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診最近來了一位很怕冷的小姑娘,她穿著長衣長褲。
陪伴她來的是媽媽,中年媽媽看起來很著急,不由分說的去擼小姑娘的袖子,孩子則死死的拽住。
即便這樣,我也在母女倆的推搡中看到了孩子小臂上的一條條深深的劃痕,手腕處是淡紅色的疤痕,應該是不久前才長好的。
小臂上的劃痕深深淺淺,有的已經結痂脫落,有的像小孩子的嘴微微的張著,是新的傷口。
青少年自傷目前是非常普遍的問題
這時的我讓有些激動的孩子母親退到了診室外,開始與小姑娘進行溝通。
了解到小姑娘(楊蕊:化名)今年上高一,學習成績中等偏上。
楊蕊對于醫生的提問表現的很不耐煩:我和你有代溝,談不下去。是不是看完我胳膊上面的劃痕就可以離開了?
于是她將袖子擼到上臂,我雖然已經做好準備,但是看到這樣的傷痕還是覺得觸目驚心。
不夸張的說楊蕊瘦弱的小臂上有幾十條長短粗細不等的劃痕。
我問她:現在還疼嗎?楊蕊的眼神明顯一滯,眼里閃過一絲淚光。
其后她的態度變得緩和了一些。開始講述她傷害自己的始末:開始的時候我們班有同學將自己劃傷,并把傷口炫耀給大家看,并說俄羅斯有一個神秘的“藍鯨游戲”。那時候我覺得他們很變態。
玩藍鯨游戲的孩子在自己手臂上劃出鯨魚形狀
后來的一段時間班級中的這種風氣變得很猖狂。我的閨蜜一次因為考試成績不好加之父母吵架便鬼使神差的劃傷了自己。
我嚴厲的呵斥了她,可她居然說割傷自己后有一種奇妙的快感,有一瞬間感覺煩惱都消失了一般。
后來,我升入了重點高中,課業壓力增大,并且同學之間的競爭特別激烈,這種壓力的環境讓我窒息。
我如何調整也回不到初中的狀態。那段時間我覺得生活真的很無聊,認為未來也沒有什么希望,我不知道我這么努力的逼迫自己學習是為了什么,我好像變成了一個沒有感情的機器,對什么都淡淡的,沒有喜怒哀樂,我就像一個傀儡一樣拖著軀殼在人世間行走。
這種沒有“感覺”的感受讓我特別痛苦,腦海里突然閃現閨蜜的話,于是我試著用筆尖第一次劃傷了左臂,那一刻我真真實實的感覺到了痛,這種痛苦證明了我還活在這個世界上,讓我再一次擁有了“存在感”,自此以后我就開始了自殘行為......
《悲傷逆流成河》里有抑郁癥的易遙
高中生楊蕊的行為是一類在兒童青少年中發病率很高的一組情緒和行為障礙——非自殺性自傷(non-suicide self-injury,NSSI)。
什么是非自殺性自傷?
非自殺性自傷行為是指在沒有自殺企圖的情況下直接而刻意地傷害自己的身體,以反復性、蓄意性、間斷性為特點,以用利器劃傷四肢、用雙手砸玻璃等、用火燒傷自己的皮膚、組織、毛發等為主要表現。
在我國的檢出率約為11%~23%,到目前為止我國青少年出現非自殺性自傷行為的人群大約為1360萬至3000萬左右。
這在青少年中是一個很龐大的群體,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
青少年出現
非自殺性自傷行為的原因?
我國的一項薈萃分析顯示,非自殺性自傷行為多出現在青春期的早期和中期(14-15歲是NSSI發生的高峰),并會持續到成年早期。
研究結果顯示女性、年齡較小、飲酒、抑郁、遭受虐待、有 NSSI 史、有自殺企圖、父母婚姻變故均是青少年發生 NSSI 行為的危險因素。
女性青少年較男性青少年更易發生NSSI,這可能與女性青少年情感較細膩,內心較為敏感相關。青少年期作為人生一個重要階段,具有其獨特性。
處于這個階段的青少年渴望被別人認可,關心他人對自己的看法,進而使得人際關系變得敏感。飲酒、自傷行為不僅可以釋放壓力,也是一種渴望獲得他人關注的方式。
無助、無望、無價值感是青少年自殘的主要內部原因,很多自殘是青少年自殺的“準備工作”,他們中的大多數會因為疼痛而放棄自殺,而反復的自傷行為可能導致更高的疼痛耐受性,從而減少對死亡的恐懼,從而使他們實施自殺行為。
用煙頭燙傷自己的青少年
上面我們說了內因,下面我們說一下外部環境因素對于NSSI的影響。
童年遭受虐待,不論是軀體虐待還是精神虐待,都是孩子長期的應激源,不僅會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同樣會影響其精神狀況,有研究表明,遭受軀體虐待的種類越多,發生NSSI的風險越大。
而家庭功能不足,其中包括父母離異或喪偶,均為導致兒童青少年發生NSSI重要因素。
所以當我們的孩子處于這個時期時,我們要多關心孩子的心理成長和心理建設。
現階段的很多青少年雖然軀體年齡達到一定水平,但心理年齡停滯,故而需要監護者和教師給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為了避免悲劇重現,我們要怎么做?
第一,關注情緒,盡早就醫。
出現非自殺性自傷行為的兒童青少年多存在抑郁、焦慮情緒。
而這些情緒的最直接表現便是“厭學”、“拒絕上學”。
很多家長來到門診的主訴便是“孩子不去上學。
詢問孩子是否有情緒方面的問題,多數家長表示沒有發現?;蚴钦f“她從來也不說學校的事情”“回到家就關上門寫作業,很少與我們交流”。
還有一些孩子變現為特別脾氣暴躁,打罵家長。一些女孩子表現為無原因的長時間哭泣或是一些查不出原因的身體不適。
當我們詳細的詢問孩子時,多數都會發現孩子存在抑郁或焦慮的情緒,這種情緒的產生有外部因素,如來自學校、同學、家庭帶來的壓力,也有一部分沒有來由的情緒變化,孩子表示沒有什么事情,但就是高興不起來。
這時候作為家長我們要及時帶孩子前往精神心理門診或精神??漆t院就診,可以通過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來緩解和治療孩子的情緒問題。
當然前提是對于孩子系統的了解和關懷。平時多與孩子溝通,與老師了解孩子在校情況,及時解決孩子的心理矛盾,培養正確的認知。
第二,構筑良好的校園氛圍及環境
兒童青少年在校讀書的時間有時遠遠超出在家與父母相處的時間,所以良好的校園氛圍和環境是養育良好心理素質和健康心理條件的溫床。
中小學校要配置心理咨詢室,任課教師要掌握相應的心理健康知識,當發現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時及時通知父母,請專業人士介入進行干預,在疾病初期解決問題。
對于學生心理健康的正確引導是我們當今社會的重中之重,目前心理疾病的多發性,現代社會的壓力增加,負性生活事件給成人及兒童青少年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故而我們應該更加正確的看待自己的情緒和心理健康程度,在出現情緒問題時要有尋求幫助的意愿,不要使“心理疾病”、“心理咨詢”過分污名化,即便有了情緒問題也不要有病恥感,要清楚的認識到每個人都會有不良情緒,我們要通過科學的方法和手段來消化不良情緒帶給我們的痛苦,而不是效仿那些傷害自己的手段和過激的行為。
對心理問題的污名化該停停了
第三,良好的社會教育。
目前是信息化高速發展的階段,我們的生活被各種信息包圍,我們的兒童青少年往往不能辨別什么是“正確”或“錯誤”,以至于跟風很多錯誤的“網絡信息”,出現很多不良后果。
如在網上相約自傷、自殺。所以社會教育也是青少年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我們要給兒童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三觀,給予積極正確的引導,樹立良好的道德典型。
今日與大家淺談了非自殺性自傷,希望我們的孩子能夠在身體健康的基礎上同時擁有健康的心理。孩子的社會環境需要我們每一位成年人為之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