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四川雅安,一則視頻在網絡熱傳,幼兒園里一名小孩不停拿凳子砸向老師,老師身手矯捷一把接住。
據了解是小孩吃飯不老實,被老師批評了兩句,小孩便開始扔凳子;目前,家長已經對其批評教育。
網友熱評:老師不僅需要會上課、會哄娃,還得身手敏捷能抗揍。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通常認為,作為童年時期的孩子,應該是單純、幸福、簡單的,和暴力、憤怒、消極幾乎不沾邊,雖然成長期的小孩,或多或少都會存在以自我為中心,但孩子的表達方式,更多是宣泄情緒,而不是傷害他人。
我們遇到越來越多的青少年甚至是小孩的極端暴力行為。網上有一句梗“年輕人,你不講武德”用來比喻那些不講道理、耍潑亂來、不尊重前輩的年輕人。
可是,現在連幼兒園的小孩,也不講“武德”了。
孩子的行為,大多是夫妻關系的投射。
有的人說,孩子在家里可能沒少“學習”,的確,從精神分析角度,小孩子的行為,一般是源于對父母的模仿。
老師的批評讓他不好受,于是反抗,這種反抗不是哭鬧,不是自己在一邊生悶氣,而是抄起武器,扔向對方。
從畫面上來看,孩子極有可能是因為習得父母在家庭里解決沖突的方式。
就好像有些女孩會在家模仿媽媽化妝、穿高跟鞋,玩游戲時會模仿父母的日常,比如,玩過家家。
模仿是人天生就會的學習能力。
意大利神經心理學家賈科莫·里佐拉蒂的研究小組在20世紀末發現了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也就是我們人天生的模仿系統。
人在嬰兒時期,模仿神經元就會在我們大腦活躍,我們會試圖模仿身邊的人,學習、或揣摩對方的意思。而父母,是孩子模仿的第一個對象,也是模仿得最像的對象。
模仿不僅僅只是影響人的行為,還會逐步影響孩子的認知,就好像那位給老師扔椅子的小孩。通過暴力的行為,來抵抗老師的批評。
如果他這次“得逞”,把老師弄疼了,然后老師向他“屈服”,他就會理所當然地認為,這個手段是有效的。
心理防御機制,正在你的家庭潛意識里作用著
孩子童年時不被滿足的需求,長大后都要用一生來彌補。
而當我們生命中的那些“重要他人”不能及時給我們彌補時,我們會很失望,甚至會觸發我們“退行”的心理防御機制。
退行有多可怕?
這種心理防御機制在成年人的情感婚姻中也很常見。
我做過一些案例,有的人在婚姻中覺得對方對自己不夠貼心,經常會發飆,雖然知道自己問題比較大,但總是改不了。
每次發現自己的需求不被滿足的時候,就會鬧脾氣,在他們的潛意識里,自己應該是一個小嬰兒,對方應該“理解我,一眼看穿我所有需求”,仿佛別人是自己肚子里的蛔蟲。
于是會像小孩子那樣作和鬧,不顧后果的傷害自己最親的人。
這一場景如果發生在家庭,孩子模仿后,會成為他行為模式的一部分,甚至進入孩子長大后和他人組建的家庭中。
甚至,這種“退行”的心理防御機制,就變成了這個家庭、甚至家族的集體潛意識。
我的來訪者找我咨詢她和老公在家里的矛盾,這位女士遇到自己不高興的事情,會突然大發雷霆,例如晚上睡覺,老公還在玩手機,她會大聲吼叫:“趕緊睡,你的屏幕影響到我了。”
如果她覺得老公沒有聽進去,就會說:“你不睡就出去!”
然后他老公就出去了。
兩個人的關系越來越不如從前,女士自己也很痛苦,丈夫雖然理解她,但也逐漸對婚姻產生了消極的想法,越來越不想和她說話了。
更嚴重的是,她發現自己女兒有好幾次在學校和同學打架,一問老師,竟然是因為很小的事情,例如不小心被男同學碰到了之類。
經過咨詢之后,她驚訝的發現,她小時候和小伙伴相處模式也是類似的。而這些行為也是源于自己的媽媽。
她說:“我很小的時候在農村,我媽媽干農活,我爸在外面打工,每次回來時我媽都說我爸,是不是又去喝酒打牌了,每次媽媽大聲吼叫的時候我就捂住耳朵躲在一邊。”她不知從何時開始,習慣了這種溝通方式。
從自己的母親到自己,從自己到自己的女兒,這位女士的“攻擊性”,像是一團陰影,一直籠罩在她和她的家庭身上。
還有,面對最親的人,我們都會覺得自己有放肆的權力。
就好像你不會對老板發脾氣一樣,因為你知道,如果不遵守社會規則,你會被人嫌棄甚至惹上不必要的麻煩。
但家庭關系不是這樣,我會對你不那么客氣,因為你和我的關系不會改變,你得受我的氣。
該如何打破“詛咒”呢?
人的心理過程分為三個階段:認知—情緒—行為,我將從這三點給大家講一講。
1. 認知上:確定邊界。
如果你是一個成年人,要想解決問題,就要明白自己存在幼兒般的幻想。
一旦自己想逃避問題時,告訴自己“我是成年人了,也是獨立的個體”,然后把期望值調到合理的范圍,自己的情緒就會大大緩解。
在平時生活中,要對每件事情設置一個“度”,不要輕易逾越,知道自己的話說到哪,會破壞關系的信任感,提醒自己“世界上沒有人能無條件縱容我”。
如果你是父母,面對孩子邊界模糊的行為,要循循誘導,問孩子“你真正想的是什么呢?”“是不是想他理解你、不要批評你呀?”引導孩子確定內心真實想法,還有邊界思維。
2.情緒上:建立緩沖區。
在遇到激發情緒的事情時,我們的想法不是一條條產生的,而是“一念一世界”,在一瞬間,有著各種錯綜復雜的想法。
例如和他人吵架,可能會想到:
他要討厭我了;
他想我難受;
如果我今天接受了,下一次肯定會更糟糕;
也許是上天注定有這么一個人來折磨我;
我為什么這么苦啊……
這些念頭,都是一瞬間產生的,持續地對情緒產生負面作用。
所以在情緒爆發時,自己可以設置緩沖區,例如給自己默念3秒,找出自己真正想做(表達)什么。
在這三秒內,你可以想“我覺得他太討厭了!”
然后反問為什么討厭,自答“因為我做的事情是沒有惡意的,他卻這樣理解!”
二次反問是真的表達清楚了嗎?
再自答“也許有,也許沒有,也許有更好的辦法我沒想到……”
如果是父母,在孩子有情緒時,可以引導孩子去理解他人情緒:
“你想老師有什么感受呢?”
“你要想一想,怎么說比較好?”
在學會情緒表達后,長大后的孩子會更容易理解他人感受,人際相處能力也會提升。
在心理緩沖區內,你可以發展很多積極有效的想法,目的是,增加現實感,避免陷入負面的情緒世界。
最后,給自己足夠的耐心,要完全改掉心理退行的心理防御機制,需要過程。
如果經常控制不了自己的“攻擊性表達”,那么可以事前或事后和對方說“我知道我自己控制不了,我在努力了,必要時,你可以和我保持距離。”和對方提前把話說開,把對關系的期望適度降低后,即使再次發生問題也不至于過于責怪自己。然后一點點地,學會發展新的相處模式。在你完成一次沖突的風險管控后,你會發現,我原來可以用不卑微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我會建議來訪者用不同的方法來發展新的信念,去代替舊的信念。
每完成一次確定邊界感,建立緩沖區后,都相信自己下次可以做得更好,新的信念慢慢就會形成。
父母記得要實時地鼓勵孩子“你很棒喔,這樣做就對了!”讓孩子不斷建立新的和他人相處的方式。
例如從“我只能發脾氣解決”到“我可以不發脾氣,別人也會聽我的。”
從“我沒辦法,只能那樣”到“我可以想各種辦法,更好解決。”
最后,成熟的人際關系,從來不是為所欲為。
如果說“退行”是一種約束,困住并讓自己無法真正長大,那么那些“心理強大”的人,其實就是在成長中逐漸獲得了“心理自由”。
困在情緒輪回中的人,往往會覺得自己鉆牛角尖,走不出來,但當你停下來看看,其實打開枷鎖的鑰匙,一直在自己手上。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