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畫:焯焯
案例——
我和我老公結婚4年了,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經常為了一點瑣事就會大發脾氣,如果說了一件事情他沒有馬上做,或者沒做好,我也會對他發很大的脾氣。我總覺得對他不放心,什么事都要掌控在我手里,很多時候就無理取鬧,我深知自己的行為是不對的,但是就是控制不住,再這樣下去,一定會變成自己討厭的人,也不知道該怎么改變。
解析……
“我知道……但就是改不了!”這句話成為了很多人冠冕堂皇的逃避的借口。很多人的口頭禪也是這樣,往往這句話一說出口,就會得到自己和對方的理解和體諒,而真正的問題卻沒有得到有效的改善,直到有一天無法挽回,以一種非常極端的方式結束了,或許,這才是理所當然的結局,但是,有多少人愿意接受呢?從案主的描述上看好似只是夫妻關系的問題,而真相卻是跟自我成長有很大關系的。
想改變卻行動上跟不上,改變不了,或者是半途而廢,有一種可能性是改變的動力不足。就像我們很多時候在想好了要做一件事,當開始做的時候就會發現寸步難行,所謂“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就是這個意思了。這里的行動受阻就是動力不足的表現,那么什么是動力呢?動力其實就是我為什么要做這個改變,做了這個改變對我有什么好處,當想清楚這件兩件事,并且答案是發自內心的,做起事兒來才有可能順利一些。
而這個里面還有一個就是信心的部分,這才是動力的來源,如果做一件事一開始就覺得做不成,勉強做了發現和感覺是一致的,就會容易放棄;如果試了一下發現沒有想象中那么難,或者和想象的一樣,或者比想象的更容易,那么越做越有勁兒,越做越有自信,越有自信也就越有動力,所以,這是一個連鎖反應,而動力就是這一系列操作之后的那股推動力,也可以理解為沖勁兒。因此,動力才是成事兒的主要因素,而自信又是動力的根本。對于自信的養成有個捷徑就是:多做,多做到,只有做到的結果越來越多,自信也就慢慢地建立起來,并且這份自信不是來自外界的,而是真正從自己的內心生發出來,茁壯成長起來的,誰都無法拿走,更不可能被外界隨意摧毀,所以,這份動力才夠勁兒,改變起來也更順暢,反之的話,就會發生案主所描述的那樣,很多時候是失控的,越想控制,越無法控制,毀關系,耗精力,自己討厭自己也就順理成章的形成了。
說完動力的形成,再來說說改變的好處,這個部分其實不要思考的過于深刻,就是看到問題的那一刻,你腦子里直接蹦出來的一個或者幾個答案。這里沒有比較,就是純粹的發心想到的。當然,這也是一份直覺,需要平時通過不斷地自我覺察練習才能養成,否則,很多時候還是通過理性的分析才能決定出來什么是自己真正覺得的好的,往往這個結果不是最初的那個選擇,所以,后面做事兒的過程中,越做越不知道為什么做,越做也就覺得越沒意思,越做越發現阻礙困難太多,直至放棄,不了了之。
那么,這個好處到底是什么呢?最直接的就是對自己的未來有什么正向的影響。自私也好,自我也罷,只有先讓自己好起來,才能談其他的,自己不好過,那么周圍的人事物又怎么能保證可以好呢?因此,把這件事改變之后能給自己帶來的所有直觀的好處都羅列出來,之后,再去思考怎么做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加上上面說的自信養成的部分,基本都可以實現改變的成果。這里一樣遵循的是多做到的法則,每當做到一次,就去想下一次做到能獲得的好處是什么,一次又一次疊加,一次又一次的上升,到最后總有一個臨界點可以讓你重新思考,到那時也是另一種蛻變的階段了。我們說優秀的人是怎么養成的,其實,這個部分的完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這部分的能力培養則是日后的一種習慣,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習慣了優秀,習慣了成功”。
既然我們說改變有成功的,那么就一定也有暫時不成功的,比如案主。這時就需要分析一下不改變給我們帶來怎樣的現狀,其實也是不改變對于自己來說有什么好處,因為,人的本能都是讓自己好的,比如吃了會不餓,穿了會不冷,喝了會不渴,這都是本能的反應啊,無非是從物質的身體轉移到非物質的精神而已,那么,這個部分就需要理性的分析了,而不需要加入太多的感性部分。更可能多的羅列出來“不改變”有哪些優勢,哪些好處,哪些有利的內容,羅列的越多,分析的就越細致,對于是否改變也越清晰。
很多時候,我們不愿意去面對這些原因,是因為我們不相信也不愿面對這是自己的想法,而恰恰是這個部分卻是需要我們真真切切的去處理修繕的部分,一個人的成長是否完整,取決于他的短板有多么短,只有彌補了短板,才能更好的積蓄能量,推動自己變成更加優秀的自己。所以,改和不改其實是好處的兩個面,只不過那個對自己更有利罷了,去衡量自己的內心更想要什么樣的結果,然后義無反顧的去做,并做到,就可以了。
總結,任何關系的修復都需要從自己的改變開始,這個世界我們能改變的事物不多,改變他人就更是癡心妄想。因為,人本就是沒有兩個一樣的,怎么可能說改就改呢,但是,要想改變自己的看法,做法卻是相對容易些了,所以,把一切精力收回來做自己的源動力,暫時忽略外界的一切人事物,才是高效成就自己與世界的關系最捷徑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