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人長期疲勞、對自己持續施壓而導致一種狀況的 。這可能會讓人產生一種幻覺:鏡子里的自己是個胖子。但現實生活中,這個人已經完全沒有了該有的元氣面貌。
所以,如今普遍被認可的苗條身材,實際上可能是和身體智慧對立的。
如果你用掠奪的態度支配自己的身體,無法感受到身體發出的信號,忍受著焦慮和抑郁,不理會身體讓你休息、睡覺、吃飯的信號......這會害得你寢食難安。
在忽略了身體本身的需求下,強加的高強度運動可能會進一步惡化腎上腺機能的失調。
就像如今的主流審美執著于女性的外表、忽略她們的內心。在這種價值觀下,當一個女性執著于完美體型,那么正常健康的飲食就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
要知道,一位真正擁有身體智慧的女性,會聆聽自己身體發出的信號,了解自己需要什么,以此來選擇如何補充營養。
當然,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我們所有人在不同的生命階段,都有不同的營養需求。
所以學會聆聽自己的身體,了解它需要什么,可以為你的生活減壓、排憂解難。
首要要知道的,就是了解自己是不是真的餓了,辨別自己有沒有飽。
在準備進食之前,先做幾次腹式呼吸:閉上眼睛,將注意力沉入到身體內部,定位自己的饑餓感在哪里,感覺是怎樣的。
當你輕柔地細想饑餓的感覺時,是什么感覺? 如果這種情緒是“再不吃點兒東西就要掛了” ,那可能你真的需要吃點零食了;如果這種情緒是 “厭倦、生氣、悲傷、 害怕、焦慮 ” ,你可能只是因為焦慮兒想吃東西。
情緒的渴望會讓你對食物上癮。要辨別清楚、遠離上癮,其實只需要花一點兒時間去與你的身體對話,了解身體到底在告訴你什么,就能把你從絕望中解救出來。
很多人心情不好的時候會喜歡吃東西,這個時候食物變成了一種獎勵(包括我在內,心情不好的時候會喜歡吃甜食)。
但情緒管理也是一種身體智慧的體現,你要了解自己不是真的餓了,才能避免這種發泄式的上癮進食。
在餓的時候吃東西,在不餓的時候避免被情緒干擾,食物才保持了它真正的意義。
有時候會有一些生理上對食物的渴望。比如當一個人缺少睡眠、過度疲勞的時候,身體會告訴你“我需要能量。”這種信號的發出反射出來另外一種需求:你需要休息。
如今快餐、高糖食物、加工零食的豐富,導致對食物上癮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食物在我們的大腦中建立了一種多巴胺反應,當不吃食物的時候,會深刻感受到一種易怒、焦慮、強烈渴望的痛苦。
如果我說的這種感覺你很熟悉,那么說明你對它上癮了,需要戒掉。在剛開始1~2周內會很難受,但接下來基本上就可以真正地擺脫那種渴望了。
把這些負面垃圾食品從生活中清理出去,告訴家人你在做什么,獲得他們的支持。
家里別放會上癮的食物。找一些健康的瓜果蔬菜果干作為垃圾食品的替代品,在不讓你的卡路里和營養崩盤的情況下,滿足你對食物的渴望。
就像戒煙戒酒醫院,有時候我們需要上癮食物的替代物。
不管生活里你有多少壓力讓你崩潰、上癮,也請放松、深呼吸。
我們是人類,會犯很多錯。唯一能走出錯誤的道路就是振作起來繼續前進,你可以每次少吃一口薯片、少喝一點可樂。
生活中的每個人需要的東西都是不同的;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需要的東西也不同。所以世界上不存在適用于每個人的完美飲食計劃。
不過大多數營養學專家們推薦的食物中,有90%的食物是一致的。
根據現代營養學和進化醫學,我們最理想的飲食包括:
1、培育和生長的過程中沒有使用農藥、激素或抗生素的食物
2、大量的水果和蔬菜
3、豆類、 莢類、 堅果、 種子(蛋白質來源)
4、好的脂肪像橄欖和橄欖油、堅果和種子、牛油果
5、深海魚(含汞量低、可持續的)、一些瘦肉(最好是有機以及草飼的)
6、全谷物(能接受的情況下)
7、有機乳制品(能接受的情況下)
8、少量的天然糖類或甜味劑
這些飲食可以大幅度降低我們罹患心臟病、中風、癌癥、自身免疫性疾病、抑郁和肥胖的風險。這些幾乎是所有能擊垮我們健康的事情了。
食物是生命中的慰藉、生命延續下去的動力,與此同時,它也是藥物。我們吃進嘴里的每樣東西都包含著它對身體傳遞的復雜的生物化學信息。所以我們才能夠通過所吃的東西來治愈自己。
至于你到底要吃什么,就要靠身體智慧幫忙。
我們可以考慮一下在過去一萬多年的進化中,祖先們的身體到底適合吃什么。
遠古時期要得到食物很難,需要人類努力去打獵或收集才能獲得。而在那時,我們的身體卻可以被磨煉得吃得更少、更努力勞動去獲得食物。
有一些營養對于我們的生理機能是必不可少的,不過不容易在大自然中獲取。比如高濃度的糖、鹽還有脂肪。
遺傳基因讓我們進化得渴望糖、鹽、脂肪,在大多數的文化中,肉類一直是食物供應中非常有價值的一部分。
此外,我們吃食物的方法也讓很多營養價值快速流失。
西方飲食中很大一部分的飲食都是以加工食品為基礎,比如薯條。
美國最常吃的食物是小麥粉、乳制品和土豆,其中大多數土豆郁是以炸薯條的形式被消耗掉,有四分之一的美國人每天都會光顧快餐店。
所以在過去50年中,這一代人正處在人類歷史上肥胖率最高的狀態之中。在2000年出生的人中,有三分之一會發展成糖尿病,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因為肥胖。
就健康而言,當前這代人的壽命會比他們的父母壽命更短。
如此看來,食物的大富足時代帶來的也未必全都是喜訊。