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樸初(1907年11月5日-2000年5月21日)。安徽省安慶市太湖縣人,出生于安徽省安慶市。卓越的佛教領袖、杰出的書法家、著名的社會活動家與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早年就學于蘇州東吳大學(現蘇州大學),大學時代即開始學佛。1928年后,任上海江浙佛教聯合會秘書,上海佛教協會秘書。1938年后,任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理事,中國佛教協會秘書、主任秘書。1945年參與發起組建中國民主促進會。1949年任上海臨時聯合救濟委員會總干事,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副主席。1950年后,任中國人民救濟總會上海市分會副主席兼秘書長,上海市人民政府政法委員會副主任。1953年后,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日友好協會副會長、中緬友好協會副會長,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名譽副會長,中國人民爭取和平與裁軍協會副會長。1980年后,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中國佛學院院長,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顧問,中國宗教和平委員會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常委、民進中央參議委員會主任、副主席、名譽主席。1993年任西泠印社第五任社長。曾任上海市政協委員、常委,上海市人大代表。是第一、二、三、四、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一、二、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四、五屆全國政協常委,第六、七、八、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2000年5月2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代表作品《佛教常識答問》、《滴水集》等。
《扶風法門寺佛指舍利出土贊歌》
我昔兩次送佛牙,巡游緬甸與楞伽;
舉國上下爭迎奉,傾城遍野持香華。
今年浴佛迎舍利,雷音普震人間世;
不期佳訊聯翩來,寶藏初開法門寺。
我于是夕南天行,七日周游曼谷城;
瞻禮梵宮參白足,佛國王民仁且親。
福德因緣恒自幸,歸家又得扶風信;
從地涌出多寶龕,照古騰今無與并。
席不暇暖來西安,慶功勞苦賓主歡;
示我錄像幻燈片,恍如置我唐賢間。
飚輪往返四百里,塔空亦可生歡喜!
不有壞空安有成?他年待看凌云起。
降大隧兮入地宮,深深宮室閉三重;
豈知漆黑沉沉里,八部天龍擁大雄。
玉棺啟見佛指骨,曾使唐皇淚盈目;
想見當年丈六身,一彈三界群魔伏!
凝視瑩瑩潤有光,不同凡質千年藏;
影骨非一亦非異,了如一月映三江。
金銀琉璃眾寶器,精微工巧輝煌極;
金縷袈裟待展開,天衣遍覆無邊際。
勤勞智慧嘆先民,妙手所到如有神;
密藏加護賴佛力,多劫能留稀世珍。
千載勝緣逢盛世,好將佛事助文治。
天人學究集群賢,財法兼施勸多士!
重現莊嚴爭寸陰,護持法物重微塵;
心光常注近及遠,事業毋忘后視今。
王若水點評:
趙樸初先生曾于1956年、1961年先后護送佛牙至緬甸及斯里蘭卡,1987年5月,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的趙樸初先生正在訪問泰國,期間國內有關部門在重修陜西省寶雞市扶風縣法門鎮法門寺寶塔、清理塔基時意外地發現了唐代地宮,農歷四月初八佛誕日(1987年 5月 5日)凌晨,從塔基地宮中發現了四枚佛指狀骨舍利和大批佛教文物。趙樸初先生認為這是佛教界至高無上的圣物,是佛教界特大的喜訊。5月21日,趙樸初先生不顧出訪勞頓,偕同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周紹良居士和北京佛教專家、學者等趕赴西安,觀看發掘情況錄像及舍利法物幻燈片后,由副省長陪同往法門寺參觀地宮及實物,仔細對照勘驗出土的碑文和有關唐代文獻,確認地宮發現的四枚佛指狀骨舍利均是唐代皇帝多次盛典奉迎的佛骨舍利。他指出,佛指狀骨舍利特一、特二、特四應該叫“影骨”,特三號應該叫“靈骨”;“靈骨好似天上的一輪明月,影骨就如地上三條江河里月亮的影子,都是月亮。”1987年5月25日欣然寫下此詩。1987年5月29日,在法門寺唐代重大文物發現新聞發布會上,趙樸初先生評價這批文物是國之重寶,“秦兵馬俑已震動了世界,唐法門寺文物也一定會震動世界”,并宣布中國佛教協會為修復法門寺捐助十萬元。
釋迦牟尼佛滅度后,遺體火化結成舍利。據傳說公元前三世紀,阿育王統一印度后,為弘揚佛法,將佛的舍利分成八萬四千份,使諸鬼神于南閻浮提,分送世界各國建塔供奉。中國有十九處,法門寺為第五處。法門寺始建于東漢末年恒靈年間,法門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西魏時期大魏二年(西魏恭帝拓跋廓二年,公元555年)岐州太守拓跋育在此地建塔,開始供養佛祖舍利。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改稱“成實道場”。唐高祖武德七年(625年)敕建并改名“法門寺”。原塔俗名“圣冢”,后改建成四級木塔。唐高宗顯慶年間修成瑰琳宮二十四院,建筑極為壯觀。大魏二年(555年)、隋文帝仁壽二年(602年)、唐太宗貞觀五年(631年)三次開塔就地瞻禮舍利。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武周武則天長安四年(704年);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唐德宗貞元六年(790年);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唐懿宗咸通十四年(873年),均以極其隆重的儀式迎請至宮內供養。每次迎送聲勢浩大,朝野轟動,皇帝頂禮膜拜,等級之高,絕無僅有。唐懿宗咸通十四年(873年),唐代第十七位皇帝唐懿宗為祈求佛祖保佑,從法門寺地宮請出佛骨迎到長安的皇宮中進行供奉,這一次也成為最后一次迎送佛骨的活動,禮佛儀式還沒有結束,唐懿宗就突然逝世,即位的皇帝唐僖宗年僅十二歲。登基后的僖宗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歸送佛骨回到法門寺。唐僖宗咸通十五年(874年,唐僖宗即位初年延用了唐懿宗咸通年號)正月四日,按照佛教儀軌,佛指狀骨舍利連同數千件稀世珍寶一同被封入了地宮,并用唐密曼荼羅結壇供養,之后地宮關閉,與世隔絕1113年之久。唐代諸帝篤信佛法,對舍利虔誠供養,寺院大小乘并弘,顯密圓融,使法門寺成為皇家寺院及舉世仰望的佛教圣地。佛塔被譽為“護國真身寶塔”。宋代法門寺承襲了唐代皇家寺院之宏闊氣勢,被恢復到最大規模,當時僅二十四院之一的“浴室院”即可日浴千人。宋徽宗曾手書“皇帝佛國”四字于山門之上。金元之際,法門寺仍是關中名剎。明清以后,法門寺逐漸衰落。明穆宗隆慶三年(1569年),歷經數百年歷史的唐代四級木塔崩塌。明神宗萬歷七年(1579年),地方紳士楊禹臣、黨萬良等捐資修塔,歷時30年建成八棱十三級磚塔,高四十七米,極為壯觀。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因地震塔體傾斜裂縫。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在愛國志士朱子橋先生的主持下,完成了晚明以來最大規模的維修。文革期間,紅衛兵欲挖地開塔,良卿法師點火自焚,用自己的生命保護了塔下珍寶。
《吟茶詩》
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李都蔚點評:
這首短短20字的小詩,引用了兩個有名的典故(見附言),也蘊含著很深的禪意。詩的原意是說豪飲七大碗玉液瓊漿般的新茶固然滋味無窮,但比不上品一小壺香茗的真情趣。擁有千百條高僧的偈語又如何?參盡枯禪皆不是,還不如放下一切,喝壺茶去。這其實也是佛教的一條偈語,勸說世人不要貪多,不要執著,其實佛理就在生活中,參研佛理,重在入世修習,所謂:一日三餐九碗飯,無盡佛法在其中。結尾一句“不如吃茶去”是整首詩的核心,所有的句子都是圍繞著一句話展開,這句話正是從趙州和尚的“吃茶去”公案化出。寥寥二十個字,一個超然塵外的禪者已經躍然紙上。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
口云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里,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蓓蕾,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云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顛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
典故2;趙州和尚吃茶去
當年,趙州從諗禪師在河北趙縣的觀音院開壇布道,一時學人云集。
一天,一位禪僧遠道而來,參見趙州禪師。
禪師問他:“你來過這兒沒有?”——禪師待客,親切問候。
“沒來過。”——遠道而來,風塵仆仆,見到自己仰慕的禪師,恭敬回答。
“喝茶去吧。”——禪師親切招待,讓來人喝茶休息去。
之后,又來了一位禪僧。
禪師問:“你來過這兒沒有?” ——禪師待客,親切問候。
“來過。”——一路趕來,見到自己仰慕的禪師,恭敬回答。
“喝茶去吧。”——禪師親切招待,讓來人喝茶休息去。
這時,在一邊看了半天的院主心生疑惑,不解地問道:“和尚,剛才你讓初來此地之人喝茶去,理所當然,但對常來這里的人,也讓他喝茶去,這是為何?” ——院長誤以為趙州禪師的話中有很深奧的意義,產生了錯誤的思想。
趙州禪師一聽此言,立即叫他:“院主!”——當頭一喝!要震醒院長的“迷夢”。
院主立即應聲。——被趙州禪師從“夢中”喚醒,回到了眼前的現實當中。
趙州禪師說:“喝茶去吧。”——院主在一邊陪了好久,辛苦,還心生了妄念,不該,快喝茶休息去吧。
趙州從諗禪師是禪宗歷史上震古爍今的得道大師。他的“功夫”都在日常的生活中很好地展現了。真正的禪宗修養不是神秘莫測,恰恰是要能在日常的一點一滴中修煉,該問候客人就問候客人,該如何招呼客人就如何招呼,碰到有人誤入歧途心生妄念之時,還及時地將其喚醒,引導他回到自然的眼前生活中來。曾有人問:餓來吃飯,困來臥眠,這誰不會啊?禪師說:偏有人胡思亂想,餓了不吃,困了不眠。自尋煩惱,而難以自拔。思想在很多情況下是必要的,但對于已經掌握的東西,就不必要再胡思亂想,否則就如同畫蛇添足,徒增無益。比如,學會了吃飯,再吃飯時就專心吃飯,否則容易消化不良,自尋不快。比如,不會游泳,就要學習,開動思維的腦筋。如果要提高繪畫、唱歌的技藝,就需要開動思想,反復實踐鍛煉,從而得到水平的提高。這則公案提示人們:要自然而然地生活,不要演繹、推理出無用的、甚至是有害的思想。要做到這樣,需要反復鍛煉。不用刻意尋找場所,生活中隨時可以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