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作為社會動物,幾乎在一生中都會受到家庭問題帶來的困擾,特別是父母與子女的關系。
今天與大家分享的就是詮釋家庭問題內核的電影——《東京物語》,這是一部日本60年代的電影,但是對于現在的中國仍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特別對于現在北上廣一線城市打拼的外地年輕人來說,可謂切到痛點。
(《東京物語》劇照)
電影是用簡單平淡的手法敘述,但卻有著冷靜深刻和觸目驚心的力量讓人深思,看完之后不禁萬般感慨:生活是悲傷的,但我們又必須得接受它。
《東京物語》電影簡介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日本的傳統的家庭生活方式開始發生變化,年輕一代為了謀求發展,遠離家鄉來到像東京這樣的大城市開始生活。
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家的人生軌跡似乎也越來越相似,現在的年輕人依舊不愿留在自己閉塞、落后的家鄉,帶著一個充滿希望的心臟奔向繁華的大城市。
1、父母出發前的滿心期待
(鄰居表達對老兩口去東京看兒女的羨慕)
平山周吉和登美是一對上了年紀的夫婦,電影中的子女已經遠離家鄉多年,大兒子和大女兒都已在東京安家,多年未見的父母準備在這個夏天去東京探訪子女。
收拾行李的間隙,鄰居在窗口寒暄到“有能干的兒女真好,真是幸福,想必你們肯定很期待吧。”
兒行千里母擔憂,多年來只能在電報的點滴文字中了解兒女生活的父母能親眼去看看他們也算是一種欣慰。
2、親生兒女對父母冷淡的招待
(大女婿給老兩口買的蛋糕,大女兒說貴,但自己卻吃了很多)
他們興致勃勃地抵達,但卻受到頗為冷淡的招待。還沒等他們到大兒子家,孫子就因為爺爺奶奶到來騰地方哭鬧不停。
東京讓老人陌生,在兒女家也好不到哪去。大兒子幸一在東京當醫生,周末準備帶著父母去看一下東京,但臨走時卻因為突然到來的問診而取消計劃。
大兒子工作繁忙,沒時間帶他們出去玩,二女兒繁在東京開美容店,搬到女兒家,依舊每日困守且有矛盾。
在父母到來之初,大女婿提出帶兩人去金車亭看戲,大女兒卻說不用顧慮這么多;在借宿到她家之后,女婿買來點心給兩老嘗嘗,大女兒卻說“很貴吧,不用買這么好的”,卻自己一個接一個地吃了起來。
連顧客問這是什么人的時候,大女兒都因為父母丟臉,騙顧客說:“這是鄉下的朋友”。
兒子、媳婦、女兒、女婿都因生活的重壓而相當忙碌,無暇招呼兩老,因此建議他們去熱海度假,表面上是讓他們有個松弛和游覽的機會,實際上卻是希望擺脫他們。
而且把父母送去了熱河的廉價的年輕人度假酒店,讓兩位老人在酒店的喧囂中徹夜未眠。
3、守寡兒媳的貼心照顧
只有守寡的兒媳紀子對老人很是孝順,她請假陪兩位老人在東京游玩,邀請他們到自己家里吃飯,即使并不豐盛但著實能看出紀子滿滿的心意。
從熱河回來的當天,兩位到東京探訪子女的老人差點淪落到無家可歸的地步。
父親去拜訪了朋友,希望請求朋友收留一晚,母親等待紀子下班,期待在紀子家中休息。
紀子替母親揉肩,即使自己收入微薄也愿意在送別母親時給一些零花錢。
紀子讓母親度過了一個在東京最舒適的一晚,卻又映襯出大兒子和大女兒對父母極度淡薄的親情。
4、母親去世
(葬禮后,子女們都因為各種原因匆匆離去)
在東京時母親就時感頭暈,但是怕麻煩兒女,哪怕自己的大兒子是醫生也沒有說,就在兩老返回老家不久,兒女們便接到母親因為心臟病病危的電報。
他們一開始是質疑不相信,再三確定后只能請假回鄉探訪病勢危殆的母親。
葬禮之后,兒女們又匆匆忙忙地趕著回東京,只有兒媳婦紀子多留數天,陪伴暮年喪偶的老人家。
平山老先生孤獨地守在屋里,想著他將要度過的孤苦的晚年。
子女與父母的別離
《東京物語》講述了在子女成家立業各奔前程之后,家庭便成為了最為脆弱的集合地。因為家庭重組帶來的感情疏遠,讓成員之間僅僅剩下血緣這一層關系。
(《目送》龍應臺著)
龍應臺的《目送》中說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隨著年紀漸長,自己對這句話也有了比當年更深的理解。子女成年,從與父母生活的家里離開,開始了獨自一人的旅行。
從那一刻起,子女一邊開始迎難而上,為自己的未來奮斗;父母一邊卻在人生的旅途中越走越慢,甚至停留在了原地,同時身體上還在倒退。
無論是在物理距離還是精神距離上,父母與子女的距離開始加速拉遠,從兒時的親昵到后來的天各一方,一年都見不上幾次面。
如同作家龍應臺所說,終有一天他們會消失在路的轉彎處,走到了父母再也望不到的地方。
父母是希望他們回頭看看的,但子女們似乎也自顧不暇,苦惱于自己一地雞毛的瑣碎生活。
子欲養而親不待
電影中的兒女們在離開家鄉之后,融入了茫茫的東京中,就如同電影中所說“東京真是大啊,一不小心走散的話,一輩子都無法相見。”
在這個巨大的城市里,兒女忘記了需要服侍生養自己的父母,以遙遠的距離為借口推脫;
父母一邊對兒女憧憬,一邊期待子女對自己的念想,親眼見到時卻發現他們既沒有兒時的可愛與親昵,也有沒有期盼中的那么成功。
總之,一切愿景與想象都被真實打破。
從熱河回去的第二天,兩位老人踏上了回家的路程,車站送別時,父親的一句“給你們添麻煩了”讓人心酸不已。
就像預示一般,母親在車站說“能夠見到這一面,即便后面有個三長兩短,也不必專程回來”之后,就由于旅途奔波的勞累等原因病倒在家中,不久后,便走到了人生的盡頭。
兒女還是匆匆趕了回來,可在葬禮之后又匆匆離去。只有紀子在老家陪伴了父親一段時間。
京子向紀子哭訴著,“他們為何如此自私?”
紀子回答:“子女長大后,會漸漸遠離父母。他們有他們自己的生活,大家都以自己的生活為重。”
是啊,誰又不自私呢?孩子長大之后,都會漸漸遠離父母,等長大之后,會有和爸媽不同的世界。
“任何人都最重視自己的人生。”電影中的子女是如此,現實中的也何嘗不是。
兒時和父母約定長大之后會做他們的導游,帶著他們到處游玩,現在卻借著工作一再推脫,終了幫他們報名參加一個老年旅行團;
曾經許諾他們只要放假就盡量回家陪陪他們,現在卻只想自己還有哪些沒有去過的地方。
由于年紀的差距、看到的世界的不同,父母與子女是終究不能攜手的。隨著年紀的變化,生活環境的遷移,父母也逐漸消失在視野里,我們始終在為自己籌謀劃策。
后記
《東京物語》中沒有明顯的好人與壞人之分,因為他們中的每個人都要面對著生活的萬般無奈,這無關乎道德,只在于生存。
夾縫中苦苦維持著的家庭關系,最終在各奔東西的疏遠中,漸漸的走向了分崩離析,而“久病床前無孝子”便成為了赤裸裸的現實問題。
曾經年少愛追夢,一心只想往前飛,驀然回首,你我他早已不再如當初那般親昵,是該停下來想一想,什么叫做家,什么叫做家人,什么叫做兄弟姐妹,什么叫做父母?人生的意義又是什么?
父母本不會責怪我們的消失和冷淡,在身后觀望著我們便已然知足,但父母子女一場,有情誼也有恩義。
我們可能無法每天陪伴在父母身邊,但一樣可以通過其他方法表達我們對父母的關心和愛。
例如,每周與父母視頻或者電話聊聊天,聽聽他們的故事,讓他們的情感流動起來;能與父母好好說話,多去認可和肯定他們;時常給父母買點小禮物,代表我們內心的掛念;過年回家給父母捏捏肩、揉揉腳,進行一些愛的服務等等。
這些愛的語言,相信足以讓年邁的父母感到內心的溫暖和依靠。就如《東京物語》中的紀子一樣,給予父母一天時間的用心陪伴和盡心的服務,足以讓父母感受到人世間的溫情。
最后用電影中的一段臺詞結束今天的文章:
“母親很老了,要小心照顧她,要盡孝道啊!等你想孝順時,母親已不在了,到時拿著被褥鋪到墳墓去也沒用。”的確,需要讓我們的人生盡量減少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