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虐待動物,近年來此類的新聞層出不窮,且越來越低齡化:有的熊孩子把流浪狗當作靶子,練習扔石頭,結果小狗的頭部受了嚴重的傷;有的熊孩子會追著小狗打,看著小狗一瘸一拐地逃跑,在后面哈哈大笑;還有的熊孩子拿火燒流浪貓,把小貓的毛一片片的燒空......
一位媽媽說,她無意中發現自己家五歲的兒子對小區樓下的一只流浪狗施暴:孩子一只手掐著小狗的脖子,一只手拿樹枝狠狠戳著小狗的肚子。看到這一幕的時候,這位媽媽又驚又怕,生怕孩子被弄疼的小狗咬一口。拉開孩子后,又開始擔心,好好的孩子,怎么會這樣對待小動物。對此,兒童心理學家這樣說:孩子之所以會虐待小動物,除了少數的好奇心,大多數是為了發泄內心的憤怒、郁悶等。這是孩子有心理障礙的行為表現。嚴重的,還可能是具有品行障礙。品行障礙是指18歲以下兒童或少年反復出現違反與年齡相應的社會道德準則或紀律的行為,屬于青少年常見的行為問題。具有品行障礙的孩子從小便具有較強的攻擊性,喜歡欺負別人、虐待動物;長大一些后還會出現破壞他人財物、慣性偷盜的行為。如果孩子有這些行為持續一年以上,那便可以確診為品行障礙了。可怕的是,一般在孩子出現此類征兆時,父母往往會忽略,比如虐待小動物的行為。因為幾乎每個孩子都會經歷這個階段:孩子在有了自我意識之后,便會進入“破壞”環節。在他們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里,“殘忍”對待其他生物,是一種樂趣。有些父母覺得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自然會有同理心和道德感,“殘忍的破壞”行為也就會自己消失。其實不然,父母的不作為,會讓孩子認為這是父母認同自己的觀念,從而變成自己性格中的一部分。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承受了一定心理壓力或者遇到挫折的時候,便會引出隱藏的攻擊性,并在不能直接還擊的時候,找小動物或者弱者作為發泄的替罪羊。有的孩子,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品行障礙慢慢減輕,但有的孩子則會演變為暴力犯罪。1997年馬薩諸塞州反虐待動物聯盟和東北大學共同進行的研究中表明:虐待動物對人類進行暴力犯罪的可能性比普通人高出五倍,對財產犯罪的可能性比普通人高出四倍。所以,當孩子出現虐待動物的行為時,不要單純的把它定義為“不懂事”,也不要抱僥幸心理,讓品行障礙自行消失。而父母不好的行為和孩子是否具有品行障礙,有著直接的聯系。很多研究表明,遭受家庭暴力的兒童對動物的迫害幾率是正常家庭兒童的3—5倍。這些孩子有的是自己遭受著家庭暴力,有的則目睹自己的親人,比如母親遭受到家暴。這些暴力行為會混合在孩子的心理中,讓孩子的心理產生虐待傾向,行為上也會表現得很暴力。而孩子一開始的行為,則是去虐待沒有多大反抗能力的小動物。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暴力傾向會越來越嚴重,欺負他人等品行障礙也會顯現出來。有的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很嚴格,幾乎要求孩子的一舉一動都按自己的要求來完成,孩子自己的訴求無法得到滿足,便會出現壓抑的情緒。舉個簡單的例子,孩子明明喜歡畫畫,父母卻一定要孩子彈鋼琴,在對抗失敗后,孩子每次練琴都會帶有情緒,且會在時間的積累下越來越重。或者是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很高,孩子總處于壓力狀態,那孩子就會尋找外物來發泄自己的情緒,虐待動物便是其中的一種方式。好的家庭關系中,愛應該是等邊的,也就是成員之間的愛是相等的,一旦父母和孩子的距離疏遠了,孩子便會長期感受不到關愛,這樣的父母自然也不能很好的回應孩子的愛。這對處于感受愛和表達愛的關鍵期的孩子來說,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沒有從父母身上感受到愛的孩子,也不會對別人表達愛,更會缺乏同理性。孩子感情的缺口越來越大,便會從其他地方尋找,虐待小動物是體現出來的其中一種表現。若孩子已經出現了虐待動物的行為,父母一定不要放任,以免會惡化為品行障礙。具體可以按這三個步驟預防。孩子會虐待動物的原因有很多,有的孩子是因為年齡和認知上的局限,會把動物當作玩具對待,出現普遍意義上的虐待行為。如果是這種原因,父母只要對孩子耐心解釋,讓孩子明白動物和玩具的不同,那孩子漸漸就會不再傷害它們。如果孩子虐待小動物的行為是因為心理壓力太大,或者是情緒壓抑,那一定要弄清楚,孩子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心理和情緒。有的時候,同學、老師的一些語言行為,也會影響到孩子。只有弄明白問題所在,才能更好的去溝通。很多時候,孩子覺得自己消極、不快樂這些情緒是不被自己的父母認可的,所以會發泄在同學或者動物的身上。在這種情況下,父母要引導孩子接納自己的情緒:情緒沒有好壞之分,更沒有丟人一說。
孩子接納了自己的情緒,便可以心平氣和地對待情緒,思索面對它們的方法。這個過程,則需要父母的引導。比如孩子感到很憤怒,父母可以引導孩子用運動的方式去排解;孩子感覺很委屈,父母可以引導孩子用大哭一場,或者痛痛快快地唱一陣歌來宣泄。這個時候,情緒平復了,解決事情的方法也更容易找出來了。過分嚴格的愛,會讓孩子產生壓抑之感,也不能毫無壓力地在父母面前表達自己的情緒;過分寵溺的愛,會讓孩子以自我為中心,不顧及他人的感受。這對于孩子的成長都是不利的。父母給予孩子恰到好處的愛,可以讓孩子在感受到愛的同時,也學會如何去疼愛他人。有了這樣的同理心,孩子自然也不會去虐待動物了。古人云:“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span>不要小看虐待動物這一行為,小小的舉動,可能會帶來不可挽回的結果。一位合格的家長,是不會忽略孩子行為背后的源頭,也不會放任孩子不好的行為。這樣,才能防患于未然,把不好的心理扼殺在搖籃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