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提倡過一生的方式
《莊子》第三篇<養生主>的題解其實很簡單,就是,長養我們生命背后的【真正主人】。
《莊子》在很多地方都會強調,我們人生的主題是【自己的心】。
我們怎樣能在有限的人生,長養我們自己的【心力】呢?莊子的解法是:【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不要一意孤行地讓你的人生去“奉陪”頭腦的運作,“妄想”想通一切、拼命收集知識,那你除了“累死”你的人生沒有別的下場]。
這是乍聽之下不覺得很偉大的論述。可是,若仔細用在自己的人生去對照。很多時候,我們并沒有在真正行為上,老老實實地去承認這個【基本事實】。
人過中年就會越來越覺得自己很快就要壽命將近了。當自己真的能夠容許自己承認,【生命是很短暫】的時候,其實你就根本不會,想把時間分給那些[你沒有那么愛的人事物]。
人在生活中,每天都會經驗到【情緒】這個東西。每當有人事物讓你不高興,就要容許自己有度量的問自己,“我真的有那么愛他?”,答案通常都是“也沒有那么愛”。既然是不愛的人事物,為什么浪費那么多寶貴的時間去讓自己奉陪周旋呢?
如果我們真的能【承認】莊子這句很平實陳述,我們就不會【花時間、浪費大量精力去煩、去想自己不夠有愛的人事物,我們的人生就會漸漸的開始認同“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法。】
那些在自己看來很煩忍不住去想的人,無奈的讓自己拖拖混混工作,自己的那些所謂的【舍不得】。
到最后也只會變成:【不想放下,也只好放下了】。
而希望在人生中去放下【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它本身也還有一些【障礙】,就是【知也無涯】,人的頭腦運作,念頭是非常活躍的,但自己實際擁有的【做事時間】,真的沒有那么多。
【人的實際人生很小,可是心靈活的動卻很大。當他的實際人生跟不上心靈活動的時候,他也會宕掉】。如果你真的有仔細觀察自己的【實際的人生】跟你【意識的活動】,你就會發現:很多問題是我們自己幻想出來的。
這里,<養生主>提供的實踐操作技巧就是:當一個人幻想的內容,或者說【你相信自己想的內容是真的】這個內容,如果不等于【事實真相】的時候,人的心就會不舒服、就會起情緒。人的心生來有【測謊能力】,對自己撒謊【心就會不舒服】。
所以,實踐莊子的重要意義就是:【我們的人生很短,我們要盡可能用我們喜歡的事情來填滿自己的人生。有一點點不夠喜歡的,都不能再繼續“妥協”下去。把“它”拿掉,才會有那種“怦然心動”的人生質感。】
接著【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是在建議一種[可以接受的妥協跟討價還價]。有名的結果是【你有群眾支持的時候,你就會受到來自群眾的“控制”】。而當你【對自己越來越誠實,去做別人不認同的事,就不要為了“不一樣”而和別人起摩擦】。
如果這兩句能在生活里都做得到,人生核心的【最愛】就有希望保住了。自己的人生主軸是你喜歡的不得了的,最愛的東西,這個部分才是最要緊的。
關于心力進步這件事,“不辯論、不起情緒”是<逍遙游>宋榮子的境界,接著列子的境界是:如果你人生中的主軸是你【最愛】的事情,你一定會【全心全意】把它做到最好。而全心全意是會長心力的。
當自己的人生主軸是自己最愛的時候,你的生命就會有一種【活的很滋潤的感覺】。
【緣督以為經】,大約可以理解為,如果能讓自己處在心力一直進步的狀態。就可以保身,養親,近年。這是莊子推薦值得用來過一生的方法。
可是這也有為難之處,我們經常在意別人的【認同跟愛】,不想要【周遭的人失望】。而且心理上時不時就【沮喪,覺得人生很空虛、疲倦】。
已經是這個狀態的人。因為他的工作、他的人際關系,他緊抓住的一切,都不是他的【靈魂呼喚也說不定】。他只是因為認為他【應該這樣】,所以做了這樣的選擇而已。工作要換跑道,人際關系要切除,對很多人來講,也是極其辛苦的抉擇。
最后,當一個人想要從不夠愛的人生,要慢慢轉換到一個你能夠愛的人生,這中間還是會有很多的【掙扎和困難的抉擇】。至于要不要這樣做,只能講,自己在有度量容許自己看清的時候,還是有選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