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一個故事:
李麗晚上在家里踩著椅子修燈泡時,不小心摔下來,右腿疼痛難忍,老公一看可能是骨折了,得趕緊帶她去醫院,整個過程動靜不小,可絲毫沒有“驚動”在一邊正在玩手機的兒子。
爸爸很生氣,問兒子,“你看不見你媽受傷了嗎?你媽真是白疼你了。”
兒子說:“那我能怎么樣,誰讓她自己不小心點,這跟我有什么關系!”
夫妻倆又氣又恨,真想好好教育兒子,可李麗實在太疼了,他們只好趕緊帶好必備東西去醫院。
讓人瞠目結舌的是,當兩人準備出門時,兒子突然站起來,“明天誰給我買早餐啊?你們兩個人都去醫院我吃什么啊!”
媽媽疼得臉上的汗珠子啪嗒啪嗒往下掉,兒子卻只關心有沒有人給自己做飯吃,活脫脫一現實版的“白眼狼”。
父母對孩子日復一日地無私付出,
換來的卻是孩子“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冷漠。
如果孩子只是自私一點,倒也可以理解,但如果一個孩子,僅僅因為媽媽坐錯了地鐵,就能對媽媽連踹六腳,就實在不能忍了。
這是發生在武漢地鐵二號線金銀潭站的一個新聞,女兒不滿媽媽坐錯了地鐵,怒火萬丈。先是踹行李發泄,后來感覺不解氣,又起頭踹向媽媽。路過的行人上去阻攔,女兒連行人一路打。
一腳一腳,結結實實地揣在媽媽身上,可她都不敢躲開,也沒有絲毫怒意。上車后還立即撫慰女兒“別生氣、別生氣”。
都說女兒是媽媽的小棉襖,兒子是媽媽的小騎士,怎么有的孩子卻成為了家長的夢魘?
“白眼狼”的孩子到底是怎么養成的?
1.“過度寵溺型”
父母從小過度滿足孩子的全部需要,導致孩子在心底里認定了自己“無所不能”,帶著這份自信,天然地會以為世界也應該圍繞自己轉,一旦不被滿足了,便像一個嬰兒一般又哭又鬧,直到父母因為無可奈何,而再次滿足孩子的愿望。
最近很火的電視劇《愛的厘米》里面,那個啃老的關家老三關震雷,就是典型。
明明已經成人卻仍然住在爸媽家還伸手要錢,為了哄女朋友和丈母娘開心,竟然把自己的父母變相趕到郊區,把自家房子讓給岳父岳母住,關爸逼著二姐把奧迪車借給兒子開網約車,可他居然變賣了豪車,把錢用來給女朋友買鉆戒。
老爸生氣心臟病犯了,住進醫院,兒子卻仍然想著怎么把房子要到手。
這背后的原因,與關爸從小重男輕女的思想和過度“包庇”兒子的無能密不可分。兒子一撒嬌,說好聽的話,關爸就心軟,逼著能干的二姐給弟弟拿錢買房。
孩子不用靠自己的雙手,只需要用一張嘴,就可以不勞而獲。
在他的世界里,自我被無限放大,而是否滿足他人的需求,已經成為了一種為我服務的“策略”。
長期被“過度滿足”的孩子,邊界感幾乎為零。
邊界感的形成與童年時未被滿足的挫折密切相關。
當嬰兒逐漸體驗到,我無法隨時隨地獲得媽媽的關注的失望感時,也就意味著TA開始感知到,什么是自己,什么是他人,從完全的融合期開始慢慢分離。
從未有過機會體驗到“受挫”的孩子,體察別人的情感需求,更難為了讓別人開心幸福而付出努力,他們把別人當做“工具”,把自己當做“全世界”,更容易變得自我中心化和自私自利。
2.“過度控制型”
一個孩子如果長期被父母過度控制,那么TA會想盡一切辦法把“控制感”找回來,甚至報復回去。
來訪者朱女士,跟我講到她跟22歲孩子不可調和的沖突時,幾乎是顫抖地說:我有時候真想掐死她。
這話聽起來讓人驚悚,但的確是她壓抑了許久的真心話。
因為她為了替孩子還債,已經花光了多年積蓄,每個月掙的錢轉手就給女兒還信用貸。
女兒用這錢干啥呢,打賞打賞主播,裝成一個富二代,請主播住酒店、吃豪華大餐,花銷如流水。
女兒不僅不領情,反倒覺得都是媽媽的錯,要不是她剝奪了自己的人生,她不至于把唯一活著的希望都寄托在“主播”們身上,要是沒有他們,她早就自殺了。
我問她,女兒都已經有工資了,為什么還要替她還款呢?
她搖搖頭,我害怕她征信記錄有污點,怕她被人欺負,萬一她將來想要變好一點,可是買不了房,嫁不了好人家,這一輩子就毀了啊。
一直以來,她都是別人眼中的“好媽媽”,一個人含辛茹苦地照顧孩子,從沒計較過付出,她怎么也想不通為什么女兒會這么狠心。
女兒真的就是人們口中說的“白眼狼”嗎?
我邀請她談談母女的關系,事實才慢慢浮出水面。
朱女士一直對女兒心懷愧疚,原因是在女兒5歲讀幼兒園時,她因為某次下班晚沒及時接女兒,結果女兒被熟人性侵,她很痛心也很自責。
從此以后,不允許女兒獨自出門,更不能接觸異性,小升初、初升高甚至是找工作,都要給女兒安排一條最安全而舒服的道路。時間久了,女兒在朱女士面前,也越來越封閉自我,逐漸變得脾氣暴躁,沖動易怒,稍不順心就以死相逼,無奈之下母女兩個都心力交瘁。
幾乎所有看起來「無情無義」的親子關系里,都滿含著「控制感」的斗爭。
所謂自我控制感,是指一個人能在多大程度上做TA自己,讓事情按照自己的意愿發展。
父母一心想做個稱職好父母,卻常常過度干預孩子的一切人生,忽略了孩子內心真正的需要,比如探索喜惡,品嘗成敗,交友與競爭,要想成長為獨立的人,必然需要一些跌跌撞撞的探索經歷。
被控制和定義的時間久了,孩子幾乎放棄了自我控制權,但是充滿了指向自我或父母的憤怒和失望,這種情緒促使孩子躲進另外一個神話世界里,在那里,一切人都不重要,誰說了都不算。
能夠表達攻擊的孩子,或早或晚地,開始跟父母從順從的關系,轉向敵對沖突,可能是青春期,初入職場或剛成家的適應期。
一個人在現實生活里,父母給予的自由越少,那個「神話世界」里的自己就越大。所謂的白眼狼,實質上是蓄謀已久的反叛和抗議。
如何培養自立自強的孩子?
1、培養孩子自我獨立的性格
一個人成熟獨立的標志之一是,懂得為自己的欲望買單。
從孩子很早開始,父母就應當刻意地培養孩子自我獨立的性格。
自我心理學家阿德勒就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周圍的大人們為了把孩子置于“未成年狀態”中,想方設法灌輸自立如何危險和可怕。
一切都是為了支配孩子,不允許他們冒險,只讓其走無災無難、不會受傷的路,盡可能掌控孩子。
其實,這樣做并不是擔心孩子,一切都是為了保全自身,或者擔心被人批評為“不負責任”的父母,或者擔心孩子不能有所成就帶來的挫敗感。
父母應該在孩子猶豫要不要向外冒險時,堅定地告訴孩子“這事你可以自己決定”。
告訴他,如果他想請假不去上學,或者休學,或者學某一門興趣班,他都可以自己做主,但是這并不意味父母就失去了對孩子的影響力,父母仍然有義務告訴孩子,TA在做決定時需要的知識、經驗或方法。
同時,當孩子的決定與父母密切相關時,父母也應當溫和而堅定地告訴孩子自己的想法和決定。
比如,當孩子說,“我要買一雙AJ鞋,你們給我錢。”
無論家庭是否富裕,父母可以用部分滿足的方式,明確告訴孩子,“我不太理解你為何這么喜歡它,但我們尊重你的興趣和愿望,按照每月家庭開支計劃,你還剩XX元的鞋服預算可以支取,不知道你有什么其他的辦法呢?”
鼓勵孩子為自己的興趣努力,讓孩子清楚地感知到,家庭有家庭的規則,父母有父母自己的想法和計劃,并帶著合作的態度,敞開和孩子談論他的想法和計劃,這些都有利于幫助孩子擁有恰當的金錢觀、消費觀和價值觀。
即使10歲的孩子也能夠自立,也有人即使到了五六十歲依然無法自立。自立是精神問題,而不是經濟問題,也不是年齡問題。
2、提升孩子的共情能力
一個情感世界充沛的人,不僅善于捕捉關系里最細微的情感變化,還懂得用恰當的方式進行表達和溝通,有助于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所謂共情能力,是指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感同身受的能力。
也有人叫同理心。共情能力可以說是人類進化史上最重要的一種社會化能力,它是人與人建立關系的基礎。
新生兒天然就有共情的反應,看見別人哭也會跟著哭,僅兩、三歲大的幼兒也會做出安慰他人的舉動:他可能會把自己的食物、玩具放在小伙伴的手中,并且用肢體語言來表示他的關心。
父母應當充分利用跟孩子互動的時機,多溫柔地注視孩子,安撫孩子,讓嬰兒感受到喜怒哀樂的情感變化,兩三歲的孩子,可以開始說話后,嘗試幫助孩子分辨和命名情緒,鼓勵TA關注身邊人的情感變化和身體反應,并且用合適的語言表達出來。
共情能力還有助于孩子觀察和模仿身邊的人。
首先,懂得感恩,常做善事的父母,孩子也會富有愛心,關愛弱勢群體,做力所能及的努力幫助他人。
其次,父母的關系質量、情緒狀態和溝通方式,常常被孩子盡收眼底,如果在一個家庭里夫妻彼此是冷漠的、或者對長輩是冷眼相對的,那么孩子也會不自覺認知到,別人的情感不重要,可以被忽略。
愛的本質既不是單純利己地追求“我的幸福”,也不是無私奉獻地犧牲自我,完成“你的幸福”,而是共同建立不可分割的“我們的幸福”。
唯有我們都是自立、成熟的個體,我們方能更好地在一起,形成親密的聯盟,創造和感知真正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