏季,陸地上形成低壓,海洋上形成高壓;冬季相反。
   (3)、氣溫:同一水平面上,氣溫高則氣壓低,反之氣溫低則氣壓高。
   (4)、空氣垂直運動:上升氣流處往往氣壓比同一水平面略低;下沉氣流處相反。
  4、影響鹽度高低的因素:
   (1)、氣候:不同緯度位置的氣候狀況不同,則蒸發量與降水量不同。全球的海水鹽度分布規律為——由副熱帶海區分別向南北兩側高低緯度遞減。
   (2)、洋流:同一緯度,有暖流流經時則鹽度偏高,有寒流流經時則鹽度偏低。
   (3)、河流:同一緯度,沿岸有淡水河流注入時,海水鹽度偏低;同一河流不同季節對沿岸海水鹽度的影響也不一樣,雨季河流流量大,海水鹽度偏低;旱季相反。
   (4)、距海遠近:同一緯度,距海岸近的海水鹽度偏低,距海岸較遠的海水鹽度偏高。
   (5)結冰或融冰:高緯海區結冰時鹽度偏高,融冰時鹽度偏低。
   (6)、海區封閉性:海區較封閉,與外海海水交流少,鹽度走極端。
  5、影響太陽輻射強度的因素:
   (1)、太陽高度角或緯度:太陽高度角越大,穿越大氣的路徑就越短,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越小,則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越強;太陽高度角越大,等量太陽輻射散布的面積越小,太陽輻射越強。例如,中午的太陽輻射強度比早晚的強。
   (2)、海拔高度:海拔越高空氣越稀薄,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越小,則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越強。例如,青藏高原是我國太陽輻射最強的地區。
   (3)、天氣狀況:晴天云少,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小,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強。例如四川盆地多云霧陰雨天氣,太陽輻射消弱強,太陽輻射成為我國最低值區。
   (4)、大氣透明度:大氣透明度高則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小,使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強。
   (5)、白晝時間的長短。
   (6)、大氣污染的程度:污染重,則對太陽輻射消弱強,到達地面太陽輻射少。
  6、影響海水溫度的因素:
   (1)、緯度:不同緯度得到的太陽輻射不同,則溫度不同。全球海水溫度分布規律:由低緯度海區向高緯度海區遞減。
   (2)、洋流:同緯度海區,暖流流經海水溫度較高,寒流流經海水溫度較低。
   (3)、季節:夏季海水溫度高,冬季海水溫度低。
   (4)、深度:表層海水隨深度的增加而顯著遞減,1000米以內變化較明顯,1000米——2000米變化較小,2000米以常年保持低溫狀態。
  7、影響漁業資源分布的因素:
   (1)、深度:沿海大陸架海域,水深一般不超過200米,陽光充足,生物光合作用強;氧氣充足,為海洋生物提供好的生存環境。因此漁業資源豐富。
   (2)、溫度帶:溫帶海區水溫適宜,季節變化顯著,冬季表層海水和底部海水發生交換時,上泛的底部海水含有豐富的營養鹽類,因此漁業資源豐富。
   (3)、洋流:寒暖流交匯處或上升補償流處,海水上泛帶來大量的營養鹽類,漁業資源豐富。如世界四大漁場的形成。
   (4)、河流:河流入海時從陸上帶來大量營養鹽類,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為魚類提供餌料。例如我國舟山漁場的形成就得益于長江。
  8、影響河流流量的因素:
   (1)、雨水:我國及世界上大多數河流主要靠雨水補給,補給量大小及季節變化因各地氣候類型而異。
   (2)、冰雪融水:分為季節性積雪融水、高山永久積雪和冰川融水。① 季節性積雪融水:主要指溫帶、寒帶地區冬季的積雪在春季融化后帶來的流量。如我國東北地區河流的“春汛”現象。② 高山永久積雪和冰川融水:主要指內陸地區由于氣候干燥,河流主要靠高山永久積雪和冰川融水補給,河流流量隨氣溫變化。
   (3)、地下水:地下水與河流是互補關系。洪水期,河流補給地下水;枯水期,地下水補給河流。
   (4)、湖泊(水庫):與河流也是互補關系。有削減河流洪峰、補充枯水期水量的作用。
   (5)、植被:植被具有涵養水源,調節水量的作用。特別是河流源頭和上游山區的水源林。
   (6)、人類活動:河流沿岸的工農業生產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都會影響到下游的流量。
  9、鹽場區位選擇:
   地形平坦;泥質沙灘;降水量少,蒸發量大(或氣候干燥多晴朗天氣,或地處背風坡)
  10、影響雪線高度分布的主要因素
   (1). 溫度。雪線高度與氣溫成正相關。全球雪線高度分布的總趨勢是兩極最低,向低緯度逐漸升高。同一山體,一般陽坡,日照強,氣溫高,雪線高于陰坡。
   (2). 降水量。雪線高度與降水量成反相關。同一山體,一般迎風坡雪線低于背風坡雪線;海洋性冰川雪線低于大陸性冰川。
   (3). 地表起伏影響。平坦的緩坡,積雪易遭風吹蝕,而使雪線抬高;陡峻的山坡,往往發生雪崩,而使雪線下降。
  11、農業區位選擇: ①自然因素(光熱水土):②社會經濟因素:
  12、工業區位選擇:
  13、城市區位選擇:
  14、交通的區位選擇:
  鐵路:促進沿線經濟發展;促進區域間交流和聯系(民族團結、祖國統一);線路長,經濟效益高;新修線路短,成本低;穩定客貨源(人口城市集中、工農業發達);自然條件好,施工難度低(地形平坦)
  港口:陸上→筑港條件(地形平坦); 腹地條件(穩定客貨源) 水域→停泊條件(水深,等深線密集,較封閉海灣);航運條件
  15、商業中心的區位選擇
  16、影響山地自然帶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山地自然帶垂直分布類型(帶譜的多少)與山地所處的緯度、山地的海拔高度和坡向等因素有關。
  (1). 山地所在緯度越低,相對高度越大,垂直帶譜越復雜,反之越簡單。
  (2). 山地垂直自然帶的基帶(起始帶)與當地水平分布的自然帶一致,如赤道附近的最高山嶺,從山麓到山頂的自然帶分異與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相類似。
  (3). 同一山體相同自然帶陽坡分布的高度高于陰坡。
  (4)同一山體雪線分布的海拔一般陽坡高于陰坡,迎風坡低于背風坡

七、問題地理專題
  1.農業問題
  ①坡面開墾→水土流失(影響因素:坡度、植被覆蓋率、降水強度、坡面巖性);②干旱、半干旱地區過墾、過牧、樵采→荒漠化(降水較少,生態脆弱);③沼澤地開發→破壞濕地→氣候惡化(干旱)④圍湖造田→湖泊面積縮小→調節河流功能減弱→氣候干旱、洪澇多發;⑤蒸發量大的地區不合理灌溉(漫灌)→次生鹽堿化(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鹽運動);⑥過度引水灌溉→河流中下游和河口水文生態問題(河流水量減少,河流下游斷流、河口三角洲萎縮,海岸線后退);內陸河湖水文生態問題(河流流量減少,湖泊萎縮甚至消失,河湖鹽度升高,河湖區生態環境惡化);⑦農藥化肥→土壤板結、酸化、污染水源
  2.工業問題
  ①廢氣:礦物燃料燃燒 →CO2→溫室效應,全球氣候變暖;礦物燃料燃燒 → SO2、NOx→酸雨;冰箱和空調大量使用致冷劑 →氯氟烴→破壞臭氧層 ②廢水:污染水源、土壤、核電站排放大量熱水 ③廢渣:占用土地、污染水源和土壤、放射性污染
  3.工程建設問題
  ①地下水開采過量→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區→地面下陷、沿海海水倒灌水質變壞②水庫:淹沒農田城鎮、文物景觀;后靠移民導致環境人口容量不足→水土流失;下游礦物質減少→耕地肥力下降、漁業受影響;河口三角洲后退,海岸線后退(泥沙堆積減少、海浪侵蝕);地下水位上升→土壤鹽堿化;某些物種消失→生態破壞;水庫地震。 ③道路建設(鐵路、公路):破壞植被→水土流失、荒漠化;阻斷野生動物遷徙路線;環境污染 ④開礦:植被破壞→水土流失、荒漠化;地下水和土壤污染;海洋石油污染
  4.旅游活動問題:
  環境污染;對動植物資源的破壞;對背景環境的破壞;對文物古跡的破壞;對正常社會秩序的沖擊
  5.生態問題
  (1)、水土流失問題 ①我國典型地區:黃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區、云貴高原、東北地區;② 產生的原因:自然原因:a季風氣候降水集中,多暴雨;b地表植被稀少;c黃土土質疏松;人為原因:a植被的破壞;b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輪荒);c開礦。③治理的措施:a壓縮農業用地,擴大林、草種植面積;b植樹造林;c小流域綜合治理;d增施有機肥,培育綠肥,秸桿還田; ④治理的意義:有利于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有利于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建立良性生態系統;建立生態農業模式,有利于促進生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2)、荒漠化問題 ①我國典型的地區:西北地區(新疆、青海、內蒙等地)②產生的原因:自然原因:a處于內陸地區,降水少;b全球變暖,蒸發旺盛;c鼠害、蝗害。人為原因:a過度放牧、過度樵采、過度開墾;b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c交通線等工程建設保護不當。③治理措施:制定草場保護的法律、法規,加強管理;控制載畜量;營造“三北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還牧;建設人工草場;推廣輪牧;禁止采伐發菜等
④治理意義:有利于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有利于保護土地資源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有利于促進生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3)、干旱缺水問題 ①我國典型地區:華北地區春旱、西北十年九旱、長江中下游地區伏旱、南方地區冬旱 ②華北地區:產生原因:自然原因:a溫帶季風氣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徑流量小;b降水季節、年際變化大;人為原因:a人口稠密、工農業發達,需水量大;b水污染嚴重;c浪費多,利用率低。治理措施:(開源節流)a南水北調;b修建水庫;c控制人口數量,提高素質;d減少水污染;減少浪費,提高利用率;e限制高耗水工業的發展;f發展節水農業;采用滴灌、噴灌農業灌溉技術,提高利用率;g實行水價調節,樹立節水意識;海水淡化等。(思考:華北春旱原因:①春季氣溫回升快,蒸發較強②夏季風弱,雨季未到③春耕需水量大. 東北地區為何沒有形成春旱:①春季氣溫回升慢,蒸發較弱②有春季季節性積雪融水補給. 長江中下游伏旱:7、8月受副高控制,降水少. 廣東冬旱:①冬季盛行大陸風,降水少 ②冬季氣溫較高,蒸發較強 ③工農業發達,需水量大等. 西亞干旱:熱帶沙漠氣候,終年受副高控制,降水少。中亞干旱:深居內陸,距海遙遠,海洋水汽影響小,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稀少而蒸發旺盛)
   (4)、土壤鹽堿化 ①我國典型地區:黃淮海平原、寧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②華北平原鹽堿化原因:自然原因:a地形低洼;b春秋季節干旱,蒸發量旺盛 c土壤中鹽分向地表積聚 ;人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只灌不排、大水漫灌) ③治理措施:①引淡淋鹽;②井排井灌;③生物措施;農田覆蓋;④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⑤采取噴灌、滴灌技術等
   (5)、地面下沉、沿海地區鹽漬化 ①我國典型地區:北方廣大地區和南方城市 ②產生的原因:過度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區,地面沉降,沿海海水倒灌入侵,土壤鹽漬化,水質惡化。 ③治理措施:a控制抽取地下水;b實行雨季回灌;c跨流域調水
   (6)、赤潮 ①產生的原因:自然原因——春夏溫暖李節,風和日麗;洋流緩慢,水溫較高;封閉海灣。(這是赤潮發生的外因);人為原因——沿岸地區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工業廢水、農業生產中的廢水都含有大量的有機物、重金屬、無機鹽;生活污水未經處理流入江河、湖泊,匯入大海,海洋開發程度高和養殖業規模的擴大,嚴重的污染了養殖水域。使近海水體中氮和磷的含量過剩,造成海水富營養化,(這是赤潮發生的根本原因) ②易發生赤潮的區域:珠江口、渤海、杭州灣、長江口、南海的海口灣等。 ③易發生赤潮的時間:赤潮易發生的時間段為5—10月。 ④帶來危害:a 海水富營養化,浮游植物繁盛,使魚類窒息、中毒死亡,b 危害人體健康, c 影響海洋旅游業。
    (7)、咸潮 ①咸潮多發生在沿海(或河口)地區,以冬季最為嚴重 ②咸潮的形成原因:自然原因: (氣候) a冬季降水少,氣候干旱,河流正處枯水期,流量較小;b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地形)c地勢地平,河汊縱橫;(天文)d朔望月天文大潮加劇了咸潮。人為原因:a人類生產、生活用水增多;b下游無序采沙,使河床降低等。 ③咸潮發生時可能對當地的自然環境及人類活動帶來危害::a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b對企業生產造成威脅,生產設備容易氧化、腐蝕,鍋爐容易積垢;c造成地下水和土壤內的鹽度升高,危害到當地的植物生存。 ④從長遠看,防治咸潮可采取的措施:a加強監測,建立預警機制;b采取調水以淡壓咸;c對河流水資源及河道泥沙等加強統一調度、統一管理;d節約用水
  (8)、溫室效應問題: 
    ⒈溫室氣體:主要是CO2;其它有氯氟烴等
    ⒉對全球生態環境、社會經濟的影響
     ⑴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國家、地區被淹
     原因:①海面因溫度升高而膨脹,導致海平面上升
    ②極地增溫強烈,部分極冰融化
  ⑵世界各地區降水和干濕狀況發生變化,導致各國農業經濟結構的變化
    ① 干旱地區將變得更干旱
    ② 溫帶耕作業發達的地區,因氣溫升高,蒸發加強,氣候會變得更干旱、退化成草原
    ③ 亞寒帶某些地區,因氣溫升高,熱量條件有所改善,適應溫帶作物生長
    ⒊產生原理:CO2能強烈吸收地面放出的紅外線長波輻射而使大氣溫度增高,全球氣候有變暖的趨勢
        產生原因:①工廠、交通工具、家庭爐灶大量燃燒煤、石油和天然氣,釋放大量的CO2
   ②森林被子大量砍伐,植物吸收的CO2減少,使大氣中CO2的含量增多
    ⒋解決措施
    ①減少礦物燃料的使用量于 ②植樹造林、保護植被  ③推廣使用綠色能源。
    ⒌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加快引發多種環境問題
    ①加劇了風暴潮災害   ②加大了洪澇威脅  ③減弱了港口功能  ④引發海水入侵  ⑤引發土壤鹽堿化  ⑥海岸侵蝕加劇  ⑦沿海濕地損失和動物的遷徒  ⑧沿海城市市政排污工程排污能力降低
   (9)、酸雨(酸雨、酸霧、酸雪)
     十幾年來,由于硫氧化合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日漸增多,酸雨的問題越來越突出。現在中國已成為僅次于歐洲和北美的第三大酸雨區。
     ⒈形成條件:大量硫氧化物(SO2)和氮氧化物(NOX)和濕潤的氣候
     ⒉主要污染源:工礦企業、家庭爐灶、交通工具燃燒煤、石油和天然氣,排放SO2、NOX;有色冶金工業大量排放SO2
     ⒊危害:使河湖水酸化,影響魚類的生長繁殖及死亡;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農作物生長;腐蝕建筑物和文物古跡;危害人體健康。
     ⒋歐洲和北美的酸雨危害比我國嚴重得多,試從歷史角度加以說明(歐洲、北美工業化起步早,比我國多經歷了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工業生產規模也比我國大得多,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忽視了環境的治理,因此酸雨危害比我國嚴重得多)
     ⒌十幾年來,我國酸雨危害為什么越來越突出?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工業迅猛發展,由于現代工業起步較晚及追求經濟效益的片面性,再加上治污經驗不足等原因,環境污染嚴重;西方國家利用科技優勢,在投資的同時,也把污染轉嫁到我國)
     ⒍我國酸雨污染嚴重的地區:貴州、湖南、江西、廣東等省區(有色冶金工業發達,大量排放酸性氣體)、滬寧杭、京津唐、遼中南工業基地(工礦企業、家庭爐灶、交通工具燃燒煤、石油和天然氣,大量排放酸性氣體)、四川盆地(石化工業發達,盆地地形酸性氣體不易擴散)
     ⒎解決措施:減少酸雨根本途徑是減少人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
①減少礦物燃料的消費量  ②進行技術改造、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等有害氣體的排放  ③綜合利用、變廢為寶,回收SO2氣體制成硫酸(發展潔凈煤技術和潔凈燃燒技術)
   (10)、臭氧層空洞
     ⒈產生原理:氯氟烴等氣體在低空不易分解,上升到平流層,破壞臭氧,使臭氧層變薄或出現空洞(臭氧含量低于200DU,DU為多布森單位)
     ⒉臭氧層破壞對地球環境和生物的影響:
使到達地面的太陽紫外線輻射增強:一方面直接危害人體健康,另一方面對生態環境和農林牧漁造成破壞
     ⒊南極地區的臭氧在9—11月含量最低(聯系季節我國秋季)
    ⒋近十多年來,青藏高原上空也出現了臭氧低谷(約比同緯度地區低11%左右),對青藏高原自然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有:A.大部分地區氣溫有所上升 B.大部分地區降水有所增加  C.山地雪線上升,冰川消融量增大,河流水位猛漲D.藏羚羊、野牦牛等動物的分布區域發生明顯改變
     ⒌氯氟烴等氣體主要源于北半球,卻對南極上空臭氧層造成嚴重破壞,引起這些物質遷移的原因是:通過大氣環流輸送到南極上空
⒍措施:減少并逐漸禁止氯氟烴等消耗臭氧層的物質的排放,積極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統。
   (11)、海洋沙漠化效應
     1、成因:
   人類以各種方式向海洋中排放大量石油,并使海洋表面漂浮一層很厚的油層所產生的。該油層可以強烈吸收太陽輻射,使自己本身強烈增溫,抑制氧氣的溶解和海水的蒸發,阻止上下層海水之間熱量的交換,導致了海洋上的油層表面象沙漠一樣炎熱而干燥,人們把這種現象稱為海洋沙漠化效應。
     2、危害
   海洋沙漠化,可使海洋水生生物因為得不到氧氣而大量死亡,使沿岸地區地區氣候變得更加炎熱干燥,干旱面積將會擴大。
   (12)、厄爾尼諾 (ELNINO)
     ⒈概念:“厄爾尼諾”是西班牙文“圣嬰”的意思。每年年終圣誕節前后,南美的秘魯和厄瓜多爾沿岸海溫上升的現象稱為厄爾尼諾現象,它是熱帶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的產物。它就象一口“暖池”,通過表層溫度的變化對大氣加熱場產生變化進而給各地的天氣帶來變化,使原來干旱少雨的地方(如秘魯沿岸)產生洪澇,而通常多雨的地方(印尼、澳大利亞東海岸)易出現長時間的干旱少雨。
     2.“厄爾尼諾”對氣候的影響:中、東太平洋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國家異常多雨,甚至出現洪澇災害;熱帶西太平洋降水減少,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發生嚴重干旱。“厄爾尼諾”也會影響到熱帶以外的中高緯度地區,甚至給全球氣候帶來異常。就我國來講,“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后,我國有可能出現暖冬氣候;夏季,東北地區溫度容易偏低,主要降雨帶位置偏南,華北雨季偏弱的可能性大;登陸我國的臺風也比常年減少。
     3.厄爾尼諾發生時,由于水溫高、秘魯漁場浮游生物減少,魚得不到食物而大量死亡,所以以魚為食的海鳥也將死亡或遷徒。影響生態環境
     4.厄爾尼諾現象對我國所造成的氣候異常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臺風減少,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后,西北太平洋熱帶風暴(臺風)的發生個數及在我國沿海登陸個數均較常年減少。其次是我國北方夏季易發生高溫、干旱,通常在厄爾尼諾現象發生的當年,我國的夏季風較弱,季風雨帶偏南,位于我國中部或長江以南地區,我國北方地區夏季往往容易出現干旱、高溫。 第三是我國南方易發生低溫、洪澇,在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后的次年,在我國南方,包括長江流域和江南地區,容易出現洪澇,最后,在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后的冬季,我國北方地區容易出現暖冬。
   (13)拉尼娜現象影響我國氣候
   “拉尼娜”是西班牙語“圣女”的意思,指赤道附近東太平洋水溫反常下降的一種現象,其引起的氣候變化特征恰好與赫赫有名的“厄爾尼諾”相反,并同厄爾尼諾書成為當前預報全球氣候系統異常的最強信號。
   (14)生態問題的地區分布
        ①東北地區:松嫩平原洪澇災害和低溫凍害;松嫩平原西部風沙、土地鹽堿化、森林火災與病蟲害
        ②東部平原地區:暴雨與洪水災害,春旱與伏旱、地震、土地鹽堿化與沙化,沿海臺風與風暴潮、渤海冰凍
        ③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塌陷、滑坡、干旱、地震、雹災
        ④華南地區:臺風、暴雨、風暴潮、春伏旱、地震、水土流失、洪水
        ⑤西南地區: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水土流失、森林火災與病蟲害
        ⑥蒙新區:風沙與土地荒漠化、鹽堿化、草原病蟲害與鼠害、雹災、凍害、地震
        ⑦青藏地區:風暴、冰雪與冰雹、草原蟲害與鼠害、地震 
6、自然災害(既有天災,又有人禍)
 (1)、洪澇災害
   ①我國典型地區:東北;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②產生的原因:自然原因:(氣候)a降水持續時間長,降水集中(如長江流域的梅雨天氣);b夏季風的強弱變化(副高強:南旱北澇;副高弱:南澇北旱);c臺風的影響;d厄爾尼若現象(水文水系)e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f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樹枝狀水系),匯水集中;g河道彎曲(荊江河段)。(地形)h地勢低洼(海河、珠江);
   人為原因:a濫砍濫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劇,河床抬升;b圍湖造田;c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設(渭河流域)
   ③治理措施:a中上游植樹造林,建設防護林體系;b退耕還湖;c中上游修建水利工程;d裁彎取直,加固大堤;e開挖入海河道(淮河);f修建分洪蓄洪區;g建立洪水預報預警系統等.( 上游:治理原則是調洪,做法是修水庫、植樹造林;中游:治理原則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庫,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則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開挖河道)
  (2)、沙塵暴現象
   ①我國典型地區:西北;華北地區②產生的原因:自然原因:a氣候干旱,降水少;b快行冷鋒天氣影響,春季大風日數多;c地表植被稀少等; 
   人為原因:a過度放牧、過度樵采、過度開墾,破壞植被;b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輪荒);c開礦。
   ③治理措施:a制定草場保護的法律、法規,加強管理;b控制載畜量;c營造“三北防護林;d退耕還林、還牧;e建設人工草場,推廣輪牧;f禁止采伐發菜等
(3)、地震
①我國典型地區:東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區
②形成原因:位于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活動劇烈;斷層發育。
造成重大人員和財產損失的原因可能有:震級大,破壞性大;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經濟發達;淺源地震;發生的時間可能在夜間;誘發其他災害等
③減輕災害的措施:積極開展防災、減災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環保和減災意識;建立災害監測預報體系;加強地質災害的管理,建立健全減災工作的政策法規體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強度;植樹造林,建立防護林體系;加強國際合作等。
(4)、泥石流爆發的條件:
地形條件:山區坡陡谷深
巖石條件:巖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質多
植被條件:植被覆蓋率較差
氣象條件:夏季暴雨或冰雪融水匯聚時,含有大量泥沙、石塊和礫石的洪流就會沿山谷奔騰而下形成泥石流災害
(5)、西南地區地質災害嚴重
形成原因:(1)自然原因:①地處板塊交界地帶,地殼運動強烈、山體中斷層發育,巖石破碎. ②山區面積廣大,地勢起伏大  ③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2)人為原因:對植被的破壞治理措施:恢復植被
(6)、臺風
臺風多發生夏秋季節,主要發生海域為_西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孟加拉灣
臺風災害由強風、特大暴雨、風暴潮造成
臺風對我國的有利方面:①帶來豐沛降水,緩解長江中下游的伏旱,②緩解高溫酷暑天氣
如何減小臺風損失:加強臺風的監測和預報(氣象衛星跟蹤、沿海雷達監測)
(7)、寒潮
時空分布考慮源地、冬季風強弱、地形地勢的阻擋等因素,我國冬半年常發,影響范圍大,除滇南、青藏高原、臺灣、海南及四川盆地外。
災害特點:降溫輻度大、風力強、影響范圍廣、出現降溫、大風、暴雪、冰害等災害性天氣。
寒潮的利:凍殺害蟲;大雪緩解春旱                                                                 八、地質地形小專題:

1、南極發現有豐富煤炭(北極地區埋藏豐富石油),說明:南極(北極)地區曾經位于溫暖濕潤地區,森林茂密,后經大陸漂移至此,這是板塊構造學說的有力佐證.
2、 剛果盆地(四川盆地)的形成原因:剛果盆地原來是內陸湖,后經地殼抬升,河流下切,湖水外瀉而成.
3、死海(貝加爾湖、坦噶尼喀湖、汾河谷地、渭河谷地)成因:內力作用----斷裂陷落
4、北美五大淡水湖(歐洲峽灣地形、湖泊)成因: 外力作用----冰川作用
5、 廬山(華山、泰山)的形成:斷塊山地
6、七大洲地形特色:
亞  洲: ① 地形復雜多樣,起伏很大,高原、山地面積廣;② 地勢中部高,四周低,平原多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
非  洲: ① 地形以高原為主,地面地伏不大;② 東部縱貫著巨大的東非裂谷帶;③ 地勢特點:東南高,西北低
歐  洲: ① 歐洲地形以 山地、平原為主,平原面積廣大,占總面積2/3;② 地勢低平,為世界地勢最低一洲(300m),地勢南北高,中部低;③ 冰川地形廣布
北美洲: ① 地勢東西高,中部低;② 南北縱列三大地形區,西部是山地,東部是山地、高原,中部是平原;③ 冰川地形在大陸北半部廣布
南美洲: ① 西部為南北縱貫的安第斯山脈;② 東部為平原、高原相間排列大洋洲: ① 地勢低平。地表起伏和緩;② 地形為南北三個縱列帶,東部為山地,中部為平原,西部為高地南極洲: ① 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一洲(2350m);② 大陸冰川廣布,冰層平均厚度達2000米,冰層以下地形多樣
7、開鑿隧道問題:開鑿隧道應注意兩個問題:一是滲漏問題;二是塌方問題。因此,開鑿隧道要選擇在背斜處,因為背斜巖層向上拱起,地下水向兩側滲流,不容易發生滲漏問題;并且,背斜為穹形構造,不易塌方。

九、干旱小專題:
1、溫帶沙漠-----塔克拉瑪干(卡拉庫姆)沙漠形成的原因:深居大陸內部,遠離海洋,降水稀少,蒸發旺盛;
變式:南美洲南部巴塔哥尼亞沙漠的成因:地處溫帶,盛行西風,在安第斯山脈的東側,處于背風坡,降水稀少。
2、熱帶沙漠-----撒哈拉(維多利亞)沙漠沙漠形成的原因:①常年受到副高和信風帶的影響;②大西洋沿岸受加那利寒流的影響,由北往南影響沿岸,大氣穩定。③地中海受相對氣壓影響,冬季為相對低壓,氣壓在此輻合,熱帶大陸性氣團影響地中海,夏季地中海為相對高壓,下沉氣流強盛,使地中海沿岸氣流下沉,加深撒哈拉沙漠氣候的干燥。④紅海為狹窄水體,東北為阿拉伯沙漠區,東北信風吹來干燥氣流,處于副熱帶海區,高溫高鹽,大氣穩定。⑤南部的副高可達18oN。
變式:南亞塔爾沙漠的成因:①塔爾沙漠在夏季形成熱低壓,但高空上受副高控制,下沉氣流盛行,形成高低壓疊置,使得低壓氣流不能進一步上升,而成云致雨。②西南氣流自阿拉伯和非洲吹來,較干燥。③西南季風不易到達,④人類活動歷史悠久,原始植被遭到破壞,地面缺乏植被保護。
3、智利沙漠南北狹長的原因:① 安第斯山直逼西海岸,使熱帶沙漠氣候難以向東擴展;② 受秘魯寒流影響,使熱帶沙漠氣候向北延伸;
4、東非高原熱帶草原氣候形成的原因:地勢較高,氣溫低,對流弱,降水少,不具備形成熱帶雨林氣候的條件.
5、華北春旱原因:春季氣溫回升快,蒸發旺盛;雨帶未到,降水稀少;農業需水量大。
6、 東北無春旱的原因: 緯度較高,氣溫較低,蒸發較弱;春季有積雪融水。
7、華北地區缺水問題:產生原因:① 自然原因:溫帶季風氣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徑流量小;降水變率大;春季蒸發旺盛。② 人為原因:人口稠密、工農業發達,需水量大;水污染嚴重;浪費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種用水量大。治理措施:① 南水北調;  ② 修建水庫;③ 控制人口數量,提高素質; ④ 減少水污染;減少浪費,提高利用率;⑤ 限制高耗水工業的發展;⑥ 發展節水農業,采用滴灌、噴灌技術,提高利用率;⑦ 實行水價調節,樹立節水意識;⑧ 海水淡化等。
8、 死(咸)海面積縮小的原因:① 地處熱帶沙漠氣候區(深居內陸),降水稀少,蒸發旺盛;下滲多(自然原因)② 工農業引用約旦河水(棉田面積擴大,引阿姆河、錫爾河灌溉),使匯入死(咸)海的河流徑流量減少.(社會經濟原因)
9、江淮伏旱的原因:鋒面雨帶北移,降水減少;單一副熱帶高壓控制,盛行下沉氣流,多晴朗干燥天氣。
 
十、氣候與自然帶小專題
1、拉丁美洲氣候濕熱的原因:位于赤道兩側;周圍海洋廣闊.
2、安第斯山南段東西兩側景觀差異原因:受安第斯山脈阻擋的影響,山地東側為西風帶的背風坡,產生焚風效應和雨影效應、西側為西風帶的迎風坡,降水豐沛。(非地帶性現象)
3、非洲缺失溫帶海洋性氣候的原因:非洲同緯度是海洋.
4、南半球缺失苔原帶的原因:南半球同緯度是海洋.
5、同在北回歸線附近,卻出現了非洲的熱帶沙漠氣候、南亞的熱帶季風氣候、我國東南部亞熱帶季風氣候等氣候原因是:北非受副熱帶高壓及來自大陸內部的信風影響,全年炎熱干燥;南亞受熱帶季風影響,我國東南部受亞熱帶季風影響。
歸納: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西岸的氣候差異及成因:------海陸位置與大氣環流形勢不同.
6、我國旱澇災害主要分布于東部季風區,原因是副高強弱不穩定,降水的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大
7、我國降水南多北少的主要原因是:南方雨季來得早去的晚,雨季時間長;北方雨季較短。
8、 長江中下游地區一般每年都有的天氣是:伏旱(最佳答案)(因有的年份有“空梅”現象,因此梅雨不是最佳答案)
9、為什么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地區熱帶山地環境與北半球其它地區相比,向北推進了5----6個緯度?① 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基本上是南北走向,北有大山阻擋,谷口向南,形成巨大的暖濕氣流通道;② 夏半年,強大的西南季風從印度洋帶來大量暖濕氣流,深入大峽谷內部,使峽谷底部等溫線與同緯度相比明顯向北推進。
10、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大的原因有: 我國緯度跨度大,冬季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我國越往南正午太陽高度越大、晝越長,因此越往南得到的太陽輻射越多,加之冬季風的頻頻南下,對我國北方的影響大。
11、我國夏季普遍高溫的原因有: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北方雖比南方正午太陽高度小一些,但白晝時間卻比南方長,得到的太陽光熱并不比南方少多少。
12、我國冬季比同緯度其它地區溫度低的原因是:受強大的蒙古—西伯利亞冷高壓影響(或受冬季風的影響) 。
13、印度比同緯度我國氣溫高的原因是:高山屏障(高大的喜馬拉雅山脈阻擋了南下的冷氣流)。
14、歐洲海洋性氣候比北美洲面積大的原因為:歐洲缺少南北延伸的高大山系,來自海洋的西風能深入大陸內部。受陸地形狀及洋流勢力的影響歐洲西岸受暖流影響較大。
15、巴西東南沿海、澳大利亞東北、馬達加斯加島東部、中美洲東北部形成熱帶雨林氣候的原因:主要是來自海洋的信風帶來暖濕氣流,受地形(山地)的影響,在信風的迎風坡,其次沿岸有暖流經過。
16、氣溫的年較差緯度越高,差值越高,原因是:緯度越高正午太陽高度的年變化越大,晝夜長短的年變化越大,因而氣溫的年較差越大;低緯相反。
離海越遠氣溫年較差越大,原因是:陸地比海洋的熱容量小,夏季升溫快,溫度比海洋高,冬季降溫快,溫度比海洋低,因而氣溫年較差比海洋大,沿海受海洋的影響較大,比內陸年較差小。
17、氣溫的日較差:緯度越高越小,原因是:緯度越高,太陽高度的日變化小。
  氣溫日較差與天氣的關系為:陰天比晴天日較差小
  氣溫日較差與海陸的關系為:內陸比沿海日較差大 ,
  山頂的氣溫日較差比山下平原小,年較差也小。
18、青藏高原比我國同緯平原、盆地比較:
氣溫年較差小,原因:低緯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較涼;冬季因緯度低,且受高大地形的影響南下的寒冷氣流影響不到,氣溫不太低;
日較差大 ,原因:海拔高,空氣稀薄,大氣密度小,大氣的保溫作用及削弱作用低,因此白天升溫快,夜晚降溫快。
19、天山南坡無林帶,原因為:地處來自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的背風坡,降水量少;而北坡地處來自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的迎風坡,降水量多。
20、亞寒帶針葉林在大陸東岸南緣偏南的原因:主要是東岸為寒流,西岸為暖流;其次東岸受來自大陸內部風的影響,西岸相反。
21、影響雪線高低的因素(雪線是指存在冰雪下線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響因素有:一是氣溫(陽坡氣溫高,陰坡氣溫低,陽坡雪線高于陰坡;二是降水量的大小(影響降水量的因素是坡向,即迎風坡降水量大,雪線低),因此,喜馬拉雅山的南坡比北坡雪線低。
注:可根據該特點來判斷迎風坡或背風坡。
22、影響山地垂直帶譜的因素
一是山地所處的緯度(緯度越高帶譜越簡單);二是山地的相對高度,相對高度越大,垂直帶譜可能越復雜)。
另外,影響同一帶譜的海拔高度主要取決于熱量(即陽坡高和陰坡低)

十一、農業小專題:
⑴ 茶葉生長的有利條件:  ① 氣候濕潤多雨;    ② 排水良好的坡地。
⑵ 青藏高原生產青稞的自然條件:地勢高,氣溫低,溫差大,降水少,光照充足.
⑶ 尼羅河三角洲(印度河、南疆)盛產長絨棉的原因:夏季光照充足,降水稀少,土壤肥沃,有便利的灌溉條件.
⑷ 澳大利亞畜牧業發展的有利條件:① 有大面積干旱半干旱區域,草原優良;② 自流井多,可供牲畜飲水;③ 無大型野生肉食動物.
⑸ 西歐(美國東北部)發展乳畜業的有利條件:① 緯度高,氣溫低,云量大,雨天多,光照弱,土壤貧瘠,不適宜發展種植業,適宜多汁牧草的生長.(自然條件);② 人口、城市密集,市場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經濟發達.(社會經濟條件)
⑹ 季風氣候對農業發展的影響:利:雨熱同期,利于農作物生長;弊:旱澇災害頻繁.
變式:溫帶季風氣候(黃淮海平原)發展棉花種植的有利條件:
① 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利于棉花生長;② 秋季雨水少,天氣晴朗,利于棉花的后期生長和收摘。
⑺ 中亞地區農業以荒漠畜牧業和灌溉農業為主,原因:① 中亞深居內陸,屬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荒漠為主,適宜發展荒漠畜牧業;② 境內有額爾齊斯河、阿姆河、錫爾河等河流,宜發展灌溉農業.
⑻  熱帶經濟作物經營方式:企業化種植園  .
生產特點:生產規模大,商品率高 . 
主要分布:南亞、東南亞、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
所在國經濟結構特點:以熱帶企業化種植園為主的單一經濟
所在國如何發展經濟:① 繼續發揮優勢,抓好熱帶經濟作物生產;② 狠抓糧食生產,努力增產糧食;③ 調整產業結構,建立獨立的、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④ 加強“南南合作”;⑤ 加強“南北對話”,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
⑼ 非洲糧食問題突出的原因:① 人口自然增長率高; ② 自然條件惡劣;③ 亂墾濫伐,過度放牧,加劇了干旱和土地沙漠化;   
⑽ 新加坡缺水、缺糧的原因:① 國土面積狹小,雖地處熱帶雨林區,但無大河,徑流量小;② 國土面積狹小,耕地面積小,糧食產量低.  
⑾ 復種指數問題:
   ① 俄羅斯復種指數和產量低的原因:緯度較高,農業生產熱量不足
② 澳大利亞復種指數問題:緯度較低,但復種指數較低的原因是:與農業經濟結構有關,其混合農業區是小麥和牧羊交替進行,小麥復種指數低,且有大量的休耕地 
   復種指數低對土地的有利影響是: 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恢復
   ③ 中國復種指數高的原因: 緯度低,人均耕地少
⑿ 美國、印度的國土面積小于中國,但耕地面積遠遠大于中國,其原因是:(從氣候和地形兩方面分析)① 美國、印度平原占國土面積大,干旱區面積相對較小;② 中國平原占國土面積小,干旱區所占面積大。
⒀ 城市郊區農業問題:上海市郊區農業(蔬菜、肉、蛋、奶及園藝業)分析區位:
自然因素:熱量充足,雨熱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社會經濟因素:① 市場消費量大;② 交通方便;③ 發展花卉、蔬菜等農作物單位面積的價值高,可獲得更高的經濟利益;④ 土地面積小,有利于集約化生產。
發展方向:綠色農業;觀光農業;生態旅游
⒁ 商品谷物農業:東北地區 、 美國
基本特征: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農產品商品率高;
區位因素分析:自然因素:① 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② 地形平坦開闊;③ 耕地面積廣大;④ 土壤肥沃;    ⑤ 水源充足。
社會經濟因素:① 地廣人稀,農產品商品率高;② 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③ 交通便利; ④ 市場廣闊;⑤ 工業比較發達;⑥ 國家政策扶持。
存在不足:① 熱量不足; ② 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劇;③ 土壤肥力下降; ④ 冬季受寒潮和凍害的影響等。
與美國商品谷物農業比較異同:
相同點;① 農業地域類型相同;② 地廣人稀,農產品商品率高;③ 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    ④ 交通便利;  ⑤ 市場廣闊;   ⑥ 工業比較發達;  ⑦ 農業生產過程的自然條件相似。
不同點:① 經營方式不同,美國以家庭農場主生產為主,我國以國營農場位主;② 科技水平存在差異;③ 專業化水平不同;④ 糧食單產不同,美國糧食單產高
⒂ 大牧場放牧業: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區位因素:自然因素:氣候溫和,草類茂盛,草場面積大;
社會經濟因素:① 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② 距離海港近;交通條件改善,冷藏技術的進步。
我國牧區存在的問題:靠天養畜,生態破壞,載畜量低,效益低。
我國牧區借鑒:人工草場建設;放牧方式;牧區交通條件及加工體系的發展。
(16)混合農業與我國南方低山丘陵區的農業多樣化發展:
①澳大利亞墨累—達令盆地混合農業生產:
A、區位因素分析:盆地地形,位于大分水嶺的雨影區,降水稀少,水源不足;地廣人稀,東水西調,改善灌溉條件;鄰近港口和公路,交通方便;
B、生產特點:機械化水平高;農牧生產活動交替進行,農業生態系統的良性發展,生產靈活,市場適應性強,產品多供出口。
②我國南方低山丘陵區農業:
A、區位因素分析:地形以低山丘陵為主,熱帶亞熱帶濕潤地區,光熱水充足,氣象災害多發;生物物種豐富;土地類型多樣;生活能源短缺,水土流失嚴重,紅壤貧瘠;農業發展潛力最大,開發難度較小;地少人多,開發較早。
B、整治和發展方向:綜合開發,發展立體農業;系列開發優勢資源;生態建設,封山育林,退耕還林,保持水土;根據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變化,有側重地發展山區特色農業。
(17)、農業區位因素分析
 (一)自然條件:土地(地形、土壤) 氣候(光照、熱量、降水、晝夜溫差) 水源(指灌溉水源),   注:自然因素的改造:通過培育良種、改良耕作制度等技術改革,擴大某種農作物的區位范圍;另外,人們根據經濟技術條件,對不適宜農業生產的自然因素進行改造,使之適宜發展農業。
 (二)社會經濟因素:
1.市場:市場需求量最終決定了農業生產的類型和規模。市場區位及需求的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最為突出。
2.交通運輸: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和農產品保鮮、冷藏等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大為擴展,即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減小。在最適宜的地方形成區域專業化生產,從而形成區域性或世界性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法國、阿根廷5國成為世界主要商品糧生產國;荷蘭、丹麥、新西蘭等成為世界主要的乳畜產品供應國;拉丁美洲、非洲以及東南亞和南亞成為世界熱帶經濟作物的生產基地。   
3.政策   

4.勞動力   

5.科技   

6.工業基礎
(18)、如何分析某一作物生長的氣候條件:
 1.從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兩個方面去分析;   

2.從光照、熱量、降水、晝夜溫差、氣象災害等方面去分析;

3.從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氣候條件分段分析。
  例如,試分析華北地區棉花生長的氣候條件。有利條件: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秋季雨水少,天氣晴朗,有利于棉花后期生長和收摘。利條件:播種期適逢春旱,灌溉水源不足。
(19)、農業區位的區域分析:
東北平原商品谷物農業:優勢主要表現為耕地面積廣大,土壤肥沃,適于大規模機械化耕作;而制約因素主要是緯度高,熱量不足,農作物只能一年一熟。
華北平原旱地種植業:優勢是地勢平坦,土層深厚疏松,光熱充足;制約因素是水源不足,旱澇、鹽堿、風沙災害嚴重。
南方平原地區水田種植業: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熱條件充足,但洪澇災害嚴重
西北地區灌溉農業:有利條件是光熱充足,晝夜溫差大;制約因素是降水稀少,水源缺乏。
青藏高原河谷農業:優勢在于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農作物單產高,質量好;制約因素是海拔高,氣溫低,熱量不足
(20)、主要農作物的分布及區位

 

名稱

主要分布區

生長習性

農業區位的選擇

糧食作物

水稻

“亞洲的糧食”——水稻;水稻播種面積最大的國家——印度;最大生產國——中國;最大出口國——泰國。主要分布于東亞、東南亞和南亞的季風區,東南亞的熱帶雨林區,以及埃及、尼日利亞、西班牙、意大利、美國、古巴、委內瑞拉、巴西

喜高溫多雨、地勢低平

水分條件較好的平原地區;在我國的集中分布于東部季風區、秦嶺--淮河以南(36°N)

玉米

單產最高——玉米;玉米最大的生產國和出口國——美國;我國的主產地在吉林省

喜夏季高溫多雨,生長期較長

夏季高溫多雨、生長季較長的地區

小麥

播種面積和產量最大的糧食作物;小麥最大生產國——中國;最大出口國——美國

水熱要求不高;耐寒耐旱、適應性強

溫帶大陸性氣候,我國冬小麥和春小的分界線為古長城(或3500℃積溫線),冬小麥一般秋播冬收,春小麥一般春播秋收

糖料作物

甘蔗

拉丁美洲、巴西、古巴、亞洲,我國臺灣、廣東、廣西、福建、四川、云南等省區

喜高溫,需水肥量大,生長期長

氣候濕潤的亞熱帶丘陵地區(一般分布在長江以南,但成都平原例外)

甜菜

亞歐大陸、北美的中溫帶地區,我國的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新疆

喜溫涼,耐鹽堿、干旱,生長期短

氣候溫涼的中溫帶地區

飲料

茶葉

亞洲的印度、中國、斯里蘭卡

喜高溫多雨、怕澇

紅壤等酸性土壤

咖啡

咖啡原產于非洲的埃塞俄比亞,現分布于拉丁美洲的巴西等,埃塞俄比亞等

喜高溫多雨

高溫多雨、無霜害、年均溫在20°—22℃左右,年降水量在1000—1800毫米,蔭蔽較好,濕度較大的山地生長

可可

可可樹原產于南美洲亞馬遜盆地,現以非洲為主,拉丁美洲亦生產

較高的溫度、濕度和雨量分配均勻

要有較高的樹木在它上層作蔭蔽保護,本身抗風力弱。所以在熱帶雨林帶海拔較低處,可可樹生長茂密。

纖維

劍麻

劍麻原產于墨西哥,從西沙爾港出口,因而也叫“西沙爾麻”。現非洲的坦桑尼亞占世界總產量的60%。

喜高溫耐旱

 

黃麻

原產于東南亞,現主要產在南亞地區。孟加拉國黃麻的產量居世界第一,其次是印度。黃麻在我國南方種植很廣,浙江省最多

喜高溫濕潤氣候和肥沃的沙質土壤

全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

亞麻

溫帶地區的中國、俄羅斯等

喜涼爽濕潤氣候和肥沃壤土

長日照作物

橡膠

東南亞和南亞地區

喜高溫多雨

 

棉花

美國中央大平原、埃及、中亞;我國則分布于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南疆

喜高溫

光熱充足,土質疏松,有灌溉水源

水果

柑橘

原產于我國,北起秦嶺南麓,南到雷州半島,西起藏南察隅,東到臺灣島都有出產。

喜溫潤,怕寒冷

氣候濕潤的亞熱帶丘陵地區(一般分布在長江以南,但成都平原例外)

蘋果

遼寧、山東、河北、陜西、甘肅出產最多

喜光、較耐寒

濕潤、半濕潤的暖溫帶地區

油料作物

花生

主要分布在暖溫帶、亞熱帶、熱帶的沙土和丘陵地區;山東產量最多,產量占全國1/3以上

喜溫干燥、砂質壤土

要求積溫在3000℃以上,不耐霜

油菜

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近年來有北移南遷趨勢,擴大到黃淮海平原、遼寧以及華南地區;四川產量全國第一

喜溫暖氣候,肥沃土壤

原產于非洲。廣泛分布于西非幾內亞濕熱森林地帶。

芝麻

原產于非洲。我國各地均有栽培,以暖溫帶、亞熱帶種植最多,主要分布在河南

喜溫耐旱

要求積溫在3000℃以上,不耐霜,不耐澇。

胡麻

西北內陸地區

 

 

油棕

原產于非洲。廣泛分布于西非幾內亞濕熱森林地帶。

喜高溫多雨、充足陽光和濕潤肥厚的沙壤土

 

大豆

原產于我國,各地均有栽培,以東北黑龍江為最多。

為中溫作物

要求積溫在2000℃—3000℃,需水較多,對土壤要求不嚴

出口農產品基地

以進入國際市場為目標:太湖平原、閩南(泉州、漳州、廈門)三角地區、珠江三角洲、海南島等地

 
十二、工業小專題
1.工業區位選擇的一般規律:1。從經濟因素看,要考慮土地成本、原材料、運輸、消費市場、勞動力價格等因素分析;2。從環境因素看,需要考慮風向、河流流向等因素,大氣污染嚴重的工廠布局時應選擇在城市主導風向的下風向或與冬夏季風垂直的郊外或城市最小風頻的上風地帶;水污染嚴重的工廠則要考慮污水排放口遠離水源地及河流上游;固體廢棄物污染嚴重的工業則要遠離農田和居民區。
2.區域工業發展條件分析
(一)分析思路
某地發展工業的條件,一般從以下幾方面來加以分析:地理位置;資源條件;農業基礎(農業可以為工業提供糧食、副食品、原料、勞動力等);交通條件;市場條件;勞動力條件;技術條件;歷史條件;政策條件等9個大的方面。
注:①在分析某地工業發展條件時,不需要把每個方面都分析到,要抓住當地特色,前面提供的只是分析角度;②分析時應從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兩個大的方面去分析。
(二)舉例
例l:分析我國沿海四大工業基地發展工業的條件是:
(1)均位于我國東部沿海,海運方便,有利于對外開放,鐵路、公路、水運、管道運輸連接國內各地,便于物資、人員、信息交流;
(2)當地及鄰近地區資源或原料豐富,如,遼中南地區的鐵、石油,京津唐地區的煤、鐵、石油、海鹽、棉花等;
(3)京津唐和滬寧杭地區科技力量雄厚,遼中南地區工業基礎好,珠江三角洲靠近港澳臺和東南亞,為僑鄉,有吸引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優勢;
(4)四大基地中有不少的開放城市和經濟特區,享有發展經濟的優惠政策。
例2:上海建立大型鋼鐵企業的有利條件是什么?
上海無煤無鐵,缺乏原料、燃料,它之所以能發展鋼鐵工業具有以下有利條件:
(1)位置優越,交通便利。上海位于長江人海處,居我國大陸南北沿海航運中點,京滬、滬杭兩條鐵路在此相接,是水陸交通樞紐。可以利用便利海運、廉價的河運從內陸和國外輸入煤鐵,發展臨海型鋼鐵工業。   
(2)接近消費市場。上海市是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上海所在的長江三角洲工業區又是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區,各種工業的發展需要消耗大量鋼鐵,建立鋼鐵企業,可以就地消費,減少運輸費用,降低成本。 
(3)工業用水方便。上海位于長江人海口,大型現代化寶山鋼鐵聯合企業就建立在長江之濱,工業用水極為方便。
(4)技術力量雄厚。上海工業的發展有悠久的歷史,是我國沿海地區老工業基地,知識技術密集,高等教育、科學技術都很發達,能為我國生產高、精、尖、新的產品,為全國鋼鐵企業培養和輸送高級技術和管理人才。
3.傳統工業區與新興工業區
 
十三、能源小專題:
⑴ 我國能源利用的現狀:以煤炭為主,利用石油、天然氣,積極發展水電,穩妥發展核電,因地制宜發展太陽能、風能、沼氣、地熱能、海洋能等。
⑵ 我國能源消費利用變化特點:煤炭比例下降,石油、天然氣、水電、核電比例上升。
⑶ 我國主要的核電站:廣東-大亞灣、嶺澳;浙江-秦山;江蘇-田灣等。
 建設原因:常規能源分布少;人口集中,工農業發達,能源需求大。
⑷ 目前能源利用緊張原因:① 我國經濟發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② 我國耗能大的工業發展快,加劇了能源緊張;③ 能源利用率低,浪費嚴重;④ 能源勘探、開采跟不上國民經濟需求;⑤ 國際石油價格上漲;⑥ 我國缺少石油儲備體系。
⑸ 調整措施:① 采取多元化戰略,進口石油;② 建立石油儲備體系;③ 加大能源勘探、采取,增加能源產量;④ 加快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工程建設;⑤ 穩妥發展核電;⑥ 因地制宜地發展沼氣、太陽能、水能、風能、海洋能等;⑦ 加大技術革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⑧ 加強宣傳,提高公民節約能源的意識;⑨ 實現產業升級,適當限制耗能大的工業發展;⑩ 利用乙醇汽油。
⑹ 中哈輸油管道的建設是兩國雙贏的結果原因:① 哈薩克斯坦可以將石油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哈薩克斯坦沿線的基礎設施的建設;拉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增加就業機會。② 中國可以減少中國對中東石油的依賴;增加石油進口的多元化;中國將獲得一個長期穩定的陸路石油來源;管道處于亞洲內陸,輸油線路安全;就近可以節省運輸費用。
⑺ 我國西南部能源輸出省卻出現能源緊張原因:① 降水減少,河流徑流量變小,水力發電受到限制;② 經濟發展快,能源需求增加。
⑻ 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工程對東、西部地區影響:
   ① 對西部的意義:a. 改變西部的能源消費結構,促進西部地區生態建設,利于退耕還林和水土保持;b. 帶動相關產業發展,調整產業結構;c. 增加就業機會;d. 有利于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
   ② 對東部地區:緩解東部地區能源緊張狀況;改善能源消費結構,保護環境。
 
十四、交通小專題
(一)交通運輸網中線的區位因素分析方法
   包括社會經濟因素——決定因素;自然因素——制約區素;科技因素——保障因素。
1.從自然因素考慮歸納如下:
   (1)地形:地勢平坦,對交通線的選擇限锘目少;地形起伏大,鐵路多要筑洞架橋;工程難度大,公路、管道需沿等高線延伸,延長里程;河流湍急,不利航行;但對航空影響小。   
   (2)地質:喀斯特地形——防塌陷、滲漏;地質不穩定——加固地基,避開斷層等。 
   (3)氣候:暴雨、洪澇、凍土、泥石流——公路、鐵路;氣象災害(大風、霧等)——水運、航空。   
   (4)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2.從人為因素考慮,歸納如下:
   (1)合理布局交通網——分配交通線上的客貨運量,獲取最大經濟效益。
   (2)經濟:經濟發展了——客貨運量大增,資金充足;反過來,交通建設——加快物資流通,促進區域發展。
   (3)資金——盡量減少橋梁、隧道,縮短里程,節省投資。
   (4)人口分布——盡量聯系城鎮、人口稠密區,最大限度受益。
   (5)污染——干線不要穿過城區,遠離重要文物古跡等。
   (6)政治:京九線—一維持香港穩定與繁榮;進藏鐵路一加強援藏,鞏固國防等。
   (7)科技——如在凍土上修筑鐵路的技術已解決等。
3.公路選線的一般原則:
   ①從宏觀上要考慮自然、社會經濟、科技等因素;
   ②從微觀上考慮是在交通量最大、線路最短、占用耕地最少三者之間尋求平衡。
(二)交通運輸網中點的區位因素
1.交通運輸點的區位選擇同樣也要受社會經濟、技術、自然等因素的影響,但是不同的點主導因索是不同的。如對港口來說,自然因素起決定作用;而對火車站、汽車站、航空港來說,社會經濟因素起主導作用。從總體上說,點的區位選擇需要考慮以下因素:
火車站、汽車站、航空港需要考慮場所條件、交通條件、客貨流集中程度等
港口需要考慮自然條件(水域、陸域)、經濟腹地、城市等
2.影響港口的區位因素
(1)水域條件(包括航行條件、停泊條件)
河港:沿河,水深、流緩、河寬——提供淡水和空間
海港:沿海,水深、易靠岸、有避風浪的海灣   
(2)筑港條件
地質穩定、地形平坦、坡度適當——有利于安排建筑用地、港口設備。
(3)腹地條件
經濟腹地:經濟腹地的大小影響著客貨流量,客貨流量影響著港口的興衰
經濟性質:決定港口性質(綜合港、專業港)
(4)城市依托:城市為港口提供人、財、物的優勢,有利于港口建設和發展。
(5)政策條件
自由貿易港
對外開放港口
注:對港口來說,自然因素決定港口的位置;社會經濟因素影響著港口的興衰。
應用:如分析紐約港的主要區位因素:①哈得孫河為港口提供了淡水,避風的深水海港并且保證了入港航道應有的寬度和大量船舶拋錨所需的空間;②哈得孫河口地勢平坦開闊,為港口設備、建筑以及紐約市進行合理的平面布局提供了有利條件;③紐約港的經濟腹地是美國最發達的東北部工業區,有多條鐵路通往美國各地;④紐約港以紐約市為依托,紐約市是美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和對外貿易口岸,人、財、物的優勢對港口的建設和發展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3.影響汽車站的區位因素
   汽車站區位選擇的總原則是能夠最大限度地方便旅客。具體地說,要考慮以下4個要素:①路寬;⑦與市內交通聯系;③與市外交通聯系;④工程量。
4.影響航空港的區位因素
自然條件:航空港對自然條件的要求比較嚴格;①地形:有平坦開闊、坡度適當的地形,以保證排水;②地質:有良好的地質條件;③氣候條件:少云霧。
社會因素:要與市內有便利的交通聯系。
經濟因素:需要建在經濟發達的地區。
   
十五、我國重要的地理界線:
1.年等降水量及干濕狀況分界線:
(1)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沿秦嶺——淮河一線向西折向青藏高原東南邊緣一線,此線也是濕潤地區與半濕潤地區分界線。此線以東以南,年降水量一般在800mm以上,為濕潤地區,此線以西以北年降水量一般在800mm以下,為半濕潤地區。
(2)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大致是沿大興安嶺——張家口——蘭州——拉薩一線,最后到喜馬拉雅山東部,此線也是半濕潤地區與半干旱地區分界線。此線以東年降水量一般在400mm以上,為半濕潤地區,此線以西年降水量一般在400mm以下,為半干旱地區。
(3)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從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經河西走廊西部以及藏北高原一線,此線也是干旱地區與半干旱地區分界線。
2.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此線以東以南可以受到夏季風的影響,即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或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的影響,降水較多,此線以西以北地區則難于受到夏季風的影響,降水稀少。
3.地勢界線:
4.地形區界線:
大興安嶺:內蒙古高原與東北平原分界線
太行山:黃土高原與華北平原             巫山:四川盆地與長江中下游平原
武夷山:江南丘陵與浙閩丘陵             天山:準噶爾盆地與塔里木盆地
長城:內蒙古高原與黃土高原             秦嶺:漢江谷地與渭河平原
大巴山:漢江谷地與四川盆地             祁連山:青藏高原與河西走廊
南嶺:江南丘陵與兩廣丘陵               橫斷山: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及云貴高原
5.內流區域與外流區域的分界線:大興安嶺西側——陰山——賀蘭山——祁連山東端,南段比較接近200毫米等降水量線。此線以西以北地區大部分是內流區(除額爾齊斯河流域),以南以東地區大部分屬外流區(除鄂爾多斯高原的無流區和松嫩平原的個別無流區外)
6.一月平均氣溫0℃等溫線:沿秦嶺——淮河一線向西折向青藏高原東南邊緣一線。
7.亞熱帶與暖溫帶的分界線:秦嶺——淮河線。
8.水系分界線
  長江水系與黃河水系:秦嶺
  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南嶺
  淮河水系與海河水系:黃河(黃河下游是地上河)
9.年太陽輻射量線
   大興安嶺——北京西側——蘭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這條線以西、以北廣大地區太陽輻射十分豐富,特別是青藏地區和新疆南部,太陽輻射尤其豐富。這條線以東、以南地區太陽輻射弱。
10、我國的人文地理界線
   (1).人口分界線:黑龍江的黑河——云南的騰沖。此線以東以南地區,面積不到全國的一半,人口卻占了全國的絕大部分,而此線以西以北地區,面積占全國的絕大部分,但卻是地廣人稀。
   (2).以水田為主的耕地和與旱地為主的耕地分界線:秦嶺——淮河線
   (3).傳統放牧區與傳統農耕區分界線:大興安嶺——陰山——呂梁山——橫斷山。傳統放牧區與傳統農耕區在北方的分界線也可以以大興安嶺及長城為界,大興安嶺以東及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主要以耕作業為主,大興安嶺以西及長城以北的廣大地區主要以游牧業為主。

十六、地理各要素之間的聯系專題

 1.地形與氣候
   (1)地形對氣溫的影響
   海拔越高,氣溫越低。產生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景觀.在中低緯高山地區表現尤其明顯.
    (2)地形對降水的影響
   山地迎風坡降水豐沛.而背風坡形成雨影區,降水稀少。
   (3)地形對氣候類型分布的影響
   南北走向的山地,對海陸之間的氣流交換有阻礙作用.使沿海地區氣候類型的分布呈狹長帶狀征.如南北美西海岸。而東西走向的山地使氣候類型分布向內陸延伸,如歐洲溫帶海洋性氣候的分布。
   (4)氣候對地形的影響
   ①主要是高寒地帶,氣候寒冷,冰蝕地貌廣布;
   ②沙漠地帶.降水稀少,溫差大.風力作用強,風蝕地貌.沙漠廣布:
   ③濕潤地帶.降水較多.流水作用強大、普遍.既有侵蝕作用形成的地貌(溝谷).又有沉積作用形成的地貌(三角洲、沖積平原)。
2.地形與河流
   (1)地形影響河流走向、水系形狀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河流自西向東;
   德國地勢南高北低,河流自南向北;
   亞洲地勢中部高、四周低,形成放射狀水系:
   四川盆地中部低、四周高,形成向心水系:
   亞馬孫平原南北兩側地勢高,形成樹枝狀水系。
   (2)地形影響河流落差
   在流量一定的情況下.不同地區的河流價值體現不同:在山區.流速較大,水能資源豐富:在平原地區.水流平穩.航運價值較大。
   (3)河流對地形的影響
   流速大的山區.侵蝕作用強烈:流速較慢的平原地區.沉積作用顯著。
3.河流與氣候
   (1)氣候要素中的降水.氣溫直接影響河流的流量和冰期。雨季長、降水多,河流流量大;反之.河流流量小。冬季最低月平均氣溫0℃以上.河流無結冰期:反之.河流有結冰期,而且氣溫越低,冰期越長。
   (2)降水的季節變化、年際變化直接影響以雨水補給為主的河流徑流量的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
   (3)我國夏季鋒面雨帶的推移影啊東部外流河汛期的長短、遲早。
4.氣候與動值物、土壤
   由于各個地區所處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互不相同.大氣環流的形勢不一樣.所受到的地形、河流的影響也不同.因此形成不同的氣候類型。氣候類型不同.植被就不一樣.林中生活的動物和林下發育的土壤也就存在很大差別。
5.地形、河流、氣候與農業生產
    (1)地形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平原:地勢平坦、土層深厚 耕作業
山區:耕作不便,不利于水土保持 林業、牧業、副業
山地丘陵 緩坡:可修筑梯田、種植業,但不易集中連片,水利化機械困難
陡坡:不能修梯田,易植樹種草
海拔不同:熱量不同.生長期不同。農作物的品種不同。
    (2)河流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由于農作物不同生長階段對水分條件的需要是不同的。因此需要灌溉。顯然.河流的分布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很重要。世界農業發達區.多分布在大河中下游的沖積平原和三角洲上.顯然與灌溉條件有關。
   (3)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①光照、降水等氣候條件對農業生產:影響極大.特別是光照條件.與農作物種類的分布、復種制度和產量關系最密切:不同地區、氣候資源條件不同.因而有不同的種植制度.包括作物的結構、熟制、配置與種植方式.如我國秦嶺-淮河一線以南以北地區種植的農作物和耕作制度就存在著明顯差異。
   ②氣候年際變化大的地區.農業生產常具有不穩定性。
   ③大風、暴雨、冰雹、寒潮、霜凍等災害性天氣也常給農業生產造成損失。
6.地形、河流、氣候與聚落
鄉村:從已發現的村落遺址或現代鄉村來看,它們多位于河流兩岸的階地上,或者位于兩條河流交匯處比較高爽平坦的地方。這些地方地勢較高.沒有洪水浸淹之患,且土地肥沃.靠近河流,有利于農耕、畜牧和漁獵.用水和交通也比較方便。
城市:我國城市分布在地勢的第一、第二、第三級階梯上的比例大致分別是1%、32%和67%,世界上的城市大多數都位于平原地區。因為平原地區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農耕,且有利于交通聯系和節省建筑投資,是人口集中分布區.也是城市發育的理想環境。高原山區也有城市分布,熱帶地區,低地悶熱.居住條件不利,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山區城市一般都沿河谷地或在比較開闊的低地分布。
河流對城市的影響很大,世界上的城市,大多沿河分布。因為河運是古代主要的交通運輸方式。因此河流對城址的選擇影響較大。同時,城市是人口聚集的大型聚落.又是工業加工活動集中的地方.每天需要大量的生活用水和工業用水。河流是城市的主要水源,吸引城市臨河分布。
在進行建筑設計時.要充分利用日照資源。在南北回歸線以南、以北地區,由于沒有太陽光直射,因此必須考慮日照與街道方位的關系。為了保證居住區街道所有建筑物都有較好的日照條件,城鎮街道宜采取南北方向和東西方向的中間方位.即街道方位為東北--西南方向或西北--東南方向。
7.地形、氣候與工業
   (1)從地形條件看,工業一般布置在地勢平坦、開闊,水源近便,對外聯系方便的平原地區。
   (2)從氣候條件看,為了盡可能地減少工廠排出的煙塵、廢氣對居住區的污染,在常年盛行一種主導風向的地區布局工業,工業區應布局在盛行風向的下風方向.居住區則布局在上風方向。在冬夏季風相反的地區布局工業.工業區應布局在當地最小風頻的上風向,居住區則布局在下風方向。
8.地形、氣候、河流與交通-----考慮造價
   (1)修筑鐵路、公路等交通線路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地形條件。
   平原地區的地形對線路限制較小,造線時,要求距離較短.彎道較少,少占農田,少建橋梁;山區地形起伏較大,地質條件復雜.對鐵路、公路選線限制較大。山區中的道路避開陡坡。如無法避免,在陡坡上修筑成“之”字形彎道;修隧道在背斜處.考慮工程的安全性、穩定性。
   (2)海陸空交通運輸常需要穿越不同的氣候區.充分合理地利用各地氣候資源,并盡量避開氣象害.才能保證運行的安全和較大的經濟效益。例如.飛機場不宜建在多云霧、多暴雨、風速大、能見度差的地方。
9.資源與工業
   自然資源是人類生活和生產的重要物質基礎.了解各種資源的分布,目的不僅僅是了解它們的分布狀況.更重要的是要了解這種分布對經濟發展有哪些利弊.從而懂得應該如何對待不同的資源。比如.我們了解各種礦產資源和能源的分布。就可以更加合理地進行工業生產和工業布局。
   (1)世界、中國主要工業區的資源種類與工業部門
   (2)因地制宜.利用本國資源發展工業
   以法國為例.法國的礦產資源中鐵、鋁土、鈾的儲量居歐洲前列。石油和煤嚴重不足。鐵礦主要分布在東北部的洛林高原.煤田主要位于巴黎盆地以北.因此.法國在有煤鐵資源的東北部布局了傳統的鋼鐵工業區。在地中海沿岸。利用豐富的鋁土礦和水力資源.發展了煉鋁工業。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于進口原料日益增多,沿海一些港口的鋼鐵、機械制造工業迅速興起。由于作為能源的石油和煤炭嚴重不足.法國大力發展了水電和核電.目前.核發電量已占全國發電量的70%以上。
   (3)用發展的眼光看自然資源與工業布局的關系
   自然資源對于工業生產和工業布局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惟一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由于超級油輪、巨型運輸船舶和集裝箱的出現.能夠大幅度地減少運費、降低成本,從國外運進各種工業原料.制成工業品再輸往海外.這就為臨海地區建立大型工業聯合企業提供了有利條件。時至今日.這種靠資源決定工業布局的重要性。在某些新興工業部門有所降低.小型,輕量的電子元件主要靠飛機運輸。空運被認為尖端技術產品工廠傳送帶的延伸。這類工業的布局越來越取決于人才和交通。
   (4)自然資源豐富的地區不一定是工業發達的地區(發展中國家表現明顯)。例如.中東的石油儲量約占世界石油總儲量的一半以上.產量約占世界總產量的四分之一;但工業并不發達。中東各國自己的石油消費量不大.所產石油90%輸往西歐、美國、日本等工業發達國家。中東地區的工業為何不發達?因為中東地區工業基礎比較薄弱:除石油資源豐富外,其他工業原料貧乏;氣候干旱,工業用水缺乏;勞動力較少,技術力量較弱;中東地區以石油出口為主的國家.每年每人收入很高。不需要靠發展工業來增加經濟收入。
   (5)工業發達的地區不一定是自然資源豐富的地區
   例如.日本是個礦產資源貧乏的國家.工業生產中需要的鐵礦石、煤炭、石油、天然氣,銅礦石等原料。需要從國外進口。但是日本有豐富的人力資源.較高的料學技術水平,以及島國多港灣等有利條件.可以大力發展海上航運、進口原料、出口工業產品.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因此.日本的冶金、石油化工、汽車制造、造船等工業.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的東京--橫濱、大阪--神戶、名古屋、北九州地帶.主要是接近消費市場和對外貿易的海港。
   
十七、問答題專題
1、描述類——多為看圖歸納
(1)、某地理事物的走向(如山脈、河流、等值線等等)
(2)、自然特征的描述(如氣候、地形、水文、植被、土壤、地質狀況)
(3)、人文特征的描述(如農業、工業、交通、城市、人口、旅游、環境狀況)
(4)、某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氣候的分布、農作物的分布、人口分布、植被分布等)
(5)、某地理事物發展變化過程的描述(如鹽堿化過程、天氣變化、風向變化等)
(6)、多個地理事物之間關系的描述
2、原因分析類
   自然原因一般從地形.地勢.氣候.水文(河流.湖泊).植被.土壤.礦產.洋流.緯度位置.海陸位置.海陸輪廓.板塊運動等來分析;人為原因一般從歷史條件.人類各種活動.交通.工程建設.市場.政策.科技.軍事(戰爭).宗教等方面分析.分析時應該抓住主要原因.常見的有以下:
   逆溫、溫度變化原因、溫差大小、光照強弱、降水、氣壓、天氣、氣候、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酸雨、鹽度、洋流、漁場、赤潮、地震、滑坡、泥石流、沙塵暴、水能、水土流失、荒漠化、鹽堿化、地貌成因、地質構造、河流水文變化、旱澇、巖石成因、缺水原因、人口分布、人口增長、人口遷移、逆城市化
3、區位因素(區位條件)評析類(或者布局是否合理)
   回答此類問題一要從有利和不利兩方面來闡述;二要從對自然.社會.經濟的發展三方面綜合分析判斷得出結論.主要涉及人文地理事物的布局因素:農業、工業、城市、交通線(點)、商業中心等。分析的時候注意有利和不利的。
4、開發與環保類
   一般要先答出某地區的資源狀況,再答出開發這種資源的時候要注意什么樣的環境問題。
5、危害、措施及治理類  
   如能源措施、某工業區的整治、某環境問題的措施、某大河流的治理
6、意義類
   一般包括經濟意義、社會意義、環境意義
7、畫圖類
   多為畫地形剖面圖
8、特征問題
   (1)地形(地貌)特征主要從地形種類(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山谷或河谷.沖積扇.三角洲),地面起伏狀況(坡度陡緩.相對高差),海拔高度等方面概括.
   (2)地表環境特征主要從氣候(濕.熱.冷.干),植被狀況,土地類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河流發育程度等方面概括.
   (3)氣候特征主要從氣溫(高低的季節變化.年較差),降水(年降水量的多少.季節變化),四季的變化(冬夏季節的長短)等方面概括.
   (4).河流水文特征主要從流量的大小.水位的變化(汛期與枯水期).含沙量的多少.結冰期.河流落差.河床的寬窄.河水流速的快慢.河流長短.支流的多少及分布等方面概括.
   (5).農業生產特征主要從農業地域類型.農作物種類和單位面積產量.農業各部門結構(所占比重).農業機械化水平.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和專門化水平等方面概括.
   (6).工業生產特征主要從工業的發達程度.工業部門結構.工業技術水平.工業產品的銷售和工業原料能源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等方面概括.
   (7).農業.工業.城市.旅游等區位特征要從自然和社會兩方面分析.
   農業區位:自然因素:氣候、水源、土壤、地形;社會經濟因素:市場需求、交通運輸、勞動力、工業和城市的發展、科技、政策
   工業區位:自然因素:地形.水源等;經濟因素:資源、市場、勞動力、交通、科技、 政策;社會因素:個人偏好、工業慣性、國防、就業、平衡性別比例等;環境因素:大氣污染、水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噪聲污染等。
   城市區位:自然因素:氣候、地形、河流(湖泊);社會經濟因素:自然資源、交通、政治、軍事、宗教、科教、旅游
   旅游(影響旅游資源開發)區位:旅游資源的游覽價值;市場距離;交通位置及通達性;地區接待能力;環境承載量
   (8)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主要從空間分布(是否均勻、空間變化規律)和時間分配(季節和年際變化的大小)兩方面概括。
   (9)如何分析一個地區(省)或者一個城市經濟發展區位條件:
   地理位置優越;自然條件(分析氣候、地形、土壤、水源)優越;工農業基礎條件(好);資源條件(豐富);勞動力條件(人口眾多,勞動力豐富);交通條件(便利);市場條件(廣闊);吸引外資和對外貿易額(比例多);國家政策和開放程度;旅游條件(豐富,地域組合好);其他條件(國家大型工程等)。
   (10)如何改善一個城市的交通條件:
   建四通八達的立體交通網絡;加強城市道路的規劃和建設;拓寬道路,專線(定線)行使;建立統一的交通指揮系統;統一培訓駕駛員;減少過境車輛進入城市。
   (11)如何改善一個城市的環境:
   加強城市的規劃和管理;搞好環境教育,提高公眾意識,加強環境管理;改善能源消費結構;加強綠化;對垃圾進行無害、再生處理。
   (12)如何發展農村經濟:(普通)
   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加大綠化,改善生態環境;有計劃的退耕還林還草;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發展多種經營;加大科技投入,發展農產品加工、商品農業,提高農民收入。
   (13)山區農業資源如何綜合開發:(以江南丘陵為例)走立體農業的道路;優勢資源的系列開發;植樹造林,保持水土;解決農村能源問題;改良紅壤;搞好水利工程建設,提高防洪抗災能力。
   (14)如何綜合整治(發展)一個工業區(魯爾區、遼中南等)的經濟:
   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改造傳統產業,促進經濟結構多樣化;調整工業布局,保證各行業平衡發展;發展交通,完善交通網;發展科技,提高人口素質,繁榮經濟;消除污染,整治環境,美化環境;搞好區域規劃,加強生態建設;因地制宜的合理利用和開發各類資源。
   (15)如何分析生態農業——新型農業的優勢:
   充分利用了自然條件,挖掘了生產潛力;調整了產業結構;發展了經濟,增加了農民收入;保護和改善了生態環境;提高了綜合利用。
   (16)分析一個地區(省)的資源優勢:
   土地資源——面積大小,土壤的類型、土壤肥脊,可開墾土地等;
   氣候資源——氣候類型,氣溫,降水,光照;
   礦產資源——煤炭,石油,天然氣,鐵礦,鋁土礦,磷,硫等;
   生物資源——農業基地,經濟作物基地,林業基地,水果基地,特色農業等;
   水資源——降水多少,河流,地下水,高山冰雪溶水等。
   (17)、我國中部崛起的區位條件:
   中部地區氣候濕潤,雨量充沛,名山大川多,江、河、湖、庫星羅棋布,動植物資源豐富;中部地區水資源量、水庫容量、耕地面積、煤炭、有色金屬等資源優勢突出,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中部是我國最大的商品糧基地,保證我國的糧食安全;中部具有承接東西、貫通南北的區位;交通便利,長江黃金水道、多條鐵路干線及國道公路從中部通過;中部地區還具有豐富的人力資源。
   山西省成為國家重點能源基地的區位優勢:
煤炭儲量豐富;有多條運煤干線與海港連通,利于能源輸出;接近東部沿海的能源消費地區。山西省如何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
摸清資源的儲量,加強資源開發利用的規劃;依靠科技,強化資源加工環節,提高資源的附加值;加強資源的綜合利用,減少污染,美化環境;在煤炭資源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煤化學工業、電力工業;調整產業結構,加大發展新興產業和第三產業等。
   (18)首都由沿海遷往內陸的主要原因分析:
   加強對廣大內陸的管理;促進內陸的開發和經濟發展;分散大城市職能;有利于國防安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高中地理(人教版)簡答題匯編(1) - 反轉地球的蘇老師的日志 - 網易博客
地理知識
【知識庫】高考地理影響因素分析匯總(二)
高考地理大題答題模板匯編
地理答題模板
2014年高考地理大題答題模板匯編【一】(考前必背,提分利器)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涞源县| 潼南县| 迭部县| 永川市| 汉阴县| 武清区| 织金县| 长兴县| 雷山县| 元谋县| 石棉县| 大姚县| 宝兴县| 花莲县| 保定市| 南召县| 柏乡县| 当阳市| 渝中区| 黑河市| 渝北区| 晴隆县| 祥云县| 门头沟区| 仙游县| 日土县| 浑源县| 石台县| 仪陇县| 柞水县| 临夏县| 平陆县| 崇明县| 七台河市| 文登市| 万安县| 耒阳市| 浦北县| 天柱县| 宾阳县| 陇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