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心理咨詢已經有幾個年頭了,縱觀過往的咨詢記錄,發現90%的來訪者是女性,和大部分來訪者的交流大多是在他們對身邊的人和事進行控訴中度過。
但實際上來訪者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職場精英、顏值擔當,是什么讓她們帶著憤怒甚至怨氣來尋求心理咨詢?
受害者心理究竟傷害了誰?
我們先來看幾段咨詢的對話:
@和男友分手后的來訪者A-博士在讀:
為什么我三年的青春都搭進去了,他卻因為這么一點小事和我分手?是你把我變成今天這個樣子的,你得對我負責。
@結了婚的來訪者B-500強財務總監:
為什么我老公就是不愿意承認他自己有錯呢?明明是他傷害了我!
@考研失敗的來訪者C-畢業于一本院校:
為什么總是我最倒霉?為什么就我的生活這么悲慘?老天也太不公平了,好無力!
圖源:電影《這個殺手不太冷》
@和男朋友吵架的來訪者D-父母都是老師:
作為男盆友,不是應該懂我在想什么嗎? 為什么每次都要我來提?最典型的一個特征是喜歡把自己包裝成一個十足的“受害者”,將問題和責任推到對方身上,讓自己和身邊的人都陷入痛苦中。
受害者模式在咨詢中很普遍,簡單說就是來訪者習慣了把自己和其他人,乃至咨詢師放在了對立面。
作為咨詢師,自然面對有著受害者心態的來訪者,常常出現被挑戰的局面。
心理學家曾做過相應的研究,發現人的信念是行為的主要驅動力。
以上四個案例中的來訪者正好映射了四種信念系統:
A-托付心態,我的快樂和幸福是由你來決定的,你需要為我的人生負責;
B-所有的焦點都在非黑即白的認知上-我是對的,那么老公就是錯的,容易忘記彼此在溝通中想要達成的目標;
C-我沒有辦法掌控我的生活,當你認為只有自己才是最悲慘的那個,也就放棄了尋求新方法的念頭;
D-應該化思維,我們是男女朋友,你就應該如此對我,“應該”這個詞也是受害者心理的罪魁禍首,在來訪者身上出現的頻率也是最高的。
圖源:電影《師父》
這四種信念系統都是限制性的信念,限制了來訪者的思考,用大白話說,就是來訪者的大腦處于一種停滯的狀態。
呆在那種極度受傷的感覺里一動不動,什么也不做,只一個勁問對方怎么辦?問老天怎么辦?這是一個雙方耗能的過程。
為什么那么多人對受害者模式上癮?
現實中還有很多這樣的關系模式,因為對于他們來說只有處在受害者的位置上才是安全的,這是一種對自己強有力的“否認”的防御機制。
在這些限制性的信念系統背后,受害者可以不用為自己的失敗承擔任何的風險,可以尋求他人對自己額外的情感付出,甚至可以逃避自己內心隱藏的真實感受。
圖源: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經常會聽到來訪者指控自己的丈夫或另一半,是他做得不對,這樣就可以理所當然地扮演一個弱者,而弱者更容易引發別人的同情,幫助來訪者集結了家人,親人和朋友的支持。
同樣也可以逃避不完美的自己仍需要成長的事實,“甩鍋”后,自己就不用成長了,哪怕代價是一直浸泡在痛苦里,別忘了,除了快樂、痛苦同樣也會讓人上癮,只要你習慣了這種模式。
包括前來向咨詢師尋求幫助,抱著受害者的心態,一定程度上可以獲得咨詢師無條件的關注和療愈,甚至讓自己的撒潑、哭鬧、放肆變得合理化,因為我有理啊,我是對的啊(心理學上把這種行為也稱為退行,心理上退回到小孩子的狀態)。
比如有些來訪者會認為自己一路成長而來的遭遇都是父母沒有給到自己很好的原生家庭造成的,所以自己的失敗頹廢等等都應該由父母來買單。
所以,TA不是無法走出受害者的生活,只是把自己變成一個悲慘者成了TA的選擇。
如何通過咨詢
擺脫自己的受害者情結?
“受害者角色上癮”的來訪者不管是對咨詢師,還是對要從受害者模式中走出來的來訪者自身都是極大的挑戰。
咨詢的開始,來訪者必然會有很多隱藏的情緒需要情緒和外泄,此時咨詢師對來訪者給予的同理共情能夠讓來訪者感受到被接納,其實這部分也是來訪者一直期待從原生家庭中獲得的。
最重要的一步是咨詢師幫助來訪者一起完成信念的重構,調動來訪者的主觀能動性。
在咨詢中,如果幫助來訪者把中心放在覺察感受和體驗的部分:認識到自己其實也可以選擇不做“受害者”。
來訪者所要做的就是當自己無法很好地從受害者的角色里出來的時候,在咨詢師的引導下探索三個問題:
第一:讓你憤怒,記恨的人有沒有對你來說好的品質?是否給了TA正面的人設?
第二:TA有沒有做過一些事情是讓自己比較感動的?
又或者是當生活糟糕地一塌糊涂,自己是否曾經也有過成功光鮮的時刻?
第三:自己內心真實的需要是什么?TA有沒有準確地接收到?
來訪者在反復練習思考這三個問題的過程中,受害者的感受能更好地得到平衡,從而也能夠從“對方就是壞人人設”的固化思維里逐步走出來。
當來訪者開始意識到自己并不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倒霉蛋,周圍的人或事也有給予過自己正向的東西,那么來訪者就已經開始從受害者的神壇上走下來了。
另外,和覺得沒有辦法,感到無力的來訪者交談會發現,其實他們當下所遭受的境遇并非絕境,只是沒有滿足他們內心最想要的那個期待,但并不意味著沒有其他選擇。
對于來訪者自身而言,其實也不難看到自己是背負著一個“沒有辦法”的逃避的殼的,而信念的重構就需要從改變自我對話的說辭開始,試著把我沒有辦法變成當下雖然不是我最滿意的,但是我仍然可以有其他的選擇。
從痛苦開始,就讓自己從痛苦結束,要想跳出受害者模式的循環,就需要從過往角色中尋求解脫的感覺中出來,真實面對自己的痛苦和需要。
最后,期待所有的來訪者有一天都能帶著力量去愛,而非帶著自己的弱點去愛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