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近日發生在上海浦東的一件事,根據新聞線索,起因是女子點外賣給了外賣員差評,外賣員因此上門對女子進行威脅,破口大罵,要求女子給客服打電話取消差評,并給予200元的賠償,否則威脅對女子進行人身攻擊。
外賣員被以尋釁滋事被行政拘留10日,女子擔心外賣員被放出后再次遭到報復而搬家。
根據當前的事態發展,沒有更詳細的細節信息被披露,但并不妨礙人們對于弱者是否應該被同情的討論。
從微博的評論來看,多數人傾向于用更理性的態度來對待此類事件,但也有不少人站在“你弱你就有理嗎?”的立場上。
我們對于弱者態度應該是什么?
我們是否應該對弱者抱有同情心?
是不是只要是弱的一方就理所應當獲得更多的同情?
我們大致梳理一下人的心理脈絡,嘗試來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強者弱者如何定義?
我們先來嘗試定義一下強弱,強弱與否與社會地位、經濟狀況、專業能力、生理限制等很多事物相關,但并不總是恒定不變的。
我們做一個簡單的思想試驗,假設你是一個公司高管,在公司環境面對自己的員工時,你是強者,員工是弱者;
當你的孩子進入學校,你在老師的面前就成為弱者,而老師在學校這個環境里是強者;
如果老師生病了,去醫院看病,在醫院這個場景下,醫生就是強者,而作為患者的老師則成為弱者;
醫生離開醫院去找律師辦事,這時律師成為強者,而醫生是弱者……
我們如此思考下去,其實每個人都在受到環境的影響,根據場景的不同而感受著強弱易位。
具體到新聞中張女士與外賣員之間的沖突,張女士的一個差評就有能力影響到外賣員的收入,這時張女士是強者,而外賣員是弱者。
但是,當外賣員堵門進行人身威脅的時候,人高馬大的外賣員成為強者,而張女士則在這個場景下成為弱者。
我們換個角度來思考一下,如果因為這個差評,外賣員收入受到影響,他接受了這個事實,但也導致他沒有能力為他的孩子在生日時買一個心愛的玩具,我們看到這樣的故事時會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態?
我們會不會說人在相處時要友善,不要過分苛責?
這不是在為事件中的外賣員洗地,而是具體的事件需要具體分析,我們在評論這件事情的時候,不僅僅是站在顧客和外賣員的不同身份的立場上。
電視劇《我的前半生》
我們為什么會同情弱者?
這是深埋在人類基因里的一種行為指導模式。
就像我們看到被燙死的貓時的心理感受一樣,當我們看到弱小者被強勢者打壓時,同情弱小的心理機制會被瞬間啟動,這與面對可愛的嬰兒時的那種“被需要感”同出一源。
人們為什么會同情弱者?弱者何以為弱者?這是當人們在面對強勢力量時,無力感和對比之下的一種直觀印象幫助人們區分出了強弱。
對于弱者的同情首先源于人類的族群意識,人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只有相互幫助的情況下才能生存,這種整體意識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深深地印刻并內化在人的潛意識里。
當我們看到別人受到打擊或者傷害時,會不自覺地激發出這種情感,一半是對他人境遇的憐惜,同時也包含著對此無能為力的愧疚,這種愧疚感是基于“我們是同一群體”的整體感受。
韓劇《很便宜千里馬超市》
心理學上有一個理論叫“替代性排斥”,我們多數人只有自己的專業領域內才會是強者,更多情境之下我們都會是弱勢的一方。
當面對一個具體情境時,人們身處弱勢情境之下時的情緒和體驗會更容易地被激發出來,更容易地將自己代入到當事人的場景中,本能地排斥強勢壓迫的一方,而同情和支持弱勢的一方。
其次,社會文化的影響對同情弱者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
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廣為傳頌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鑿壁借光”,“囊螢映雪”等等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在鼓勵和支持著弱者。
回到現代社會,無論是哪一種社會制度的政府都在提倡著對弱者的關愛,這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表現之一。如“關愛老年人”,“關愛留守兒童”,“關愛殘障人士”,“母愛水窖,關愛缺水媽媽”……
電視劇《歡樂頌》
這個社會在用各種方式提倡并鼓勵著人們對弱者施以關愛,我們每時每刻都生活在社會文化的影響之下。
應該如何與“弱者”相處?
這句話寫出來可能會讓很多人感覺不舒服,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鼓勵向強者看齊的社會,這是中國這個古老國家近幾十年來擺脫壓迫走向強大的基礎。
但這也導致了 “你弱你有理啊?”,“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此類言論的流行。
就事論事,這些言論在某些時候是正確的,比如下面2013這個故事中的這位老人。
這個社會提倡尊老愛幼,這是對于弱者的保護,但這個老人因為女子沒有讓座,索要座位未果,就一屁股坐在女子身上的時候,具體事態的性質就發生了變化。
但是,我們是否應該就因此能推導出一個簡單的結論——“不是老人變壞,而是壞人變老”,或者“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甚至因此就不再提倡給老年人讓座?
電影《搜索》
當然不是這樣,也不應該是這樣,每個道理都有其適用場景,脫離開具體的場景,妄圖用一句簡單的道理來解釋復雜的事件,這是不可取的,非常容易因此產生認知上的偏差。
網絡上流傳著類似“弱者都易怒”“越弱勢的人越不能得罪”“你弱你有理已經行不通了”等為吸引眼球而生的偏激言論,之所以會有如此傾向性,從本質上說是一種反彈,是基于對類似前面老人不軌行為的一種憤怒,把自己放在強者(可以是道德高地)的立場上來做評判指點江山。
讓我們把自己從事件相關的情緒中抽身出來,以第三者的視角來觀察一下,你來如何評判自己的憤怒?是不是可以認為正因為你是“弱者”才憤怒?
相比強者,身處弱勢的人往往面臨更大的壓力,每個個體都在努力追求著平衡和穩定。
從心理學的角度說,人們在面對壓力的時候,首先會有應激反應,讓人有能力在壓力之下做好應對的準備。
如果壓力事件持續下去,人們會進入抵抗階段,努力忍耐并抵抗壓力。
但是,當壓力持續非常長的時候,人們會在長期的壓力之下將資源耗盡,進入疲憊期,產生慢性應激,而這種狀態可能會使心身失調,導致免疫力下降、沖動易怒等情況,這可能是所謂“弱者都易怒”的心理基礎。
電影《綠巨人浩克》
如前面所說,這個社會的多數人在多數場景下都是弱勢的一方,學會如何與弱者相處,其實很大意義上也是學會與自己相處。
現代社會人們崇尚自由,無論是言論還是情緒的表達都相比于我們的前輩們有更多的空間和自由度。
但是我們在擁有自由的同時應該意識到,這種自由也應該是有限制的,每個人都絕對的自由就是沒有自由!
學會與弱者相處,就要努力摒棄第三者視角高高在上的評判角度,去學會體驗不同情境下人的情緒反應,這不僅有助于我們理解弱勢者,同時也是在幫助我們自己學會在身處弱勢時如何應對。
共情能力人類最偉大的能力之一,它能讓我們對于他人的苦難產生一種類似感同身受的體驗,這是一種深植于基因的基于同情和愛的能力,使人類可以向更好的社會化方向發展。
但是,具體到個人的共情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是一把雙刃劍,讓人成為一個“濫好人”。
我們在鼓勵整體上同情并關愛弱者的同時,也批判那些披著“同情弱者”外衣只會一味為弱者辯護的心態,要學會分析具體的情境,適時地感知到偏差。
并不存在“弱與有理” 相對等的情況,社會鼓勵成為強者,同時對弱者提供適當的保護,這是一個社會穩定和向上發展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