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畫:焯焯
案例——
疫情開學之后不到一個星期,開學考試數學考崩潰了,晚上放學回來一直哭,第二天也沒有好轉。孩子主動要求去看心理醫生,她說很難受,覺得自己努力學習也沒有意義,不想去上學。我們提出轉學被她以“還要重新認識同學”為由拒絕了,最后表示在家休養幾天就去上學。但當我們提及上學的時候她就很崩潰一直哭。今天是請假的第三天,這三天情緒有所好轉,我們明白她的痛苦和迷茫,但同時也有些焦慮,害怕她從此就不再去上學了,我們該怎么辦?
解析……
從案主的描述很清楚就是孩子現在處在一個轉化期,從厭學到重現接受學習的過程。既然在家休息可以讓情緒好轉,證明這個方式是有效的。有效的方式就持續下去,畢竟好的狀態才能更好做事(學習),剛好一點又刺激回排斥的狀態,這屬于二次創傷,也就是心理傷疤還沒好,又要揭開傷疤,痛苦的程度可以從身體的傷疤來感受,而這樣的再次創傷的結果就會比之前更加排斥,甚至不愿面對,以逃避的態度來回應,常見的就是封閉自己,脾氣暴躁。這都是要保護自己不被外界干擾,因為,自己最相信的父母都無法保護自己,就只能用任何能抵抗的方法來回應,不要以為這是異常的,反而恰恰是正常的,因為這是一個人求生的本能反應,這條防線一旦失守,就是結束生命的一刻了。
所以,學習重要還是健康重要?父母要做一個選擇題了,如果你的孩子一直在正規上行走,偶爾出現情緒波動,但很快能自我調整,又或者父母可以在家庭教育方面給到孩子專業的支持和引導,完全可以要求孩子對于學習的態度,但孩子現狀已經到了精神崩潰的邊緣,作為父母再這樣一意孤行或視而不見,真的就是自欺欺人了。而此時父母的擔心應該先放在孩子的身心健康上,而不是學習上,人一輩子的學習機會有很多,把某一次的學習機會當成改變命運的認知,實則有些不妥,而且眼光短淺,對于孩子的成長會造成很大的阻力,尤其是在大學到工作的這一段時期,將會出現很多問題,這屬于創傷延遲期,沒有合理的解釋,只是規律罷了,任何事物積累到一定程度都會爆破,心理的壓力看不見不代表不存在。
總結,很多父母都覺得孩子只要在學校就是正常的,也是安全的,真的是這樣嗎?一個人負債累累,你認為他離開自己的城市就可以沒有負債了嗎?而對于孩子來說,父母嘮叨和控制,老師的要求和比較,同學的嘲諷和欺辱,學校的規章和制度,哪一項是真正為孩子來考慮的呢?只不過,大部分人勉強接受了,這就是大眾效應,也叫做集體潛意識。那么,你的孩子是這種情況嗎?如果不是,恭喜你,他是一個有獨立思維的人,很可能是另一個比爾蓋茨,愛迪生或者老子,墨子,如果是這樣的結果,你現在打算怎么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