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陪你一起長大》中,曾上演了四個家庭不同的育兒方式,其中胡可飾演的何景華遇到的問題很具有代表性。
何景華雖然沒有和公婆生活在一起的煩惱,但是在教育兒子蔣思遠的事情上,自己的爸爸媽媽總是無界限地插手:
孩子不好好吃飯,外公外婆便端著碗追在孩子后面喂;
孩子在外面闖禍了,外公外婆護著孩子不許“過分”教育;
甚至,孩子作業不會寫時,也不能“兇”......
這些有關“隔代寵”的劇情,實在讓人太有感觸了。
前段時間,有一個媽媽還在群里吐槽,自己的婆婆對孩子太寵溺了,想要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結果全被婆婆代勞了,一雙小襪子也不放過。
其實,不止隔一代會因為寵孩子而去代勞很多事情,爸爸媽媽也很容易為孩子去做過多的事情。
在一個影片中,媽媽為了兒子能好好學習,一切需要動手的事情都被代勞了,就連鞋帶也是媽媽系。
之前就有一個新聞說復旦大學一個上海籍的本科生居然在從家回學校的途中迷路了!據當事人爸爸說,他一直都是由父母接送上學的,那天迷路是生平第一次獨自出“遠門”。
雖然大人們的初心都是好的,但這樣的代勞,對于孩子來說,并不是一件好事,因為過度的“關愛”,讓孩子失去了自立的鍛煉機會。
其后果便是孩子成年后無法獨立,成為大家嘴里的“高智商低能兒”、“媽寶”、“大小孩”。
無法獨立的本質,
是給太多
在《古今譚概》中,寫了這樣一則寓言故事:
有一只翠鳥媽媽為了避免災禍,會把窩筑在樹的高處。
等到自己的孩子出生后,它很高興,因為擔心孩子會從高處的窩里掉下去發生危險,它把窩往下挪了挪。
等到孩子長出漂亮的羽毛后,喜愛更甚的翠鳥媽媽更擔心了,于是又一次把窩往下挪了挪。
翠鳥媽媽放心了,卻沒有想到,路過的行人一舉手,便輕而易舉捉走了小翠鳥......
愛的表現方式有很多種,“溺愛”是最有“毒”的一種。
試想,如果翠鳥媽媽把愛轉換為對孩子獨立的培養上,讓孩子學會飛翔,那也就不用為了怕孩子摔下去而把窩挪到危險的低處了。
這才是父母對孩子“計之長遠”的愛——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
如近代政治家曾國藩所說:“做人之道,以剛介為自立之基,以敬恕為養性之本。”
而一個孩子無法獨立的根本原因,便是父母給太多:小時候,對孩子各種不放心,凡事要代勞;長大后,不相信孩子的任何決定,事事要過問。
這樣的孩子,往往在成年后過不好自己的人生。不只缺少生活的能力,還缺少對事物的判斷,甚至還有自卑的傾向。
心理學家海因茲·科胡特在1960年時就提及,過度寵溺的小孩,因沒有經歷過“恰到好處的挫折”,保留了大量的自戀和全能感,但又沒有相匹配的真實技能,所以還會有自卑的傾向。
這里的全能感和自戀,是來自嬰兒時期原發的自戀,那是一種夸大自體的呈現,嬰兒會在幻想中,覺得自己是全能的。
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讓孩子體驗一些“恰到好處的挫折”,如不要阻止孩子去做“幼稚”的事情:用手抓陽光、抓流動的水等。這么些“失敗”帶來的挫敗感,可以讓孩子分清幻想和現實的區別。
父母偶爾的共情失敗和拒絕,也能讓孩子感受到一些挫敗感,比如拒絕孩子吞下牙膏,或對孩子的某次摔倒假裝看不見等。
這樣的挫折經歷是“非創傷性”的,可以讓孩子實現自體的分離與成長,讓人格更健全,自立能力自然而然便會擁有。
所以,只要父母給孩子有底線的愛,孩子便能一步步走向獨立。
“媽寶”的后面,
都有一對不肯放手的父母
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讓人哭笑不得的事件:
一位家長,在孩子體驗上小學前的兩天半的住宿生活時,因為過于心疼孩子,竟然叫保姆去學校幫孩子剝雞蛋。
在孩子需要去感受“挫敗”的時候,父母不肯放手;被束縛住手腳的孩子,在今后的人生中,則會被困在無數個無法適應的環境中。
不要覺得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會自然而然的“自立”,自立意識是需要從小培養的。
代勞太多,只會讓孩子產生更多的依賴,甚至不會把自己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
與其在孩子猝不及防的時候退出孩子的生活,不如從小培養,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具有獨立面對人生的能力。
日本有一檔拍攝了很多年的真人秀節目,在這個節目中,記錄了很多2——7歲的孩子獨自出門給家里幫忙的畫面。
5歲的小女孩心和參加了這次節目,為了去爺爺家給弟弟過男孩節,小姑娘要乘車去買豆腐渣,再去餅干店買曲奇,最后還要去內臟店買棒棒雞等,最后還要去爺爺家!
出發前,心和像小大人一樣對媽媽說自己可能會在烤肉店多呆一會,然后便去坐公車,出發去買東西。
雖然小姑娘也有忘記的東西,但還是出色完成了任務。回家后還和媽媽興致勃勃講述自己的“戰績”。
兒童教育家陳鶴琴說:“凡是孩子能做的事情應該讓孩子自己做,不要替代他。”
在生活中,我們不能讓孩子如心和一樣去走那么遠的地方,但在日常小事中,可以成為孩子的后盾,放開孩子的手,讓孩子去探索,去感知這個世界。
讓孩子有自立能力,
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心理學中的“期待效應”告訴我們,孩子會朝你所期望的方向發展,如果你總是擔心孩子做不好自己的事情,在這樣的暗示下,孩子會真的做不好。
但孩子若感受到積極和信任的暗示,便會朝好的方向發展。
所以,想要孩子越來越好,那么,就多給孩子一些信任,讓孩子可以有更多得到鍛煉的機會。
1、一邊放手,一邊引導
父母放開手,孩子才能動小手。
當孩子對事物充滿好奇心,想要去嘗試的時候,放開手,讓孩子去嘗試。
尤其是三歲前的孩子,當他模仿大人所做的事情時,不要去阻止。
雖然這個時候的孩子總是會把事情“搞砸”,但只要多給孩子一些耐心,多去給孩子做示范,或用語言引導,便會讓孩子養成獨立的好習慣。
反之,等孩子養成依賴的習慣,便很難改變了。
2、一邊關愛,一邊“退位”
放手,給孩子自立的機會,并不代表用冷漠對待孩子。而是先讓孩子感受到足夠的關愛,然后慢慢“退出”。
比如孩子摔倒了,不用著急扶起來,但也不是冷漠地看著,而是微笑著對孩子說:“寶貝,需要媽媽幫忙嗎?”
這個時候,孩子既感受到了媽媽對自己的愛和重視,又擁有自己爬起來的機會。
3、一邊鼓勵,一邊“狠心”
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不僅是讓孩子動手去做,還要給孩子去思考,去做決定的機會。
比如明天要穿什么衣服,玩具應該放在什么位置,這個星期的零花錢怎么花等,這個時候,是需要父母狠心一些。
孩子用一分鐘花光了一個星期的零花錢,那就讓孩子承擔這個后果,不要因心疼而放棄做好的規定。
還可以鼓勵孩子去鄰居家借東西,去樓下拿快遞,去附近買菜等等。
探索未知,對孩子來說既新奇又害怕,父母要多給孩子一些鼓勵,不要讓孩子養成遇事便打退堂鼓的習慣。
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是有底線有界限的愛,是以促進孩子人格成長為目的的愛,是為了孩子更好適應這個社會的愛。
這樣的愛,才不會成為孩子人生路的“負擔”。
作者:問心淺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