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畫:焯焯
案例——
我兒子現在8歲,不愿意跟我交流,他是單親家庭,父親基本不管他,所以他是一直跟奶奶生活,現在讀書成績也不是很好,在學校讀書老是覺得壓力大,不愿意去讀書,也不愿意跟陌生人說話,總是躲,我發現他也不愿跟我說話,帶他去玩都不愿意,請問我接下來該怎么辦?
解析……
單親家庭對于未成年的孩子一定會造成創傷性影響,這是無可厚非的事實,無需奇怪,因為人類本能的會去獲取和別人不同的信息,并進行比較,何況一個8歲的孩子呢?
既然父母已經離婚,剛開始雙方可能還會存在各種埋怨和對立的現象,但是,要盡快從這個狀態抽離出來,不要讓自己在里面沉浸太久,后面才是真正獨立自主生活的開始,最先要處理的就是親子關系,這是唯一斷不掉的關系。所以,無論是父母哪一方撫養孩子,盡量給孩子一個真實的家庭,讓孩子慢慢去接受現狀,從而慢慢地規劃自己的人生,面對單親家庭的事實。如果能讓孩子看清真相并了解原委,對于他長大后的缺失情感生活影響才不會很大,這也是很多單親家庭的重心所在,其次,再做重組家庭的打算,畢竟二次選擇對孩子和自己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
這里需要說到的一點是,在能自理的情況下,孩子最好跟隨自己,不到萬不得已不要交個長輩代養,因為,這樣會給孩子被拋棄的感覺,雖然那是自己的祖輩,但也不能替代父母給自己的愛與關懷,尤其是單親家庭更需要慎重。
當自己能夠接受單親的現實情況時,第一個先給孩子灌輸獨立自強的觀念,經常與孩子互動,哪怕是再忙,也要每天抽出幾十分鐘的時間來和孩子交流溝通(未成年的孩子還需要玩耍,讓孩子去釋放自己內心的壓抑)。千萬不要有順其自然的想法和心態,家庭的不完整一定給孩子一個適應的過程,一般未成年的孩子都認為是自己不夠好(具體卻不知道自己哪里不好)導致父親或母親離開這個家,離開自己,這種情況伴隨著孩子成長的話,就會造成極度的自卑自閉,或者極度的暴力反叛。
所以,如果在未成年的時候一定要陪伴和引導,并灌輸情感完整性的概念。比如告訴孩子離婚是大人之間的事兒,是大人的選擇,是每個人都需要經歷的情感選擇,只不過你選擇了分開而已……無論說什么,既然已經走出對立的狀態,就開始給孩子重塑新的情感認知。但可惜的是,很多單親父母在實際生活中根本不愿,甚至是不屑地去做,這就導致了問題孩子“流浪”社會,造成不可挽回的結局。這時,不要去指責孩子,先審視自己吧。
還有,不要在孩子面前自責,比如沒有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沒有做好一個爸爸(媽媽)之類的,這種情況會讓孩子產生自負的情緒,畢竟孩子不知道婚姻到底是什么(很多成年人都不知道婚姻是什么,意味著什么),你這樣自責了,看似你在內疚,其實,反而給孩子提供了一個參考,只不過這是一個負面的,而孩子也會認為就是這樣,當他在跟別人的家庭比較的時候,自然就有了評判,也就把這份負面能量發泄到你這里了,因為只有你在身邊。離開的都是對,留下的才是有錯的。雖然不合理,但是現實就是很多的不合理慢慢就合理了。為了避免孩子這樣認為,即使做不到積極引導,至少做到沉默少言,避開這個話題,自卑比自負還是好糾正些,對親子關系還是有很大的修復可能。所以,對于自責的家長來說,內疚不會讓你和孩子走出困境,直接面對反而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單親家庭的孩子短期內一定會受影響,直接表現就是學習和情緒,案子里的兒子的表現實屬正常,因為孩子也在適應,也在尋找緣由,更是在自行調整。那么,此時家長的狀態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讓自己先走出來,才能盡快把孩子也帶出來,這才是應該去的方向。
總結,單親家庭雖然是特殊家庭,但也是家庭,只是家庭成員結構不同,很多單親家庭的孩子也很優秀,這就是很好的例證,證明我們的婚姻是可以自己選擇的,孩子的未來也是可以選擇、可以引導的,只不過是自己先邁出那一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