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不上學,熊孩子可以做出什么事?
看過一則新聞,本以為孩子上學去了的家長,突然接到老師的電話,問孩子為什么沒有來上課。家長在多次聯系不上孩子后,選擇了報警。
民警通過監控等發現,在往返學校的路上并沒有男孩的身影,最后斷定,孩子可能返回了家中。
果然,在客廳的沙發儲物柜中,找到了孩子。
經詢問才知道,孩子覺得身體不舒服不想上學,但又不敢和父母說,便假裝去學校,等父母出門后又回家藏了起來。
雖然最后的結果有驚無險,但在尋找孩子的過程中,父母的內心是何等的崩潰。
還有的孩子,為了不上學,會做出更危險的事情,比如在英國曾發生一起學生放火燒學校的極端暴力事件。
很多人把“不想上學”的孩子定義為不愛學習、學習不好的人,但事實上,很多學習很好的孩子,也會在突然某一天,不想去上學;甚至為了不上學,可以在早晨裝病,或者和父母“談判”、“提條件”。
在心理學中,孩子不想上學,還與人潛意識里的心理防御機制是有關系的。
什么是潛意識里的心理防御機制?
心理防御機制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一個心理學名詞;
弗洛伊德認為,當人感到煩惱、威脅、壓力時,為了讓自己的心理保持平衡,會啟動內在的自我調節能力,這便是潛意識里的心理防御機制。
比如,在人有和社會規則沖突的想法時,便會心里感到很焦慮,為了緩解焦慮,便會在潛意識里做出一些反應。
其中,退行便是自我防御機制的表現之一:
當遇到挫折或應激、焦慮的時候,心理活動會退回到早期年齡段,放棄已經學會的較為成熟的應對方法,用幼稚的方法去處理事情,以降低自己的焦慮。
比如,一個孩子不想上學,他會用“哭鬧”的方式來表示,這是嬰兒時期最常用的有效方法。
當然,心理防御機制并非只有弊端,它也有積極的一面,它可以幫助當事人在遇到困難或者挫折的時候,減輕精神壓力,保護自尊心,恢復心理平衡,避免當事人的內心崩潰。
只是對于孩子來說,要激發積極的心理防御機制,讓孩子在面對困難的時候更有毅力,則需要成人的引導。
所以,想要解決孩子“不想上學”的問題,就要先弄清楚,是什么原因激發了孩子潛意識中的心理防御機制,讓孩子做出這樣的行為。
孩子不想上學的主要原因
在大人的眼中,孩子是最無憂無慮的,不用為生活煩惱,沒有工作壓力,只要學習就可以。事實上,不同年齡有不同的心理特點和憂愁。
1、幼兒時期——分離焦慮;
每到開學季,幼兒園的門口往往是最熱鬧的,有的孩子含著眼淚,緊緊拉著媽媽的手不讓走,有的孩子雖然被老師拉著,卻使勁朝爸爸離開的方向哭喊著,還有的孩子直接在車上拉不下來......
因為孩子太小,猛然間離開日益相處的爸爸媽媽,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勢必會感到害怕,內心產生焦慮。
有的孩子會在幾天后習慣幼兒園的生活,但有的孩子會一直處于不想上學的狀態,每天送去幼兒園,爸爸媽媽都會如同“打仗”一般,需要斗智斗勇。
一般會持續有這樣焦慮的孩子,有三個原因:
一是自理能力差,對父母很依賴,所以不想離開父母;
二是自信心不足,擔心自己在幼兒園里不能成為表現最好的小朋友;
三是性格偏內向,不善于和父母以外的人相處。
2、低年級時期——拒絕壓力;
之前有一個學生,每次收假,他總是要比別的同學慢一拍,常常已經開課兩天了,他才姍姍來遲。
了解之后才知道,這個孩子的父母對他的期望很高。
尤其是孩子的媽媽,為了抓孩子的學習,放棄了自己蒸蒸日上的事業,所以對孩子的學習要求很嚴格,這讓孩子一想到上學就感到壓力倍大。
為了遠離壓力,孩子便用“不想上學”來抗議。
這也是很多孩子不想上學的原因:
上學意味著考試,考試一味著成績,成績則決定了媽媽的心情,媽媽心情不好,“受傷”的還是自己。
還有的孩子把學習當作是苦差事,再加上家長會有意無意說“你不聽話,我就給你們老師告狀”、“等你上學了,不聽話老師就會揍你”等這樣的話,孩子怎么還會想去上學呢?
3、高年級時期——逃避心理
孩子的年齡大一點的時候,不想上學的原因,往往來自人際關系。
比如,孩子在學校不能很好的處理同學的關系,沒有什么朋友,或者有被孤立或霸凌的現象,孩子會用不上學來逃避。
前段時間,朋友的女兒李洋總是說自己肚子疼,然后借故不上學,帶去醫院也查不出什么,最后和老師溝通分析后,才知道原因:
作文課上,李洋的作文被當作反面例子當場朗讀,李洋覺得太丟人,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了,于是用拒絕上學的方式來逃避。
如何轉變孩子的消極學習心態?
雖然心理防御機制是天生的,但在后天的培養中,我們可以讓它消極的一面遠離,發揮出積極的一面;
比如,下面這三個方法,可以有效引導孩子遠離“不想上學”的思維。
1、接納孩子的情緒,讓孩子明白“不想上學”并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媽媽想要帶孩子去商場買東西,但孩子到了商場大門口之后,說什么都不進去,甚至使出了“撒潑滾爬”的絕技,媽媽訓斥沒用、講道理也沒用,最終無奈,蹲下身準備拉孩子起來,卻無意中發現,從孩子的角度看商場的大門,就像是張大嘴的怪物一樣。
原來孩子是因為這個原因不進商場的。很多家長看到孩子的行為,只覺得自己家的孩子被“慣壞了”,卻從來沒有想過要蹲下來,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但要了解孩子的行為,這一過程是不可避免的,只有了解,才能接納孩子的情緒。
就如上學的問題,當孩子不想上學的時候,一定要了解孩子不想上學的原因,不要盲目地去訓斥孩子。
了解了原因之后,再和孩子一起想解決問題的辦法,并讓孩子明白,“不想上學”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2、給孩子緩沖的時間,并和孩子一起想象學校的生活
不管孩子是出于什么原因不去學校,都不要簡單粗暴的逼孩子上學,給孩子一點緩沖的時間,讓孩子調節好自己的心情,可以帶孩子一起去戶外運動,釋放情緒上的壓力;
也可以帶孩子去自己上班的地方,加深親子之間的互動,讓孩子感受到情感的依賴和溫暖,得到面對問題的勇氣。
很多時候,想要逃避,是因為對未知的不了解。
比如,孩子受到了老師的批評,覺得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傷害,從而不想去上學,家長可以帶孩子一起想象,其他同學可能會如何對待這件事,自己可以如何應對,有了這樣的設想,孩子會更有底氣去面對。
3、幫孩子和同學建立良好的關系
和同學有好的關系,是孩子喜歡上學的一個因素。
雖然,孩子的世界有孩子的邏輯,但家長還是可以給孩子一定的“助攻”。
在電視劇《雞毛飛上天》中有這樣一個情節,兒子王旭到了學校門口也不愿意進去,這個時候王旭同班的同學過來問王旭怎么了,王旭的爸爸立馬對兒子的同學說,王旭打算送班里所有女生一根頭繩,因為忘記拿了,所以不好意思進學校。
幾個女同學聽到后,很高興地感謝王旭,并拉著王旭走進了學校。從此王旭再也沒有提過不想上學的話。
育兒的過程是艱辛的,教育不能只注重分數和智力,還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時進行正面引導,這將決定著孩子今后人生的幸福和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