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有位孩子父親來中心咨詢,說自己的兒子十一歲,兩個星期前在放學的路上被四個男生圍毆,回家之后自己沒忍住又打了孩子一頓,孩子現在死活不出門,更不愿意去學校,問我們該怎么辦?
我問孩子父親,為什么在孩子被同學欺凌了之后還要打他呢?
孩子父親說,因為要教會孩子堅強,被打了就要找機會再打回來,而不是回到家里哭哭啼啼。
我又問他,那為什么孩子沒學會“堅強”,反而不愿意出門了呢?
孩子父親說,我哪知道,這不爭氣的東西,要不是他媽媽一直說,我都不想管他了。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因為他的身心遠沒有發育成熟,看待問題比較幼稚,心理承受能力不強,
我們不能拿一個成年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更不應該用成年人的方式去傷害孩子。
那么,當我們發現孩子遭受校園霸凌的時候,該怎么辦呢?
被欺凌后的家庭暴力
可能會有很多人不理解,為什么孩子被打了,父母非但不安慰,反而會施加暴力呢?
1.恨鐵不成鋼;
有些家長本著“玉不琢,不成器”的理念,平日里就會習慣性地打壓孩子。
喜歡給孩子制造挫折,即使孩子的表現很好,也會壓著孩子,希望能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在困難中成長,避免孩子變成溫室中的花朵。
當孩子被打的鼻青臉腫回家時,這些家長再動手打孩子一頓也就不足為奇了,
因為他們認為這只是孩子間的打鬧,為此向父母求助是軟弱的表現,希望孩子獨立面對成長中的風雨,冀望孩子能夠在同學和父母的拳腳中領悟到獨立自強的重要性。
只是校園霸凌不是父母理解的孩子間的打打鬧鬧,處理不好會給孩子造成嚴重的心理創傷。
2.缺乏應對能力。
成年人在社會中生存是十分不易的,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的吃穿用度都需要錢,可能還背負著房貸,車貸,
自己平時忙碌的病都不敢生,只能小心翼翼的維持著生活的平衡,沒有精力去調節自己的情緒。
當孩子鼻青臉腫的回家后,苦苦維持的平衡一下被打破了,生活造成委屈、苦澀、不甘等情緒瞬間爆發,結果就是孩子成了“替罪羊”。
父母要盡量的用孩子治愈自己,在天倫之樂中釋放自己的情緒,而不要把孩子變成自己發泄情緒的工具。
弗洛伊德認為,每個人都有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生的本能表現為愛,愛自己和愛他人;死的本能表現為攻擊,攻擊自己和攻擊他人。
被同學毆打,還要被父母施加家庭暴力,會強化孩子死的本能,攻擊自己可能會變得抑郁、焦慮,自殺意念,攻擊他人可能會讓孩子產生行為問題,甚至走上違法犯罪道路。
給孩子帶來的心理創傷
2015年,有媒體報道了一起讓無數人瞠目結舌的校園霸凌事件——“副班長的王國”。
年僅十三歲的副班長,憑借著手中檢查作業,監督背書的權力,逼迫全班同學給他“上供”,
錢給不夠,就逼著同學喝尿吃屎,還要求同學做他專門的駕駛員、會計和打手。
孩子們才六年級,但這樣的行為已經持續了五年,
五年間,包括班長在內的每個孩子都喝尿吃屎過,孩子們為了滿足副班長每周的“上供”要求,
不斷地偷家里的錢,親戚的錢,鄰居的錢,被父母認為是小偷,被吊在房梁上暴打,即使這樣孩子們也不敢講出來。
直到一個孩子的家長給孩子說“小巖,我們不打你,只要你勇敢講出來,只要你不繼續犯錯,你還是我們的好兒子”,
這“副班長的王國”才暴露到世人眼前,班上的同學才終于得到了解脫。
校園霸凌會給孩子帶來極其嚴重的心理創傷。
2020年11月,遼寧沈陽一個9歲的小學生,在上廁所時被高年級學生逼著磕頭下跪大喊“大爺饒命”,孩子回家之后天天做噩夢,連續幾天尿床,媽媽帶他去醫院診斷之后發現,孩子被確診為重度抑郁癥。
更有許多孩子在成年之后也遲遲無法走出校園霸凌造成的心理陰霾。
在一個由成年人組成的校園霸凌主題心理團體中,昏暗、痛苦、絕望、無助、委屈是他們回憶起被霸凌事件時最常提起的關鍵詞;
退縮、回避、憤怒、孤僻、討好是他們評價成年之后自己性格的關鍵詞。
當被問到“假如你回到被霸凌的那個時間段,你覺得什么能夠最大程度的幫助你”時,許多人都說,父母的撫慰。
孩子為什么會被霸凌?
校園霸凌不同于朋友之間的嬉戲玩鬧,它是一種無視對方意愿的蓄意傷害行為,是力量強的一方強行傷害力量較弱的一方,
表現形式包括肢體暴力,言語羞辱,人際關系排斥和網絡霸凌,這種行為通常具有重復性,最終目的是讓力量較弱的一方受到傷害。
根據國內外學者的研究,遭受校園霸凌的孩子通常具有以下三個顯著特征:
1.親子依戀水平低
親子關系不良的家庭,孩子很有可能會遭受校園霸凌。
有些父母與孩子之間交流不多,甚至秉承“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
平日里對孩子非打即罵,對孩子過分苛責,在公開場合批評、否認、甚至羞辱孩子,導致孩子對父母充滿畏懼,
即使遭遇到了校園霸凌,也不敢跟父母講,害怕父母會責罵自己,就如文章開頭那個教育孩子“堅強”的父親一般;
有些父母沒有給孩子展現過家庭的后盾作用,一味地強調父母的不容易,希望孩子能夠“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結果孩子在被欺凌之后,下意識的認為告訴父母也沒用,不信任父母的能力,結果在被欺凌之中忍氣吞聲,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傷害。
2.自我評價太低
有些孩子由于“家里窮”,“長得胖”,“成績差”等原因,自我評價極低,甚至會認為自己是個廢物。
這樣的孩子心理韌性低,抗挫折能力差,情緒調節能力差,心理彈性水平低,不敢跟人正常交往,不敢反抗別人的不合理要求,往往會成為校園霸凌的受害者。
3.社交能力差
有些孩子天性比較靦腆,或者由于低自尊而與同伴交往較少,導致他們的社交能力比較差,不懂得如何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在學校里朋友很少,顯得很孤僻。這類孩子也很容易變成校園霸凌的犧牲品。
總的來說,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孩子在學校朋友很少,學習成績不好,自我評價低,跟家長的關系比較疏遠,有什么心事也不跟家長說,
那么請一定要提高警惕,盡量增加與孩子交流的頻率,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千萬不要讓孩子淪為校園霸凌的受害者。
發現孩子被校園霸凌該怎么辦?
如果你發現孩子已經被校園霸凌很久了,那么馬上把情況反映給班主任,盡一切力量取得班主任的支持,讓霸凌者的父母帶著孩子來學校談,給孩子一個公道。
之后也要做好孩子的心理疏導工作,告訴孩子,霸凌者才應該覺得羞恥,仗勢欺人,恃強凌弱不算本事,孩子只是一個無辜的受害者,
而且父母永遠是孩子最堅強的后盾,無論發生什么,父母都能支持孩子,給孩子解決問題。
如果你發現孩子存在被校園霸凌的苗頭,不建議用很激烈的手段對抗,可以按照以下三個建議的順序依次來做。
1.威懾
首先可以找一個家族里比較偉岸有氣勢的親戚,借著送東西的名義去孩子所在的班級里轉一圈,去個兩三次,
讓其他人知道瘦瘦小小的孩子背后有很堅實的后盾存在,再去接送幾次上下學,霸凌者一般都會知難而退了。
2.示弱
在威懾之后,要跟班主任示弱。
一般孩子存在被校園霸凌的苗頭,在學校里面肯定是不被老師關注的,這時候由家長出面,跟班主任了解一下孩子的情況,
適當的承認家庭教育方面的問題,跟班主任搞好關系,再通過補課等形式提高一下孩子的學習成績,盡可能的取得班主任對孩子的關注,這樣能把孩子被校園霸凌的苗頭扼殺在萌芽中。
3.轉移注意力
做完以上兩個步驟之后,孩子在學校的生活環境一般都會有比較大改善,但是還可能依然受到人際交往等方面的困擾,
這時候家長要學會引導孩子,環境改變是因為孩子的學習成績提高了,幫助孩子把注意力轉移到學習上來,讓他學會用學習來強大自己。
校園霸凌對孩子來說是一件十分嚴重的創傷性事件,許多研究發現,遭遇校園霸凌會使孩子產生抑郁情緒甚至自殺信念,影響孩子的自尊水平和學業表現,
嚴重的霸凌行為會導致不可逆的長期傷害和影響。
為了避免孩子遭受校園霸凌的傷害,父母一定要增加與孩子的交流,
鼓勵孩子講出在學校發生的事情,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保持良好的親子關系,盡可能的提高孩子的自尊水平,讓孩子度過快樂充實的學生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