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講究“孝道”,中國最早一部解釋詞義的《爾雅》中說:“善事父母為孝”,其意為“善待父母就是孝”;漢代賈誼的《新書》中也說“子愛利親謂之孝”,意思是講,對社會感恩是從對父母的仁孝開始的;東漢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寫到:“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告訴人們,孝就是好好侍奉善待父母,子承父輩,把孝心代代相傳下去。
中國古代對“孝道”的解釋中,有著兩種含義,一是尊祖敬宗,二是傳宗接代,我們華夏兒女都應該懂得“孝道”的意思。
傳宗接代不用討論,除了“丁克”以外,一般結婚后,或早或晚都會生養自己家庭的子女。傳統的“孝道”中,要求子女孝敬父母,尊重先祖,盡奉養長輩的責任和義務,更要求子女贍養父母,盡兒女孝心。
現今的中國,多半是父母關愛子女,從孩子出生那天開始,就盡心盡力將子女養育長大,然后又忙于子女的工作、婚姻。家有女孩子還好一些,如果有幾個男孩子,做父母的就“壓力山大”。當孩子成家立業之后,又要承擔帶孩子的義務,有些父母不僅出力,還要貼錢。
父母步入老年,需要做子女的照顧時,很多都人老體衰,體質變差。應該說大多數兒女都是好的,社會傳說的不孝之子畢竟是極少數。
都說“家有老人是個寶”,其實對父母的照顧,最關鍵是在他們步入老年之后,生活不能自理,或者接近不能自理,才能體現出子女對父母的“孝道”。
家里有八十歲以上父母的人,對贍養老人是最有發言權的,因為你會面臨著老年人的各種情況,比如頭腦反應慢,視力不夠清晰,說話不夠流利,表達不夠清楚,大小便有時失禁等等的情況,怎么辦?說到根兒上,就是兩個字“耐心”。
《論語·為政》中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意思是說,“養”所有的動物都屬于“養”,而對待人應該“敬”,“敬”是“養”的更高層次。
我們應當尊崇傳統文化中的“孝道”,對父母一定要做到“敬養”才是真正的“孝道”,而最終就體現在“耐心”上。
我的父親去世后,母親就一直跟著我生活。隨著時間的推移,她老人家已經八十有五,生活也能自理,只是年齡與行為能力成反比狀態,越來越不如從前。母親愛干凈,每天早上起床后,先是在自己的屋子里做一套健身操,然后拿著毛巾把家里所有的桌子和窗臺擦拭一遍,每天吃完飯還爭著洗碗。我們不讓她動手,她卻說,能干點活說明我還不老,什么都不干,就說明我老了,沒有用了。所以,吃飯簡單的時候就讓她就動手洗洗碗,菜飯品種比較多的時候就讓她歇著,都由我們來做。年齡大了,有的時候愛操心,自己家的事操心,親戚家的事操心,朋友家的事操心,周邊鄰里的事也愛操心,有的時候會莫名其妙的嘆息,問她為什么,她總是說操這個心,操那個心,任憑你怎么解釋這些事情用不著她操心,操心只能給自己添煩,可她總是這樣。有的時候對她老人家的這種“連篇累牘”的絮叨和“喋喋不休”的嘮叨,難免有些不耐煩,勸阻她過后心里還覺得挺后悔,因為她畢竟是母親啊,是老人啊!
我的岳父是一位參加過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的“老兵”,今年八十有七,岳母1992年去世后,他就跟著小姨子生活。他在2014年底得了急性血管炎,經過搶救脫離了生命危險,但是身體狀況下降的很厲害。過去他做事情干凈利索,雷厲風行,現在只能拄著拐杖在家里行走,每天靠藥物維持著人體生理的需求。由于藥物的副作用,他現在有著比較重的老年癡呆,每天的生活就是吃飯、睡覺,白天的時候很多時間就是自己坐在椅子上,通過窗子靜靜地看著屋外的大樹。別的不說,就說小便(撒尿),總是尿在坐便器的外面,由于吃藥太多的緣故,味道特別大,總得跟在他的后邊洗刷,不然屋子里就會有很大騷味。有時小便會尿在褲子上、鞋上,他從衛生間出來后,走廊上都是帶尿的鞋印。
他基本上跟著小姨子生活,每年在我們家生活的時間掐指可數,所以最操勞的人是小姨子。
我自己對“孝道”的認識,就是兩個字:耐心。父母越來越老了,生活會逐步走向不能自理的階段,需要的就是我們做子女的“敬養”。人們常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人到了一定的年齡,當個人生活真的不能自理的時候,與病人是一樣的情況,我們做子女的不能讓變老的父母寒心,要善待他們,對他們多一點“耐心”。
做人一定要懂得:“你養我長大,我陪你到老”,這是最基本的“孝道”。
注:部分照片來自于百度搜索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