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你快點寫作業,媽媽請你吃肯德基。”
“只要你乖乖的,我獎勵你一個玩具。”
“幫我拖下地,給你2塊錢。”
“如果你這次考到100分,我就給你買你心心念念的那個游戲機。”
圖片來源:《樊登讀書》
這樣的對話,有沒有覺得很熟悉呢?
這種教育,俗稱胡蘿卜教育。棍棒教育被喝止后,胡蘿卜教育大行其道。
面對眼前跳脫的娃,挫敗感時時有,總想揪住他打一頓罵一頓。
但一想起專家說的“棍棒教育沒用,只會破壞親子關系”,只得默默放下舉起的大手。
畢竟,為人父母,最在意的還是孩子好不好。
可你是否已經發現,胡蘿卜教育的效果好像也不盡如人意。
你期待的“積極上進、乖巧聽話”并沒有出現。相反,你越獎勵,神獸們似乎越“囂張”,都快軟硬不吃了。
稍微好點的,孩子也算聽話上進,但是往往推一下動一下,主觀能動性很差。只要不在你眼皮底下,就管不住自己。
那么,問題來了,到底怎么讓孩子主動學好呢?
內驅力VS外驅力
美國心理學家奧蘇伯爾將人的學習動機分為3類:
認知內驅力:與生俱來的求知欲、好奇心。
兒童越是不斷探索、了解周圍的世界,越能夠從中獲得滿足。這種滿足感反過來又強化他的內驅力。
自我提高內驅力:希望通過獲得好成績來提高自己在家庭或學校中的地位。
發展心理學認為,兒童最主要的任務是獲得勤奮感和成就感。正常來說,他們很在乎自己的學習能力,會更愿意跟成績好的人做朋友。
附屬內驅力:學習的目的不在于獲取知識、變得更優秀,而在于獲得獎勵或贊許等。胡蘿卜教育,調動的往往是孩子的附屬內驅力。
理論上說來,這3種內驅力各不相同,涇渭分明。
現實中,它們的界限并沒有那么清楚。很多時候,這三者是共同起作用的。只不過,不同孩子,主導內驅力不一樣。
由認知內驅力驅動的孩子,往往能夠發揮出最大的潛力。而他們身后往往有一個特別民主的家長。
紀錄片《小小少年》中的殷然喜歡研究蟲子。家里養了200多種蟲子。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主業是養蟲子,副業是讀書”。
因為喜歡,他會自主找來所有資料看,一有空就往山里跑,完全不需要大人督促。所以,不過11歲,就成了小小昆蟲專家。
由自我提高內驅力驅動的孩子,若不能被看見或贏得預想的結果,很容易受挫。而且,他們往往是天生的完美主義者,對自己要求很高。
由附屬內驅力驅動的孩子,最被動,而且往往一旦外界刺激停止,就跑不動了。
在某種程度上,他就像是一匹追著草跑的騾子。
目前來看,第二種孩子和第三種孩子數量差不多,最少的是第一種。
也就是說絕大多數孩子是由外部動機驅動的。
他們長大后,若是遇到了挫折或沒有人督促,往往就很容易感到挫敗,甚至失去希望感,變得渾渾噩噩。
胡蘿卜教育的弊端
都說孩子需要鼓勵,為什么獎勵卻達不到預想效果呢?
孩子的確需要鼓勵和支持,但強化物(獎品)和目標(考100分、談鋼琴1小時等)并沒直接關聯。
是否有用,有多大用,主要取決于孩子怎么看待它們的關系。
自我決定理論認為,只有當人的3種需要都得到滿足時,才會將外部動機轉化為內部動機。
1、勝任力需要,就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勝任和完成一件事情。
2、自主需要,就是覺得自己能夠自由選擇和控制一些事情。
3、關聯需要,就是能夠感受到被愛、尊重和接納。
其實不只是孩子,大人也是如此。要讓他心甘情愿去做某事,尤其是還比較難的事,不是光靠外部刺激就行的。
王者榮耀之所以讓人上癮,就是因為人在打游戲的過程中,能同時滿足這3種需求。
而且,研究還發現,外在的獎懲往往會削弱內在動機。
比如說,有些孩子本來是不排斥寫作業的,尤其是剛剛上學的時候,作業對他而言可能有點挑戰,但并不討厭。
但是,若父母一開始就如臨大敵,腦海中滿是“孩子不愛寫作業,我要想想辦法”的念頭,就會不由自主地設置一大堆規則。
“老老實實寫作業,我就給你買玩具。”“不老老實實寫作業,周末就不能出去玩了。”
結果呢,你會發現,即便是很簡單的作業,很少的作業,他也不愿意做了。
因為,他下意識里將作業與控制聯系在一起了。另一邊,對于你不允許的事情,他卻又沉醉其中不可自拔。
很顯然,他不是不愿意學習,只是不想按你期待的那樣學習罷了。可以說,很多孩子對學習的興趣是家長或老師弄沒的。
獎勵可以有,但不可迷信
有個朋友的孩子,因為受不了學校的教學方式,幾乎當機。
他沒有辦法按老師說的那樣去寫作文,也不愿意死記硬背,他更喜歡搞搞創作。
幸好,他的父母比較開明,從不強迫他寫作業,而是鼓勵他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最終結果也很不錯。
但大多數父母做不到這樣,所以才有那么多一輔導作業就雞飛狗跳的段子。
也有些先鋒父母,選擇了自己教或將孩子送國外。不過,絕大多數人還是得學會戴著傳統教育的鐐銬跳舞。
我們不能要求學校教育照顧到每一個孩子的學習習慣,但父母可以。
首先,幫孩子找到學習的樂趣。
孩子拒絕學習,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將學習等同于枯燥或很難的事。事實上,有些課真的是很沒意思,也不好理解。
然而,學習并不一定是枯燥的,它本身是其樂無窮的,是機械的教學方式讓美味的知識變成讓人討厭的苦藥。
要讓孩子重新愛上學習,就得讓他重新感受知識的樂趣。
比如,想要讓孩子愛上閱讀,就得弄明白,他為什么覺得閱讀沒意思呢?怎樣讓閱讀變得有意思呢?
可以帶著他去圖書館、繪本館走走看看,為他創造一個引人入勝的閱讀環境。
在那里,他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閱讀的美好。
同時,還要考慮到他的興趣點。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興趣點,只要找到了,就能事半功倍。
圖片來源:《小小少年》
若是對汽車感興趣,就看看汽車繪本、漫畫,再看其他書。若是喜歡芭比公主,就讀公主故事。若是希望孩子對科學感興趣,先帶她做實驗,多多觀察生活。
只要養成了從書中獲取知識的習慣,慢慢的,他就會很自然地翻開其他書。
教育大師陶行知認為,最好的學習應該在生活中。
可惜,目前很多教學是架空的,孩子不能感同身受自然提不起興趣了。
因此,發現孩子不愛學習的時候,與其一味責怪他怎么那么不愛學習,不如想一想是否有辦法讓學習內容變得更有趣一些。
其次,將獎勵教育和價值教育結合起來。
在孩子沒有找到學習的樂趣之前,可以用一些小獎勵給予孩子及時的正向反饋,但也要講究精準激勵。
圖片來源:Ted
比如,希望孩子寫作業快點,也許你會說“如果你能在30分鐘內把作業寫完,就帶你出去玩。”
假如他不會做或者對出去玩一點不感冒,這句話就一點用沒有。
更好的做法是,問他打算多久寫完,并承諾如果按時完成了可以得到一個獎勵,內容由他定。
這樣說把選擇和決策權交給他,如果能夠達成,他自己也會覺得很有成就感。
更重要的是,這樣說往往更不容易激發沖突。
總的來說,若我們希望孩子能夠自主學習,并且樂在其中,就不能太專制。
其實每個孩子生來就具備自我管理的能力和追求上進的心。
他之所以對學習產生回避,甚至是憎惡心理,往往是因為這個事讓他很有挫敗感。
而這種挫敗感可能是來自于學習本身,也可能來自于家長或老師。
一個真正負責任的父母,主要的任務就是關注并及時化解孩子在學習時產生的挫敗感。同時,創造可能性讓孩子更多體驗到價值感。
兒童心理學專家阿德勒認為,當孩子體驗到足夠的價值感后,就能夠克服自卑,邁向成功了。
參考書目:
1、芙蘭索瓦茲·多爾多,《兒童的利益》
2、查爾斯·E·謝夫,《把握0~9歲兒童心理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