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畫:焯焯
案例——
孩子一歲四個多月了,一直都是我自己在帶,很累。媽媽這邊顧不上我,婆婆那邊又不愿意過來帶孩子,總想讓我們送回她那里,老公看孩子的時間也不多,感覺一點自己的空間都沒有,可是孩子還跟我一點都不親,他更喜歡爸爸,把我當陌生人,覺得自己的付出不但沒有任何回報,還被別人不理解,好像我虐待了孩子似的,所以心里很難受。
解析……
自己的孩子自己帶是最好的,原因很簡單,放心。當然有人幫帶也是可以讓自己放松,但是安心程度就難說了,總會時不時要分心,而且偶爾還會產(chǎn)生愧疚感。而自己帶孩子會有很多的樂趣,比如從孩子每天、每周、每月的變化,到自己在帶孩子方面越來越能輕車熟路,游刃有余,過程中偶爾的小驚喜或小悲傷,都是生活的點點滴滴,更是生命的斷斷續(xù)續(xù),所以,即使抱怨也是正常的,權(quán)當是調(diào)劑了,只不過抱怨過后需要重整心情,再次投入到這段來之不易的親子關系中。
自己帶孩子也好,別人幫帶孩子也罷,都不會耽誤孩子成長的腳步。但是如果交個別人帶孩子就要自己承擔一切的結(jié)果,無論對方把孩子帶成什么樣子,最終的結(jié)果都是要自己買單的,這只是個選擇題而已。同時,對于今后的親子關系影響一定是有的,但不是絕對,可以給自己些許的希望,不用太擔心孩子因此而與自己今后的關系是否緊張,只要能把精力放在孩子主要的生長期,親子關系一樣可以融洽和諧,所以啊,事在人為,父母多學習,孩子才能好好成長,與你跟他在一起多長時間沒有直接關系。
對于老公很少看孩子,估計也是有難言之隱、無奈為之,盡量在孩子面前不去抱怨父親,可能的話就說些正能量的,這對于他以后對于男性有一個善的認識,這比帶著偏見看男性更能幫助和保護自己成長。雖然老公和孩子相處的機會少,但也有機會相處,而且愿意跟老公一起,這不就是給自己放松的時間嗎?也可以借助這個機會讓自己輕松一下,做點自己想做的事兒,怎么可能沒有自己的空間呢?因為是家庭新模式,新結(jié)構(gòu),所以有不適應是正常的,這個時期差不多要四五年,到孩子六七歲的時候,才剛剛明白怎么安排自己和孩子的時間,這也是平衡的過程,只有讓自己找到那個基點,才能讓自己更加輕松。
五歲以前的孩子情感表達沒可能很準確,就是成年人有時也不能合適合理而準確的表達自己的情感。這就是父母與孩子的理解偏差,案主覺得孩子跟自己不親,還有從親子關系中沒有獲得回報,這個觀點是非常欠缺成熟的思考,不要把撫養(yǎng)孩子變成有條件的,就算將來孩子跟你關系不好,你也是他的父母,他還是你的孩子,這個道理簡單明了,無需討論。但需要思考的是,你為什么會覺得孩子和你不親?你覺得怎樣的情況才是親?你的理解和孩子的表現(xiàn)一定是一致的嗎?更何況,你是成年人,他還是個少兒,親與不親的影響是什么呢?最好像一個成年人那樣去思考,去分析,去對待。社會上很多長輩也會這么逗小孩:你跟爸爸親還是媽媽親?你喜歡爸爸還是喜歡媽媽?這種問法簡直就是低能的表現(xiàn),你以為是在逗孩子嗎?你這是在分散人家的家庭,這個問題問到你,你會怎么回答呢?所以,如果碰到這樣問題的人,父母完全可以冷漠離開,無需理會。說到這里,父母就知道自己的理解是不是需要更高級一些,不要要求一個嬰兒或少年跟你表達豐富的情感,更不要去用條件來引導,比如親親就給個吃的,不哭就抱抱之類的,你并不知道這樣做對孩子今后的三觀會造成怎樣的影響,最好簡單而清晰反饋給孩子,你能嘗試解讀孩子的行為,你的親子關系就容易很多。
總結(jié),帶孩子的煩惱是任何父母都會面對的,就算你是專家,一定對自己的孩子有很多需要進一步了解的地方,所以,每個孩子的成長軌跡和父母的心態(tài)調(diào)整有一定關系的,但也不用特別緊張,誰不是在摸索中前行,在否定中成熟,在磕磕絆絆中完善呢?一晃眼,孩子長大,自己變老,如此而已,何必掙個誰對誰錯呢?況且,父母曾經(jīng)也是個孩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