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湖北
連南接北匯東西,
雨順風調沃野低。
黃鶴樓頭江漢闊,
千年楚地鳳凰棲。
Ode to Hubei
By Lu Di
Tr. Zhao Yanchun
Linking south and north, east and west;
With good soil, rain and wind it's blessed.
Yellow Crane looks on Rivers blue;
Phoenixes have long lived in Chu.
注解
連南接北匯東西——
首句點出了湖北省優越的地理位置。湖北省位于中國中部,東連安徽,南鄰江西、湖南,西靠重慶,北接河南,西北又鄰陜西,是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交通樞紐。其省會城市武漢,更有“九省通衢”之美譽。自古以來,從武漢循長江水道行進,可西上巴蜀,東下吳越,向北溯漢水而至豫陜,經洞庭湖之南達湘桂。
雨順風調沃野低——
此句交代了湖北的地貌和氣候特征。湖北地處亞熱帶,三面環山,中間低平,為向南敞開的不完整盆地。全省除高山地區外,大部分地區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光能充足,熱量豐富,無霜期長,降水充沛,雨熱同季。這片風調雨順的沃土,一直滋養著當地人民。
黃鶴樓頭江漢闊——
此句寫景。黃鶴樓是湖北省標志性建筑,與晴川閣、古琴臺并稱“武漢三大名勝”,也與湖南岳陽樓、江西南昌滕王閣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黃鶴樓浩風滿樓,極目遠眺,千里江山如畫,但見青空白云之渺遠,長江煙波之浩瀚,江漢平原之壯闊!
千年楚地鳳凰棲——
此句借景詠史,贊頌了湖北省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積淀。楚文化是中國春秋時期南方諸侯國楚國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稱,是漢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湖北省是早期楚文化的中心地區,素有“荊楚大地”之稱。鳳凰又名太陽鳥,是楚人的圖騰,五彩絢麗,氣質高貴,情操高潔。
延伸閱讀
湖北省地處長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簡稱“鄂”。湖北省地貌類型多樣,地勢高低相差懸殊:西、北、東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武當山、桐柏山、大別山、幕阜山等山地環繞,山前丘陵崗地廣布;中南部為江漢平原,與湖南省洞庭湖平原連成一片,地勢平坦,土壤肥沃,除平原邊緣崗地外,海拔多在35米以下,由西北向東南傾斜。
湖北素有“千湖之省”之稱。境內除長江、漢江干流外,河流長5公里以上的有4228條,另有中小河流1193條,河流總長5.92萬公里,其中河長在100公里以上的河流41條。長江從西向東,流貫省內26個縣市,西起巴東縣鳊魚溪河口入境,東至黃梅濱江出境,流程1041公里。
(武漢東湖)
湖北歷史源遠流長。夏商(公元前21世紀-前11世紀)以前,南方民族長期在這里勞動和生活。春秋時(前770-前476年),國土主要在今湖南、湖北地區的楚國在南方諸國中最為強盛。戰國時(前475-前221年),南方諸國統一于楚。楚國在長達80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創造了光輝燦爛而獨特的楚文化。
(曾侯乙編鐘)
湖北還是中國近現代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1911年,武昌起義打響了推翻統治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帝制的第一槍,拉開了辛亥革命的序幕,打開了中國社會進步的閘門。
荊楚大地孕育出了無數燦若星辰的名人,如春秋五霸之一楚莊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一代名將伍子胥、“鳳雛”龐統、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唐代著名田園詩人孟浩然、北宋發明家畢昇、明代著名政治家張居正、茶圣陸羽、醫圣李時珍……他們都為湖北人文歷史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屈原)
湖北山水風光獨特,自然景觀異彩紛呈,如長江三峽、武漢東湖、武當山、大洪山、襄樊古隆中、通山九宮山、赤壁陸水湖、鐘祥大口、宜昌大老嶺、興山龍門河、長陽清江、五峰柴埠溪、襄陽鹿門寺、咸寧潛山、荊州八嶺山、大別山天堂寨、神農架、松滋洈水、五峰后河……
(宜昌三峽)
湖北文化沉淀豐富,文物古跡眾多。全省擁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5座(江陵、武漢、襄陽、隨州、鐘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0處,省級歷史文化名城4座(鄂州、黃州、荊門、恩施),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達365處。
楚文化在湖北根基深厚,特色鮮明,影響很大,僅江陵縣就有楚城遺址5座,楚文化遺址73處。三國歷史煙云陳跡,在湖北有140多處,以荊州古城、赤壁、當陽、隆中等為代表的三國文化是湖北人文景觀的又一特色。此外,宗教文化在湖北發育充分,明朱棣“北建故宮,南修武當”,形成了武當山九宮九觀,堪稱我國道教文化的寶庫。
(武當山)
湖北是著名的魚米之鄉,糧食生產特別是稻谷生產在全國居于重要地位,早在明清之際就有“湖廣熟,天下足”之譽。湖北淡水產品極為豐富,主要經濟魚類有青、草、鰱、鳙、鯉、鯽、鳊、鮰、鳡、鱖、鰻、鱔等50余種,還富產甲魚、烏龜、泥鰍、蝦、蟹、蚶等小水產,許多質優味美的魚類如長吻鮰、團頭魴、鱖魚、銅魚等更是名聞全國。此外,還有豬、雞、鴨、野鴨、蓮藕、板栗、紫菜苔、桂花、猴頭、香菇、獼猴桃等眾多量大質優的動植物原料。
中文朗誦:凌曉軍;英文朗誦:鄔建軍
詩文書法:劉先德;圖文統籌:惠東坡
圖文編輯:陸辰;技術支持:圓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